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大橋挑起兩岸致富夢想 滬上寧波企業開始回遷

2008-8-26 10:2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因橋而建,因橋而興。” 

  這是記者走訪位于杭州灣大橋南端的開發區時,聽到的新區人最多的感嘆。幾年前,這里原本只是一片荒涼的灘涂,隨著杭州灣大橋的開建,一張白紙繪新圖,開發區拔地而起,已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里的人們在翹首企盼著,企盼著大橋的通車能為開發區帶來更多生機。 

  而在大橋的北岸,另一個同樣因橋而生的開發區——海鹽經濟開發杭州灣大橋新區,也在描繪新的藍圖。它們,隔橋相望,遙相唱和著一輪又一輪發展進行曲。 

  灘涂上豎起一座新城  

  記者搭乘的汽車由庵東鎮的七塘路駛入杭州灣新區,道路兩旁的風景從農田村屋過渡到成排的廠房,這片開發區正式的名稱是“慈溪出口加工區”,但當地人更喜歡稱它為“杭州灣新區”,因為,沒有杭州灣大橋,就沒有如今日益興旺的開發區。 

  “我們整個新區囊括了10個村子。”司機師傅就在開發區工作,親眼看著新區一天天成長,得知記者第一次來這里,便熱情地介紹了起來。“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還是一片灘涂,全是爛泥,現在好了,大馬路橫的豎的修了十幾條,說是有‘九橫八縱’。現在我們走的是興慈五路,開發區的核心主干道。” 

  轉個彎,車子進入了雙向六車道的濱海大道,一路過去廠房林立,電子、化纖、機械、家用電器……一個規模浩大的企業園區已初具雛型。雖然一路上行駛的車輛不是很多,但馬路兩邊各種指示路標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規劃良好的新城市。 

  司機自豪地告訴記者:“整個杭州灣新區有五個浦東那么大!” 

  7萬外地人涌入新區謀生  

  庵東供電所附近,正在等生意的人力三輪車夫趙大伯在與記者聊到開發區時很開心地說:“我兒子就在開發區打工!” 

  6年前,趙大伯的兒子從四川老家輾轉到庵東謀生。正趕上大橋興建,小趙就扎根下來了,現在在開發區的一家工廠里當數控技工。3年前,趙大伯兩口子也從四川老家跑到了這里。對現在的生活狀態,趙大伯挺滿意:“日子總是越過越好的。兒子在車間里當上了班長,收入不錯,有3000多元錢一個月呢!” 

  在離供電所不遠的庵宗公路上,記者遇到了一輛拉貨的三輪車。車主劉師傅是東北人,3年前慕大橋之名拖家帶口來這里“淘金”。“我原來是個地道的農民,不過也挺關心國家大事,老早就聽說這里在建杭州灣大橋。女兒想出來打工,我覺得這里機會肯定多,就陪著過來了。” 

  如今,劉師傅的女兒在開發區的一家電子廠做工,妻子在做羊毛衫,一家人的致富之路就從杭州灣新區開始了。“我們想在這里待上幾年,讓女兒學點技術。” 

  像趙大伯、劉師傅一家這樣前來“淘金”的外地人,在開發區里數不勝數。杭州灣新區綜合信息科副科長余良全告訴記者:“開發區里有7萬外地人,本地人才2萬。白天,他們都各自在企業里干活,一到晚上,街上可熱鬧了,全是外地來的工人。” 
    滬上寧波企業開始回遷  

  2003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批準建設杭州灣新區,規劃面積145平方公里。 

  “政府的考慮是,希望杭州灣新區成為日后寧波北接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門戶,將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慈溪市委副書記、慈溪出口加工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慶豐介紹,新區的誕生就是為了主動應對大橋經濟,他感嘆:“沒有杭州灣跨海大橋,就沒有杭州灣新區。” 

  大橋接通了現實與夢想,一大批一頭在上海、一頭在慈溪的“杠鈴型企業”冒了出來。5年前,慈溪企業家胡建立的工廠和研發機構都還在上海,得知跨海大橋建設的消息,目光敏銳的他當機立斷在新區投資,將產品生產轉移了過來。 

  “以前,很多寧波人去上海辦企業,大橋通車后,已經有一部份企業回遷。對于企業主來說,無論是原材料的采購和運輸,還是在觀念上、信息上,原先的地域差距和心理差距都會漸漸消失。”余良全對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前景十分看好。 

  當然,杭州灣新區的雄心壯志不僅僅局限于此。今年開始,開發區還將在緊臨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南岸“橋頭堡”打造一個“杭州灣現代休閑服務區”,集現代物流、教育研發、商業服務、居住辦公等多項功能于一體。“以后,這里將會形成一個既能引領余姚慈溪,聯動寧波,又能服務大上海的‘地標新城’。”指著規劃圖上的“橋頭堡區塊”,余良全滿懷期待地說。 

  “新城建設起來后,我們準備引進20萬人口,還將大力發展教育,引進一些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目前已有慈溪杭州灣中等職業學校、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學院、慈溪科創中心(留學生創業園)3個項目落戶職教園區,共投資8億元,今年4月即將開工。 

  對開發區的未來走勢,余良全信心滿滿:“與杭州的下沙相比,我們仍有較大差距,但是我們發展速度快,10年后肯定能趕超下沙。” 

  北岸:海鹽經濟開發杭州灣大橋新區 

  溫州客商“抱團”進新區  

  海鹽經濟開發杭州灣大橋新區,名字很長,海鹽經濟開發區的歷史就濃縮在這幾個字之中——大橋開建之后,海鹽人把經濟開發區從縣城中心搬到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橋頭,他們喜歡稱其為“大橋新區”。 

  26歲的徐明力是溫州樂清人,在大橋新區內一家生產健身器材的公司里做質檢員,在這里已經呆了足足兩年了。回憶起當初來大橋新區工作的經過,原本有點靦腆的小徐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兩年前小徐還在溫州找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公司的招聘啟事,“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招聘啟事上用加粗的字體寫著公司地址: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的海鹽經濟開發區,于是就決定來了。” 

  在大橋新區工作的兩年時間里,小徐一有空就蹬著小自行車騎遍開發區的角角落落。哪家是溫州老板開的企業,哪里能找到有溫州特色的炒米線,哪兒又是溫州老鄉最多的聚集地,小徐都一清二楚。“大橋新區里溫州人開的企業很多,我們老板也是溫州人,很多同事也是溫州過來的,平時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說家鄉話。” 

  記者從海鹽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了解到,隨著大橋新區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的逐步凸現,眾多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特別是溫州籍客商與大橋新區間產生了強烈的“磁石效應”。目前,入駐開發區的企業一共有189家,其中溫州老板投資的企業近三成,很多企業主原先就是朋友,現在又在開發區共同發展事業。 

  企業招員工時打出“橋”牌  

  “不是每個人都能親眼見證這座跨海大橋的建成和通車,更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大橋開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過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去年我剛來沒多久大橋就合龍了,今年大橋又要通車,我會在這里繼續工作和生活。” 

  說這話的人叫王逸,去年從蘇州大學畢業后,她成了大橋新區內浙江吉安紙容器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當時公司到我們學校招聘的時候,很多同學一看是在杭州灣大橋新區的企業,都紛紛把簡歷投過去了,攤位前還排起了長隊。”王逸說,公司里很多新進來的大學生都和她有一樣的憧憬,想借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給開發區帶來的契機,讓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個理想的平臺。 

  浙江吉安紙容器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王國珍告訴記者,現在公司招聘新員工時,“大橋新區”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塊王牌。“6年前,我們就看中了大橋新區這塊寶地。自從大橋合龍后,這里的知名度更加高了。現在公司的高層都認識到,打好手里這張‘橋’牌,企業發展就不用愁了。” 

  2002年,海鹽正式啟動了杭州灣跨海大橋新區的建設,到2003年底,大橋新區初具規模,一期規劃面積為25平方公里,二期三期仍在規劃中,這對于面積只有500多平方公里的海鹽縣城來說,規模已經不小了。 

  開發區管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幾年前為了吸引企業進入開發區,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工作人員要主動出擊,而去年,受大橋貫通的“利好消息”刺激,主動找上門來的企業就有幾十家之多。很多企業都是看準了即將開通的大橋能帶來更多的淘金機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