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不應該成為外資并購的避風港

2008-8-14 15: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我國面臨的壟斷威脅還來自于跨國企業,要對付其壟斷力量也非易事。此次, 《反壟斷法》將令外資頗為敏感的 “跨境并購要過國家安全審查”的問題納入到了 “國家大法”的框架范圍內,外資外媒負面評價不絕于耳,幾乎一面倒的認為是外企的緊箍咒,事實是否如此?
觀點:
中國不應該成為外資并購的避風港
□ 曹建海
    《反壟斷法》中的“國家安全審查”,應該包括經濟安全和涉及社會穩定、國家防衛等政治軍事安全,兩者之間并沒有一刀切的界限。對外資并購給國家安全帶來的影響應該從經濟安全和政治軍事安全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因為外資并購不僅涉及一個經濟利益的得失問題,而且涉及社會就業、環境保護以及國民經濟體系穩定、國家軍事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時,不僅要進行短期評估,而且要進行長期戰略評估;不僅要從經濟層面計得失,而且要從社會穩定、環境生態、國家防衛等多層面進行綜合系統的評估,對并購前與并購后的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對比與權衡。
    目前,在商務部、發改委、國家工商總局等政府機構都設有相關的審查部門,行政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多頭分散的。對外資并購買涉及經濟安全的審查工作主要由商務部來做,去年9月施行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對此做了相關安排;涉及更高一級的國家安全,應該由國家安全部門以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來進行相關的安全審查。美國的做法是以部門審查與國會審查相結合。
    在目前全球并購處于低潮的情況下,中國不應該成為外資并購的避風港。總體來看,外資進入中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于1992年的“中策現象”。這是指外資企業利用國際財團的實力,以超低價收購中國國有企業,再利用金融操作手段包裝在境外上市,吸收資金牟取利益。在當時國有企業“改制即成功”的背景下,外資并購國企非常踴躍。
    第二階段始于本世紀初的國有企業MBO改革到2004年 “郎顧之爭”。這種模式”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家在叫停這種現象以后,剩下來的國企大多屬于優質資產,這個時候“外資并購”就成了一個威脅。
    第三個階段應該始于“徐工收購事件”,政府對外資并購才有了“國家安全審查”的概念。一段時間以來出現的外資“斬首并購”現象,讓人擔憂國家的經濟安全。所謂的“斬首并購”,就是指外資一進入就收購行業內龍頭國有企業,這在中國的裝備制造業上比較明顯。國外金融資本進來以后,對中國威脅更大。
    美國的反應機制是相當快的,國會議員隨時可以就一項外資并購提交法案,法案通過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美國這項新法案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大了懲罰力度,不僅事前禁止,而且有事后懲罰,這里的政治威懾力是相當大的。可以想像,以后中國企業要想通過收購的方式走進美國,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在美國看來,中國是戰略對手,中國任何收購其企業的行為都是一種威脅。相比之下,我們的法律機制缺乏這種威懾力,反應也比較遲鈍,要么法律缺失,要么法律出臺以后就很難更改,美國這些方面的做法應該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