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業發展EC物流迫在眉睫
2008-8-21 11:5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五”至2010年前后,是中國流通產業向現代化邁進的極其重要的時期,計算機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為流通現代化提供了基本推動力,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糧食行業無法回避的選擇。
發展EC意義重大
對于國內糧食行業而言,引進互聯網技術、發揮BtoB電子商務優勢對促進與國際接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由于我國糧食市場體系不健全,加之糧食商品在我國的特殊屬性,長期以來,糧食行業存在流通環節過多,交易成本偏高等不正常現象,與國際相比,我國糧價比國際高30%左右,這是影響糧食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電子商務通過向廣大糧油企業免費提供網絡空間,發布和查閱相關信息等方式,既有效克服“采購員滿天飛,推銷員遍地跑”的弊端,從而為廣大糧油企業節省大筆廣告宣傳、人員接待、業務人員差旅費等交易成本,還可以大大促進各大型糧油企業之間、各大型糧油批發市場之間的交易。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電子商務可節省直接成本15%,間接成本75%,所以,電子商務成為我國廣大糧油企業開源節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2.提升糧食企業競爭力。我國加入WTO之后,企業面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既需要及時獲得全方位的信息,又需要以最快捷的方式取得經營主動權。通過互聯網絡查閱和發布有關信息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國際市場最新的糧油價格及生產、保管等技術的變化、擴大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影響,所以開展電子商務是最好的選擇和最有效途徑。
3.減少交易風險、克服不正之風。由于我國糧食流通的組織化、規范化程度低,暗箱操作、商業欺詐等不正之風和交易風險普遍存在,糧食交易的潛在風險很大。開展糧食電子商務,按照既定的交易規則,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網上交易,并且有完善的履約保障機制和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上述不良行為和交易風險的發生,從而有效降低交易風險,提高交易過程的透明度,減少因此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
4.轉變企業經營觀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電子商務是基于Internet的交易活動,因此,互聯網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式的摧毀力,它必將改變整個商業社會的游戲規則,因此,學習和掌握信息網絡技術,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勢必要轉變傳統觀念,學習和應用最新的管理技術,從而促使企業領導經營思想的轉變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5.建立全國統一的、現代化的糧食大市場。我國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但無論是全國性糧食批發市場,還是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都是相對獨立的、相互分割的市場。引進互聯網技術后,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扁平拓撲結構的優勢,拉近全國各個交易市場的空間距離,縮短各交易市場的交易時間差,從而有助于形成全國乃至全世界市場,有效提高我國批發市場價格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對工農業生產起到指導作用。
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按照市場形成和發展規律,支持培育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糧食批發市場,引導大宗糧食貿易進場交易,鼓勵用糧企業到糧食批發市場協商成交。加強糧食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提倡應用電子商務等多種交易形式,降低糧食流通成本。”這就為糧食流通規劃出宏偉的發展藍圖。
同時,糧食行業本身的特點又為大規模引進互聯網技術提供可能性。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由于它具有價格低廉、品種單一、數量龐大、管理成本較高、質量標準統一等特點,這些特點非常適合糧食行業利用互聯網絡開展電子商務工作,從而為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可能性。
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針對著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糧食行業存在的個性問題,筆者認為,發展糧食電子商務應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著手,雙管齊下,標本兼治。
從外部環境方面看,建議近期內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快電子商務配套法律、法規的建設。
信息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網民數量呈現加速度發展態勢,年均增長22%左右,超過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速度。雖然電子商務活動尚未大規模開展,但可以相信,一旦為廣大企業、用戶接受,其發展勢頭將是空前的。所以,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及早動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我國電子商務的大規模開展保駕護航。
2.樹誠信、促進電子商務的開展
法律、法規具有外在強制的特點、而誠信則側重內在約束,兩者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交易范圍、交易規模都有很大影響,但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國家,越注重經營單位誠信建設。我國目前信用程度不高、誠信建設落后,已經明顯影響到商品交易、電子商務的開展,建議國家在誠信建設方面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從法律角度,對誠信原則給予明確規定。二是企業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門,對客戶進行信用調查。如果客戶不還錢,有事前、事中和事后一系列解決辦法,保護自身利益。三是社會建立信用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