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第四方物流平臺建設的政府作用研究
2008-8-19 13:1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軍鋒 麻黎黎
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長三角,改革開放以后煥發了勃勃生機,現代物流業已成為寧波服務業發展的亮點與突破口。但物流信息技術的不成熟,運行機制不規范、立法制度不到位,是長三角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推廣應用的最大障礙。
因此,發展長三角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必須是“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循序漸進”,需要政府在這方面做好引導和推進作用。
一、構建適合第四方物流發展的政策環境
(一)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研究和制定適應長三角經濟共同繁榮和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有關政策,保障物流產業在規范管理制度環境中健康發展。結合當前的政策,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裝備更新的融資、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物流服務與運輸價格等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第四方物流發展的措施。做到市場競爭秩序的公平、公正、公開和統一。
(二)建立和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和立法機制。進一步創造制度化、規范化的市場發展環境。一要建立物流市場準入條件和物流行業技術標準;二要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構建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運行機制;三要加強信息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四建立促進第四方物流發展的共建共享的信用制度。
(三)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作用。由于我國受長期傳統體制的影響,三角地區的16個城市之間的行政壁壘十分嚴重。
長三角區域應通過各地政府的充分協商,在政府聯動的基礎上,進行整合長三角區域內的各類物流資源,統一規劃物流設施和制定物流發展的標準,在利益共享、共榮共贏的指導思想下,深化改革,調整機構,設立統管物流的主管部門。由新設置的專職機構統一協調長三角各部門、各地區的物流發展規劃和物流行動計劃 (包括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以保障長三角第四方物流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促進形成第四方物流發展的社會環境
(一)政府要引導媒體對現代物流理念和方法的宣傳。及時組織召開物流研討會,邀請專家、企業家參加,為規劃發展城市物流業獻計獻策,從戰略的高度,提出政策建議。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加強輿論造勢,舉辦有關新聞發布會、頒布施政大綱、培訓班,開展教育培訓,促進有關企業的觀念更新。
(二)積極關注與第四方物流相關行業協會的建設。現代物流的跨行業、跨地區經營決定了行業協調十分困難,政府參與和組織行業協會,積極支持這一社團組織對政府、行業和企業的服務工作,發揮行業協會在企業經營、市場監管、行業自律、行業標準制定等方面的組織協調作用。
(三)建設科學的政府資源利用體系。為加強政府部門間政策的協調一致,建立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各地政府要加強與長三角其他省地間的對話,積極制訂出符合實際的指導方針。組成由相關政府部門為成員的部門聯席會議或部門間的促進物流發展政策委員會,形成立體式交流,為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服務。
作為聯席會議或促進物流發展政策委員會成員的各政府部門要遵循加強協調,落實責任;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加強監督,務求實效三原則。
三、創造第四方物流發育的良好經濟環境
(一)政府統籌編制產業規劃,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政府要作好總體的物流規劃,搞好物流配送基礎建設工作,實現長三角地區物流的合理化和物流整體效益的最優化。
由于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收期長,同時在國家銀根緊縮政策,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建設應采取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的措施:一是以政府資金為主導,引導外資、民間資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資體系;二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改革物流設施投資的純現金回報制度,讓物流企業低成本運作;三是適當發行物流建設債券,或者放寬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發行股票并上市的條件,為物流建設籌資;四是要注意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備和其他物質條件,通過更新改造讓其在一段時間內發揮作用,做到新舊兼容。
(二)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建立有效貫通全程的新物流信息體系。目前,長三角地區廣大的中小企業物流能力不強,使滯后的物流與網上商流的快速、低成本不相適應。許多物流企業正按照傳統的物流模式建立自身的物流體系,包攬了干線物流——配送——投遞到戶的全過程,這樣勢必會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以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為第四方物流發展作鋪墊。
以現代物流企業制度建立為突破口,打造區域物流體系的微觀主體。進一步深化物流體制改革,打破市場分割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體系。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和政策性杠桿,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強強聯合,鼓勵區域內較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各城市開設分公司,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物流市場,這樣既可以在不增加資本投入的情況下,提高物流業的效益。
(三)加速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產業整合。一個完整的商務活動,必然要涉及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等四個流動過程。其中物流是基礎,信息流是橋梁,資金流是目的,商流是載體。要加強四者之間的聯系。
四、營造第四方物流發展的技術環境
(一)做好物流信息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工作。積極推進物流標準化體系。協調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清理和規范已有的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國家、行業標準,加快物流用語、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的出臺,分階段分步驟制定完善,逐步形成長三角地區第四方物流的技術標準化體系。
(二)建立地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交易平臺和共享平臺。長三角第四方物流平臺的建設應與區域物流、城市物流、物流園區建設以及企業物流建設等緊密結合,選擇若干中心城市作為信息節點,通過便捷、快速、大容量的數字化通道將長三角地區各物流中心與廣大腹地聯系起來,促進區域物流的發展。為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應按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逐步建立連接海關、檢驗檢疫站、港口等相關單位的物流中心公共電子信息平臺,進行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逐步形成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新型物流中心,發展數字化物流,形成覆蓋長三角地區的物流信息網絡和物流信息中心。
(三)發揮科研機構和社團組織的作用,推動第四方物流信息的研究和實踐。政府應積極鼓勵各企業建立自己的物流研究機構,加強應用性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另一方面參考國際做法,賦予物流行業協會一些職責和權力,在制定和推廣物流行業標準、物流教育、物流從業人員資格的認證以等方面發揮協會的作用。
五、培養第四方物流發展所需的人才環境
目前中國擁有國際權威認證機構頒發的物流專業管理資格證書的職業經理人缺口甚大。
(一)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加快物流信息人才培養和加大物流人才引進力度。長三角地區政府可以建立一系列的新機制來鼓勵和幫助有條件的企業、民間團體和行業協會等組織有計劃地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通過培訓方式,盡快造就一大批物流專業人才。其次,制定并推行物流職業資格證制度,規范對物流職業資格認證主體的管理。第三,在政策上鼓勵有關部門和企業積極從國外直接引進物流工程技術人員和具有第四方物流管理經驗的精英型人才。
(二)高等院校設置物流信息專業,鼓勵物流企業與高等院校廣泛進行產學研資多項合作。培養一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業人才。
(三)構架良好的物流人才生存和發展空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是候鳥,環境是氣候,哪的氣候適宜,它就遷徙到哪里。因此,優化環境,增強“磁力”,把人才環境建設作為改善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圍繞有利于促進人才的涌現、成長和發揮作用,努力實現人才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為人才營造一個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的成長、創業的 “生態環境”也是地方政府應有的行政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