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率下調逼平利潤 照明企業面臨新危機
2008-8-13 13:3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每年全球40億只節能燈產自中國,中國制造占據90%份額,然而目前正面臨著利潤危機,全行業不足1%的利潤率,讓三成OEM小企業退出市場。 石油價格飛漲,銀價格節節攀升,讓產業鏈末端的相紙打印紙也蠢蠢欲動,從6月中旬開始,繼富士、柯達上調膠片及相紙價格后,三菱、愛普生也紛紛宣布漲價,幅度高達15%.
這已不是單一行業的困境。一周前廣東統計局公布報告顯示,今年前5月,廣東規模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僅4.3%,遠低于全國20.9%的水平。更值得關注的是,前5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數量達11006家,增長12.7%,企業虧損額增長49.3%,增幅同比提高25%。
加息、新勞動法、企業財務成本急升、出口退稅率下降加大出口成本以及通脹帶來的消費者消費意愿下降,使得四分之一規模型企業面臨深度虧損,讓廣東的工業危機由擔憂變成現實。
出口退稅率下調逼平利潤
“中國照明企業有上萬家,但受宏調、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壓力,一年內四五千家小企業已退出。”惠州雷士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石勇軍透露,進入2008年以來,由于宏調影響,房地產、建材等行業都受到一定限制,作為這些行業上下游的照明行業也遭受巨大影響。
“去年7月出口退稅率從13%降到9%,影響非常大,那4個點就是我們的凈利潤。”大冶摩托總經理薛興國坦言,這個江門年生產能力160萬臺、發動機生產能力200萬臺的中型企業正經歷著和所有出口型企業的困境。
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賈品榮認為,從長期角度看,新勞動法導致勞動力成本推升,出口退稅率下調加大出口成本。部分機電產品、服裝和棉紡織品退稅率由現行的17%降至13%,而每降低1個百分點出口成本將增加1%.
原材料上漲沖擊重工業
事實上,從統計局數據看,除了黑色金屬采礦業、原料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等少部分行業受益于高通脹,大部分行業收入增長都跑不過成本的激增。其中以原油金屬等大宗商品為直接原料的行業成本上升最顯著,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成本上升達22.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高達11.7%.
重工業被認為是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廣東近幾年也一直在提升重工業比重,但由于省內煤炭資源稀缺,九成從越南進口,隨著越南煤價上漲五成,煤炭成本過高導致廣東煤炭發電企業除新機組外幾乎全部虧損。
原料對制造業成本上漲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以摩托車行業為例,平均每車要用9公斤鋁合金,現每噸漲價1000元,用鋁成本就漲10元左右。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了塑膠件價格上漲,加上鋼材、鋁合金、塑膠件等原材料和零配件價格上漲,有企業算了筆賬,平均每臺要增加70元成本。
各行業展開并購潮
一年前在二三線市場投資一個小型桶裝水廠,生產線加上凈化機器也不過三四十萬成本,如果有固定客源,將是一門好生意。然而進入2008年,再財大氣粗的投資客對這一領域也望而卻步。在廣東公布的統計數據中,水生產和供應業成本升高5.8個百分點。“水電、運輸、人工都漲。”華山泉總經理介紹,原材料、人員等因素的壓力已使企業運作成本上漲30%.
這個一漲價就降銷量的行業也不得不醞釀微調,11元一桶的漲到12-13元。浙江一些地區,一些桶裝水企業甚至聯名簽約“承諾書”,表示將集體漲價。
而當漲價也不能度過利潤危機時,抱團就是最好的選擇了。上半年鋼企、電企、藥業、水業,甚至物流業等服務性行業都進入新一輪并購潮。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甚至認為,經濟轉型期的投資機會就在于找到并購中勝出的企業。
內部挖潛破解成本壓力
當然壓力也是動力,產業發展總是循著螺旋式上升通道。在這輪高通脹經濟轉軌中活下來的企業,也將是更強健的企業。
以照明行業為例,今年政府出臺各種政策來支持、補貼節能燈技術,而客戶需求也轉向節能環保產品。因此,各企業都自發、自覺地將研發重點轉向節能技術。不少企業抓住行業升級契機,緩解成本壓力。
也有企業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改變以往粗放式管理,大冶摩托的薛興國正規劃上馬用友軟件的U9系統,認為國內企業在物流效率的提升方面還有很大空間,35%的物流成本遠高于其他國家。“行業交貨期一般是7天,大冶控制在4天,過去需要20個人控制的物料部門,現在只用兩個人。”
有研究企業運營的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制造業中員工70%的工作屬無效動作,在這輪高通脹背景下,日本經驗值得借鑒,盡管能源和重型裝備都缺乏,但19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日企對歐美企業長達近20年的競爭優勢,就是源自其自身的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