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宏調讓合肥迎來發展新機遇”

2008-8-26 18:5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這幾年,整個中部省會城市的GDP、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工業投資增幅等關鍵性指標均迅猛“井噴”。這個正在崛起的群體正在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質疑。它們的生存狀態到底如何?激發它們崛起的原動力又是什么?本版推出的“合肥新觀察”系列,以合肥為樣本,對此進行客觀考察。
“國家的宏觀調控,對合肥來講,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吳存榮的語氣淡定,從容。
這位年輕的合肥市市長手里捏著一組數據:1至6月,合肥全市實現GDP723.3 億元,增長18.1%。而在2006年,合肥就提前4年完成“十一五”規劃所確立的千億元GDP目標,躋身全國18個GDP超千億的省會城市行列。2007年,合肥市GDP再次迅猛超過1300億元,連續兩年增長17%以上,增速繼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此外,今年上半年,合肥工業生產增速進一步加快,總產值增長4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4%,其中,工業投資增長85.2%。這些關鍵性指標,均位于省會城市前列。
實際上,不僅僅是合肥,這幾年,整個中部省份省會城市的GDP、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工業投資增幅等關鍵性指標均迅猛“井噴”,并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不過,這個悄然崛起的群體同樣受到了外界的質疑。這場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大戰,會不會導致中部成為污染產業的集聚地?它們還會有更多的精力來搞“兩型社會”嗎?
45歲的吳存榮市長則以非常專業的視角來向本報記者詳細解讀了這個問題。在2006年2月出任合肥市市長以前,吳曾擔任過五年安徽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更早一些時候,畢業于河海大學的他,還擔任過安徽省治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我們要全面認識合肥的這一輪大發展。”吳存榮凝視著記者,沉思片刻說。
“合肥迎來新契機”
“宏觀調控,特別是部分關稅調整,包括緊縮貨幣,導致沿海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利潤下降、生產成本上升,迫使和加快了這些企業進行轉移或產業升級。”吳存榮說,這對合肥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
“安徽這個地方的生產成本大概比沿海要低30%到40%,他在那邊可能虧10%,到這邊可能就賺20%-30%。”吳存榮說。
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合肥組建了529個招商小組;而在去年,合肥先后派出了4批1624支招商小組駐外招商。上半年,合肥全市招商引資總量426.5億元,增長73.8%。
那么,合肥引進的企業,是沿海地區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產業嗎?
“我作過多次調查,沿海企業的產業轉移,其實是一個產業的提高和整合的過程,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把一個小項目拿到合肥來做個小加工。”吳存榮提高了聲音說,這些沿海企業經過這么多年原始積累,其資本實力都還是比較強的。“它不會再像原來那樣,簡單的再把那個小廠搞過來,實際上在他們搬遷的過程中就已經做到產業升級、技術升級了,”吳存榮強調,“合肥是國家級的科技創新試點城市,獨特的科技優勢是這些轉移企業的產業升級不可多得的條件。”
吳存榮還認為,中央“有保有壓”的貨幣政策也為正在處于大建設的合肥帶來了新的機遇。“‘壓’的是一些高能耗的、高污染的、大量消耗原材料的、低水平的產業,這些恰恰合肥很少,這個‘壓’對我們來講影響相對較小。”
而“‘保’的地方,我們恰恰得到了不少好處,”他表示,“比如說,國家加大了一些重大的骨干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鐵路樞紐,合肥的水運碼頭等是國家確定的、規劃的交通樞紐,比如高速鐵路、機場,還有民生工程方面,這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合肥正在成為國家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而這又大大強化了合肥承受產業轉移的能力。
直面區域競爭
本報記者注意到,孫金龍和吳存榮最近對合肥黨政干部講話時,均提到了一個讓中西部省份“高度警惕”的現象。
當前,一些沿海經濟發達省份運用行政手段推動產業在省內轉移。與此同時,中西部省市都紛紛加大了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力度,區域競爭日趨激烈。“這些,都將給我們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不確定因素。”吳存榮說。
不過,對于這種壓力,吳存榮表現的很是淡然。“行政手段推動企業在省內轉移,從短期內看肯定是有效果的,但長期來講還是市場說了算。”“對此,我并不擔憂這個問題。”吳存榮泰然說。
“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跟中西部比是有差距的”,“你留在這個沿海地區做出口還馬馬虎虎,你要做內銷市場,物流成本就大幅度上升,你想要占領中西部就必須往中西部轉移,貼近市場。”
不久前,格力空調的一個負責人就曾給吳存榮算過一筆賬:現在賣空調賣電視就像賣大白菜一樣不賺錢的。一臺空調從廣東運到安徽來銷售的話,物流成本就50塊錢,這樣,一臺空調才賺十幾塊錢。所以,“它貼近這個市場中心是必然的。”
吳存榮還特別提到了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優勢。“安徽是個重要的能源大省,能源基礎非常好,我們這里的企業從來不停電,一年365天可以保證你不停電。”
而面對于以往共有的交通障礙,中西部地區這幾年也正在大力進行改進。這也是中部GDP狂飆猛進的主要支撐。8月1日,合肥至南京、上海的動車組,已經正式開通,通車時間縮短至1到3個小時;合肥至武漢的高鐵也將打通,屆時僅僅需要2個小時。此外,巢湖港也即將開工,合肥新機場也正在建設,這些都讓這位市長很是興奮。
而對于外界正在熱議的“泛長三角”,吳存榮表示,合肥融入長三角是必然的。“我們首先要降低自己門檻,‘水往低處流’,只有把自己門檻降低了,資本就會像水一樣往低處流。”“我一直認為,行政區劃不應該成為經濟發展一體化的鴻溝。”
吳存榮也清醒地認識到了目前中西部省份之間的招商引資大戰。合肥也決定繼續推行“大環境”建設。“法制環境、治安狀況、商業環境、人文環境、政府服務環境,等等,都在這里面。”
“如果你這里社會治安非常差或者商業賄賂盛行、商業環境不正常、誠信環境太差, ‘開門招商,關門打狗’‘吃喝卡拿要’,你成本再低企業也不會來的,這一條是我們中西部絕大多數地區的‘軟肋’。”吳坦然地說。
為此,合肥打出猛招,狠治“大環境”。比如,在商業環境上,合肥大力搞集中招投標的同時,為了嚴厲打擊商業賄賂行為、欺詐行為,堅決打擊強買強賣。“2006年,我們下大力氣清理了一些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毒瘤。”合肥的安全指數也因此在全國661個縣以上城市中排名提升到了第12名。
“濱湖新區不會加劇巢湖污染”
對于巢湖的污染問題如何治理,吳存榮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湖泊治污和河道治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河道治污,河水是流動的,一次大洪水,就可能把污水全部沖走,從而解決問題。
而湖泊治污則有其特殊性。湖泊是封閉式的,存在著自我平衡的生態系統。“它有個生物鏈,生物鏈一旦斷掉以后,你想把它再鏈接上非常困難,這種破壞生物鏈的‘殺手’,首先就是工業污染。”
而對于這幾年外界廣泛關注的巢湖藍藻事件,吳存榮斷言,“可以跟你講,巢湖是有污染的,但相對并不重。”
吳表示,湖泊治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他提出了幾條深得國家環保部負責人賞識的巢湖治污路徑。
首先是源頭控制,特別是城市污水、工業污水。“合肥市現在正在大力做源頭控制這個環節,2010年基本上能控制得住,這是治污的第一階段任務。”“合肥必須要這么做,這是我們的責任。”
第二階段是面源污染,尤其是農業的污染。因為巢湖的污染,農業污染占一半以上。但吳存榮認為,控制面源污染的難度,要遠遠大于點源污染。面源污染涉及到國家的農業政策問題。“我們國家這么高的糧食產量,某種程度上講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幾億噸化肥換來幾億噸糧食。”
第三點就是生態平衡、自然平衡,即湖泊的進出水量平衡問題。目前,安徽提出了“引江濟巢”,吳存榮也比較看好。“水體流動的話就能增加氧氣。”
吳說,對于“三湖三河”來說,最有希望治好的就是巢湖。“當然能恢復到五十年前的水平,那可能還要花五十年。”
不過,目前外界有個說法,合肥正在巢湖邊打造一個規模龐大的濱湖新區,這將加大巢湖的污染。但吳存榮斷然否認了這個說法。芬蘭、美國,有很多城市在湖邊上,很多大城市在海灣邊上。諸如洛杉磯、奧克蘭、舊金山、芝加哥、倫敦等等。“有水的地方有人居住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有人居住那個地方就一定污染大。”
“我們把濱湖新區建設到巢湖邊,前提條件就是污水必須向巢湖‘零排放’,” 吳存榮說,“你可以去看看那個污水處理廠,包括垃圾處理,全部采用最新技術,集體排放必須達標”。
吳存榮對此還有一句在合肥官方廣為流傳的話,“走進巢湖才能治理巢湖”。“它天天跟你相伴,你天天看到這個污水,你才會重視它,才會真正去治理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