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案例成敗對比
2008-8-14 16: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沈俊杰
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信息化的道路,對信息化的規劃也有著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企業性質或者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規模和不同的企業遠景目標,對信息化的范圍、步驟及投資額差別是很大的。
案例一:
某企業是一家民營注塑機械企業,對企業信息化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幾乎沒有人知道ERP是什么玩意,直到有一天空降了一名副總,情況才發生變化。
副總對ERP和軟件比較了解,在這位副總的游說下,老板終于同意上ERP。但由于沒有信心,于是這位副總規劃先將倉庫和采購管起來,其他部分等這兩部分用好再陸續上去。
為了節省成本,這位副總還決定除了材料和產品的規劃請顧問指導外,其他全部自己搞定。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得到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投資回報率非常的低。
分析其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應用的部門太少,沒有形成企業信息化的氣候,就那么幾個人在搞。而且因為跟庫存相關的其他部門沒有應用ERP,還存在很多的手工單據,電腦單據與手工單據并存,在處理上很混亂。
第二,無法達成流程控制的目的,只是簡單的將一部分的手工單據用電腦代替,單據的流轉并沒有受控。舉例來說,車間領料并沒有受到生產任務量的控制,車間是按需領料,想領多少就領多少,導致物料計劃部門無法合理制定生產和采購計劃,為了保證生產只能多采購和多下備用庫存。車間材料的浪費和倉庫材料、半品的浪費非常嚴重。
案例二:
某企業是一家民營企業,生產高檔水壺,一半產品做OEM,另外一半以自有品牌產品銷售,全部出口,經濟效益很好。而企業管理層對企業信息化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有專職的IT人員。
這個企業在規劃ERP系統的時候,第一期納入進銷存、生產和財務模塊。
經過近五個月全員參與的實施上線應用,過去存在的很多漏洞和浪費被堵住了。所有的部門都按ERP系統規劃的流程運作,正常的控制交由ERP去做,無需要過多的人工干預。對于異常單據規劃不同的處理流程,嚴格控制異常的發生,并對異常情況追根溯源,大大減少異常情況的發生。
在一期上線后,該企業規劃深化應用信息化,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進行,一方面是在車間進行精細化管理,將每到關鍵工藝的數據用ERP管理起來;另一方面,導入工作流系統,將ERP的單據和日常的辦公結合起來,實現老板和管理層出差在外也同樣可以審批關鍵單據,保證了業務處理的及時性。
這兩個部門的應用是企業在成功應用第一部分的系統后,車間主管和老板主動提出來的。這也給我們很多企業提供了一個借鑒,在規劃上ERP的時候,一步一步推進,不要貪大求全,在滿足大部分的管理需求的基礎上,將企業ERP的應用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各部門在第一階段應用的基礎上,主動考慮如何深入應用ERP系統甚至是ERP外的信息系統,這樣自覺自發的應用效果會非常的好,信息化的投入和產出比也大大提高。
小結:
以上兩個民企的案例的背景不同,應用的效果也差距很大,雖然以上有列出一些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沒有辦法全部列出。以前很多人提出信息化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這里我建議企業穩步推進,效益驅動,既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也不要膽小如鼠,裹足不前,喪失了企業管理提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