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啟動 為本土物流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2008-8-29 11: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商務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近日在北京啟動了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這是我國服務業中率先啟動的產業損害預警系統。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表示,開展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是產業預警工作在服務業領域的一次新的嘗試與創新,對于提升我國物流產業競爭力水平、促進我國物流業對外開放及物流企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預警機制應運而生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猛。據統計,200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75.2萬億元,比剛入世的2001年增長2.8倍;物流業實現增加值1.7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1.3倍,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7.6%。目前,我國現代物流與相關產業進一步融合,物流企業在競爭與合作中得到發展壯大,市場集中度和物流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代表現代物流發展趨勢的供應鏈管理在我國發展加快。
然而,當前我國物流業仍面臨著發展整體水平較低,競爭力薄弱等問題。陸江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國物流效益低下,物流成本從2001年以來一直在18.3%-18.9%之間徘徊,這項指標比發達國家10%的水平高一倍左右。國內物流企業實力也較弱,2007年美國聯邦快遞公司營業額達323億美元,而中國最大的物流企業中國遠洋集團只有154.1億美元。此外,我國物流企業還面臨激烈競爭,中國物流市場已經成為跨國公司關注重點、投資熱點,一些跨國公司借助現代的物流理念、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搶灘中國市場。例如,時下外資企業在中國國際快遞業已占有80%以上的份額,而且越來越占有強勢地位,本土物流企業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外資物流企業已對我國物流行業,特別是對于國內物流企業構成嚴峻挑戰。
“某國家總統曾說,‘誰控制了流通誰就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現代物流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產業,又是一個跨行業的復合性產業,目前產業體系正在形成,企業在成長壯大中,法律、政策體系不完善,產業還很脆弱,像小孩一樣需要呵護,使他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有效運用貿易保護和貿易救濟手段,積極應對我國物流市場對外開放以及外資進入中國的挑戰,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物流產業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從這個角度而言,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建立與啟動非常及時,也非常重要。”陸江說。
為國內物流企業編織“保護網”
商務部部長助理魯建華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正式啟動的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首批選擇運輸型、倉儲型和綜合型物流企業50家作為重點監測企業,將為分析現狀、了解動態、發現問題、及時預警提供數據支撐,促進行業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信息中心主任蔡進告訴記者,由于物流行業是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統計在內的各項基礎工作近幾年才剛剛起步,缺乏涉及產業安全方面的統計監測指標與數據資料,因此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工作采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從少到多,循序推進的方式進行。
蔡進介紹說,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主要是利用重點物流企業物流運營量、經營成本、經營效益以及對國內產業的影響等方面指標,通過預警模型和專家系統,對物流產業運行、物流市場發展變化、物流企業經營動態進行跟蹤監測。同時通過調研對國內外同類企業的運營情況、市場占有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判斷可能存在的產業損害異常情況,并及時向行業和企業發布預警信息,為采取相關措施提供決策支持。
蔡進認為,通過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運作,可以盡量避免少數外資物流企業對市場份額的壟斷及對我國物流渠道和網絡資源的控制,避免因物流管理方式的差距造成經營模式的差距而導致的貿易限制。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在經營與管理方式上明顯落后于跨國公司,因此很容易在對外貿易中受到限制。比如我國目前對外貿易中70%-80%的出口商品是按離岸價結算,而70%-80%的進口商品是按到岸價結算,這意味著我國進出口商品的物流服務增加值往往被外資所壟斷。此外,該機制的運作還可避免少數外資對高端物流領域的控制,如航空物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物流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