中國制造的產業鏈危機
2008-8-6 14: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郎咸平
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今天的中國享受著 “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國制造”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在世界每個角落幾乎隨處可見,成為當地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說, “中國制造”已經行銷全球。比如說根據研究,在工業制成品中,中國已有超過13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實際上,中國只不過是國際產業鏈的分工里利潤最薄的一環。事實上,在國際產業鏈中,中國企業做實際制造那部分如果賺到1元 (10%)的話,那么對于外商,做這種產品設計與研發以及采購、倉儲、訂單處理、批發、零售這部分能賺到九塊錢 (90%)。換句話說,我們就是用這不到10%的價值,積累了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我們同時為國外貢獻了18萬億美元,這幾乎是全國80年的工資總額!
那么什么叫做國際產業鏈分工呢?我們不妨以玩具業為例來看,一個芭比娃娃的前期產品設計、市場調研等均在美國完成,中國工廠只不過進行“來料加工”或 “來樣加工”,而后期的倉儲、物流、批發、零售也是由外商來做。換言之,就是在國際產業鏈中真正做制造的是1元,我們稱之為“硬1元”,而做這種采購、倉儲、訂單處理、批發、零售這部分的產業鏈叫做 “軟9元”。國際產業鏈分工背后是怎么回事呢?本質是通過 “軟9元”將勞動密集型的同時也是最不賺錢的部分外包給中國工廠,外商憑借其主導的產業鏈,靠其在訂單上的優勢,實際上支付給中國工廠的價錢可以遠遠比其自己制造還便宜。 “硬1元”不是不賺錢,但問題是 “硬1元”里最核心的產品設計能力外商從來不會與中國合資企業分享;與此相反,外商或者透過立體營銷,全面擠壓中國品牌,如果強攻不下,就透過合資、合作、收購等方式,悄悄地消滅中國的這些具備一定 “硬1元”核心能力的企業和品牌。
外商透過掌控全球產業鏈,可以輕而易舉地挑起中國廠商的價格戰,進而讓中國制造走向惡性循環。更為可悲的是,在中國最擅長的制造環節,也就是產業鏈定位錯誤的環節,也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宏觀調控的壓力,匯率的上升,以及通貨膨脹的壓力。此外,頻繁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國際貿易糾紛,印度、越南等更低成本國家的替代競爭壓力。這些問題正逐步演變成中國制造日見微薄的利潤率,揭示出隱藏在中國制造產品暢銷背后的實質上的全面崩盤現象。目前廣東企業在這種壓力之下,停工和半停工的企業幾乎達到30%,而江浙兩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業也達到20%。這種現象是暫時的經濟周期性問題嗎?如果不是的話,按照這種趨勢走下去,到了年底停工和半停工的企業可能達到了50%?這會釋放出超過幾千萬的失業人口,再加上依靠他們生活的大約上億人的親屬,也就是說有接近上億人口的生活問題立刻顯現出來。這些后續性的危機問題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