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兩萬言報告獻策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2008-8-20 15: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是中共重慶市委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今年四月以來,銅梁縣政協立足助推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圍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主題,由縣政協主席梅澤波總負責,副主席汪德富牽頭,組織相關專家、縣級有關部門和部門政協委員就我縣“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深入企業、部門和鄉鎮座談等形式,在借鑒外地經驗,結合銅梁實際,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兩萬言調研報告。
調研組認為,我縣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是實現自身發展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同時,應客觀評估自身發展優勢,準確定位發展目標,量身打造自身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我縣縣情的發展道路,才能推進更好更快發展。
調研組在找準內陸開放型經濟面臨的形勢、現狀和有利條件的基礎上,針對不利因素,采取對癥下藥的辦法,提出對策。
一、要明確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思路。緊緊圍繞“314”總體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緊緊抓住建設“一小時經濟圈”、“內陸開放城市”、“統籌城鄉綜合改革實驗區”和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按照依托成渝、立足東部沿海、面向全球的發展思路,力爭用5年時間把銅梁建設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外向型區域性開放縣。
二、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點。一是全力打造200億元工業園區。首先要調整發展格局,在強力推進A、B兩區的同時,規劃建設少云互通口C區、變“一藤兩個瓜”為“一藤三個瓜”,形成A、B、C“三局鼎立”的園區發展格局。其次要在“特”字上下功夫,重點承接市里的“在20個園區、建設6個國別(地區)投資產業園,6個承接勞動密集型工業園,6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的發展政策,力爭我縣獲得1—2個產業園項目支持。第三,在“大”字上下功夫,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力爭2012年強有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各一家,國際知名企業3—5家落戶銅梁。第四,在“優”字上下功夫,建議在園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建設“高新技術孵化中心”,重點承接核心技術強、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項目。第五,要制定規劃,分解落實到2012年工業園區產值破“2”(200億)趕“3”(300億)發展目標,傾全縣之力打造工業園區。二是全力打造渝西商貿物流平臺。要按照“立足本地,輻射渝西北、服務重慶、面向全國、構建大商貿、大流通”的思路構建商貿物流平臺,盡快形成中央商圈、商業特色街和鄉鎮商業、物流配套市場四個層次的現代市場體系。到2012年,我縣中心商業區的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建成2個以上的區域性的專業市場。三是打造特色旅游產業平臺,用經濟的理念對龍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用先進技術打造傳統龍文化,把厚重的龍文化轉變為吸引重慶、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產品,使之成為我縣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吸引國內外生產要素的一張靚麗的名片。四是打造西部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要努力改變我縣農業封閉發展的狀況,引進資金、技術、生產經營方式和市場網絡,重視與龍文化相關的特色農產品開發和研究,體現我縣獨特優勢,使之成為西部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五是打造外向型優質教育高地。抓住“教育部與重慶市共建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有利時機,以開放精神大辦教育、辦大教育,將我縣5所左右的中小學建成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使我縣優先成為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應用實驗縣。建成1—2所國家示范中職學校和一個區域性、開放式、資源共享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訓基地。
三、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就要突破七大瓶頸。開放型經濟是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發展是第一要務,銅梁如何發展內陸經濟?怎樣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就是要突破七大瓶頸,一是認識瓶頸;二是交通瓶頸;三是產業瓶頸;四是資金和土地瓶頸;五是外向型人才瓶頸;六是政務環境瓶頸;七是體制機制瓶頸。使不海、不靠邊、區域優勢并不明顯的銅梁,增加發展活力,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四、抓好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就要清除三種障礙,樹立三種意識,激發三種動力。一是清除“開放意識不強的障礙”,增強使命意識,激發“頭懸梁”動力;二是清除“開放思維不活”的障礙,增強發展意識,激發“莫等閑”的動力;三是清除“開放環境不優”的障礙,增強憂患意識,激發“錐刺股”的動力,尤其要解決“穩”、“怕”、“等”的思想,對那些不干事的干部進行果斷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