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物流商機背后的隱憂
2008-8-29 0: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專訪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院長鄔躍
物流和經濟是互動的,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決定了它的物流發展。當中國的企業自有品牌開始崛起的時候,或許物流才會慢慢觸碰到那高不可及的供應鏈管理“底線”
《中國商貿》記者 董雯(實習)齊鵬/文
“物流本身是個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一種手段,但是在今天來看,物流已經被說成國家的支柱型產業,很明顯物流這個概念是被夸大的。”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院長鄔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奧運物流也一樣,如果是在這個被夸大概念的基礎上推算其需求量,顯然是有問題的。”
當記者提出對于奧運物流需求做一個估測時,鄔躍表示:“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計算奧運物流需求量,這個量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更多應該考慮如何讓自己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鄔躍表示,“即便奧運物流有很大的需求量,中國的企業也占據不到主導優勢,絕大多數的企業還是只有做‘觀眾’的資格。”
質疑奧運物流400億需求量
早先便有與奧運物流研究相關的報告提出,北京奧運物流將有400億的需求量。這個說法馬上遭到了鄔躍的否定:“中國尚缺乏對物流的深入研究,目前一些預測奧運物流總需求的方法過于簡單,就是依據往屆奧運期間人口的數量變化和單位物流需求量,來計算出北京奧運的物流需求。”
其實,奧運物流從專業的角度應該分為兩大塊:一個是賽事期間的物流,就是凡是與比賽相關的物流活動,比如各類器材的運輸、運動員的需求、奧運增加的游客、新建筑的增加等等;另一個是賽事之外的物流,就是除了比賽之外的,但是也受奧運影響的物流活動。
“賽事物流或許在一個可預算的范圍之內,但是賽事之外的物流是沒有辦法估算出來的。”鄔躍解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這次北京奧運物流減少了很多黃標車,因為是考慮到降低大氣污染。這個出發點是對的,但是政府的這個決定將導致很多企業不能有正常的運輸活動。對于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并沒有人專門做深入研究。”
因為沒有細致和深入的研究,所以估測的數值嚴重的偏離了實際值。此前,業界認為奧運至少會吸引400萬人入京。但截至目前,來京的人數不過100萬,因此,400億的數值等于要縮減到100億。
“估算奧運需求只是在追求一種噱頭,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鄔躍認為,企業不該關注這個市場的需求有多大,應該想我怎么參與這個市場、我做的目的是什么、又該如何降低我的物流成本。
“就像剛才舉黃標車限行的例子,很多企業也都采取了措施,北京商戶現在基本上空了。因為存貨量現在很少,過去給我安全庫存內放一個月的產品,現在可能就沒什么東西,都賣沒了。由于奧運期間車不讓進城,商鋪很多東西都轉到河北、天津等地的倉庫里去。再加上成本壓力,如油價上漲、租金上漲、車被限行等,很多因素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鄔躍表示,“這時候你再說奧運物流有多么大的量,根本沒有意義,你說得再好也沒有人去湊這個熱鬧了。”
中國企業只能分享“剩宴”
奧運賽事外的物流,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收入,反而各種成本的上漲讓企業自己“埋單”。那么賽事內的物流,是不是能讓中國的企業分到一杯羹呢?
“賽事內的物流只要有規模的企業都可以做,但是這塊‘肥肉’已經被UPS拿去了。”鄔躍表示,“賽事內的物流是很簡單的,因為所有的量都是固定的,甚至中國的一些大企業也可以去做。所以,在賽事物流上我們占不到什么便宜。”
奧運物流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它要解決的是能不能把東西準時地送出去,即使在道路擁堵的情況下,你也要把貨送出去,這是物流核心的問題。實際上,包括供應鏈管理、ERP,供應鏈管理是整個系統庫存情況下的,ERP是反映速度的,在這種高速競爭下,才能把貨送出去。“比如說咱們買衣服,誰上市最快,誰就能賺錢,反映的不是你的設計問題,是你的物流問題。奧運也是如此,反映的是流通速度,只要做到這點誰都可以做奧運物流。”鄔躍表示。
據了解,在奧運贊助商方面,中國在很多行業中都優先考慮了本土品牌,但是物流這塊選擇的是外資品牌——UPS,顯然我們肯定了本土物流不具備奧運物流的條件。“其實,國內物流企業的水平確實比較低,但是不是行業自身的問題,更不是企業的問題。”鄔躍如是說。
在鄔躍看來,中國的物流系統是符合中國經濟的。“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轉,證明了它各個系統都是正常運轉的,如果經濟垮臺了,就說明系統不正常。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可是為什么物流水平還是很低呢?中國的物流比重占GDP較高,但它能夠支撐中國10%以上的經濟增長,說明這個物流系統是正常的。”
如果物流系統是正常的,那么不正常的只有產業結構了。中國經濟增長還是依靠低端的貿易加工,那么對物流企業的要求就很低,因為沒有自己的主導品牌,而是這種代加工生產的方式,物流企業只需要做簡單的倉儲和運輸,而很少涉及到對整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長期處于這樣的發展階段,物流的水平自然不會提高,如果真的提高了,反而還會感覺不適應。所以說,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結構存在這樣的問題導致了物流水平得不到提高。”鄔躍解釋。
中國企業只能分享“剩宴”
奧運賽事外的物流,不僅沒有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收入,反而各種成本的上漲讓企業自己“埋單”。那么賽事內的物流,是不是能讓中國的企業分到一杯羹呢?
“賽事內的物流只要有規模的企業都可以做,但是這塊‘肥肉’已經被UPS拿去了。”鄔躍表示,“賽事內的物流是很簡單的,因為所有的量都是固定的,甚至中國的一些大企業也可以去做。所以,在賽事物流上我們占不到什么便宜。”
奧運物流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它要解決的是能不能把東西準時地送出去,即使在道路擁堵的情況下,你也要把貨送出去,這是物流核心的問題。實際上,包括供應鏈管理、ERP,供應鏈管理是整個系統庫存情況下的,ERP是反映速度的,在這種高速競爭下,才能把貨送出去。“比如說咱們買衣服,誰上市最快,誰就能賺錢,反映的不是你的設計問題,是你的物流問題。奧運也是如此,反映的是流通速度,只要做到這點誰都可以做奧運物流。”鄔躍表示。
據了解,在奧運贊助商方面,中國在很多行業中都優先考慮了本土品牌,但是物流這塊選擇的是外資品牌——UPS,顯然我們肯定了本土物流不具備奧運物流的條件。“其實,國內物流企業的水平確實比較低,但是不是行業自身的問題,更不是企業的問題。”鄔躍如是說。
在鄔躍看來,中國的物流系統是符合中國經濟的。“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轉,證明了它各個系統都是正常運轉的,如果經濟垮臺了,就說明系統不正常。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可是為什么物流水平還是很低呢?中國的物流比重占GDP較高,但它能夠支撐中國10%以上的經濟增長,說明這個物流系統是正常的。”
如果物流系統是正常的,那么不正常的只有產業結構了。中國經濟增長還是依靠低端的貿易加工,那么對物流企業的要求就很低,因為沒有自己的主導品牌,而是這種代加工生產的方式,物流企業只需要做簡單的倉儲和運輸,而很少涉及到對整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長期處于這樣的發展階段,物流的水平自然不會提高,如果真的提高了,反而還會感覺不適應。所以說,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結構存在這樣的問題導致了物流水平得不到提高。”鄔躍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