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基金重組“大片”到高潮 新華夏只待“點火”

2008-8-11 11: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與上市公司間并購的高調奢華不同,基金業的并購一直低調而冷清。然而8月9日,奧運圣火剛剛點燃,在“總導演”中信證券的運籌帷幄之下,華夏基金、中信基金也發起了向實現基金業合并“第一塊金牌”的最后沖刺。 
  總導演兼編劇:中信證券
  主 要 演 員:華夏基金、中信基金
  群 眾 演 員:華夏基金、中信基金全體基民 、中信證券全體股東
  8月9日凌晨,熬夜觀看奧運會開幕式的觀眾正為了驚艷的“中國長卷”和熊熊燃燒的圣火激動不已。此時,一條或將影響未來基金業發展格局的消息正式發布??基金合并第一案進入沖刺階段。
  在懸疑中開篇:能否繞過“一參一控”?
  中信證券對華夏基金的收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分階段實施的。
  2006年3月29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中信證券將收購華夏基金40.725%的股權,收購總價款不超過3.3億元;2006年10月,中信證券以不超過1.6億元收購北京證券持有的華夏基金20%股份,交易完成后,中信證券持有華夏基金60.725%股份,西南證券持有華夏基金35.725%股份,中國科技證券持有華夏基金3.55%股份;2007年9月12日,中信證券受讓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的華夏基金3.55%股權,受讓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所持華夏基金35.725%股權。至此,經過多輪收購,中信證券實現了對華夏基金100%的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之前,中信證券就已經持有中信基金49%的股權,為相對控股。
  因此,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股權的行為也在很長時間里被指責為“違規”。
  2004年10月1日起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該規定即業界俗稱的“一參一控”。
  面對此起彼伏的質疑,中信證券平靜而帶著懸念地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將采取積極措施,以適應《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的規定,維護基金公司及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據報道,中信證券有關人士曾在采訪中明確表示,該公司沒有突破“一參一控”法規的意圖。
  在猜測中上演:象吞蛇還是蛇吞象?
  既然中信證券沒有突破“一參一控”法規的意圖,那么中信證券唯一的選擇似乎就是讓兩家控股的基金公司變成一家,方法是合并。為了便于實施合并,中信證券必須首先由相對控股中信基金調整為全面控股中信基金。2006年9月4日,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已經同意收購中信基金51%的股權,若此決議獲證監會通過,中信證券將增持中信基金公司股權至100%。 中信證券表示,無論是增持中信基金股權至100%,還是此次增持華夏基金股權至100%,都是根據未來雙方合并的戰略需要,在目前監管環境和政策法規條件下的一種過渡性安排。
  在吸收合并、新設合并等方式中,中信證券最終選擇了吸收合并。然而,具體合并方案還是困擾了中信證券數月之久。
  當時,華夏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00億元,管理著16只證券投資基金、1只亞洲債券基金及多個全國社保基金委托組合和企業年金委托組合,并獲得國內首批QDII業務資格,是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基金數目最多、業務范圍最廣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中信基金目前管理4只開放式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在200億左右。
  如果單純從各種指標和排名來看,保留華夏基金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另一方面中信基金是中信證券旗下的第一只控股基金,而且其名稱中的“中信”二字與中信證券有著很好的品牌共生性,保留中信基金似乎也合情合理。
  2007年9月13日,中信證券如何解決同時控股兩大基金公司的問題終于有了答案,最終市場規律戰勝了情感規則。中信證券發布的公告顯示,備受基金業界矚目的華夏基金與中信基金整合的方式將正式確定為:由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
  據了解,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后,將注銷中信基金。同時華夏基金計劃設立全資子公司,專門負責合并后的華夏基金的非公募資產管理業務。監管部門明確要求中信證券會同華夏基金和中信基金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研究具體合并方案,做好各種技術安排和風險防范措施。
  在困難中行進:合并時間表超出證監會設定
  監管部門最初設定的留給中信證券的整合時間是半年:在中信證券2007年9月13日的公告中,證監會“批復要求公司認真履行股東職責,尊重華夏基金的獨立性,保持華夏基金穩定運作,并要求公司于批復之日起6個月內使股權比例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但是,這場吸收合并實際上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比預想的要多得多。
  首先,整合是個痛苦的過程。不管是中信還是華夏,兩家基金公司之間的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碰撞將無法避免。在合并過程中,對雙方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安排也成為重點。
  其次,業務整合將是復雜的。雖然與華夏基金相比,中信基金產品范圍相對單一和基金數量相對較少,但兩公司合并必然涉及到中信旗下基金的轉移、持有人大會的召開、基金登記清算資料的移交、公司人員的安置等具體事項,這些事項如果處理不好都會引起不良反應。
  同時,未來華夏基金將設置全資子公司,將非公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轉移出去,這也涉及到資金的劃轉、結算系統、注冊登記系統、服務系統的分開,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同時,這些業務與中信集團旗下的非公募資產管理業務如何具體整合也是焦點。
  第三,股權設計仍待磨合,按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若干問題的通知中“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全部出資的49%”的規定,中信證券下一步還需要使新的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權比例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此外,從去年11月一來股市的持續暴跌也使得基金公司損失慘重??資產凈值縮水、面臨凈贖回壓力、信任度下降……這雖然不是主要的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華夏與中信合并的腳步。
  事實上,距離證監會規定出的時間表已經延期了5個月,但吸收合并仍沒有實質性的突破,而是更多的停留在了董事會的層面上。
  在沉默中爆發:華夏基金中信基金各就各位
  然而,沉默在2008年8月9日被打破。
  華夏基金宣布,董事會審議通過,并經華夏基金股東會批準,擬將華夏基金與中信基金合并,合并方式擬采用由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的方式進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中信基金的債權債務將由合并后的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繼。該基金公司章程也將做出相應修改。
  中信基金也于當日發布擬與華夏基金合并的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已經做出決議,擬將公司與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并,合并方式擬采用由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的方式進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中信基金的債權債務將由合并后的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承繼。本次吸收合并尚需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批準。中信基金管理的基金將依法定程序更換基金管理人。中信基金各債權人自本公告之日起45日內有權要求中信基金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的擔保。
  華夏基金公告股東會審議通過和中信基金公告債權轉移,標志著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的合并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
  中信證券也在最新公布的半年報中表示,由于吸收合并事項涉及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4只基金變更基金管理人,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的有關規定,基金管理人的變更必須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通過。目前,中信基金管理公司正在積極籌備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待取得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同意后,公司將向中國證監會遞交相關補充資料,并在取得中國證監會的批復后,辦理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事項。
  另據媒體報道,未來華夏基金計劃將整合中信基金的投研和市場力量,設立全資子公司,專門負責合并后的新華夏基金的非公募資產管理業務,以實現公司的在整個資產管理領域的做大做強目標。
  在探索中遙望:基金業將再現洗牌?
  跳出華夏基金與中信基金的吸收合并之外來看,基金業的一輪大整合似乎難以避免。
  2007年排隊買基金、一天發行幾百億的盛況猶在眼前,如今的偏股型基金不斷延長發售期,規模卻仍在幾億元左右徘徊,基金業“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基金業未來行業會否再現洗牌局面?業內人士預計,如果A股下半年仍舊低迷,基金業可能再次迎來行業的重組洗牌。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今年以來共發行了69只基金,已發布成立公告的共有56只基金,全部平均首發規模為18.87億份。這其中,今年年初幾只偏股基金的首發規模還能維持在40億份之上,而自3月份以來,基金發行每況愈下,就連一些知名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也募集不到5億份。5月和6月發行成立的12只偏股基金,平均每只基金首發規模僅為7.23億份。諸多基金更是紛紛延期發行,發行日超過40天的不在少數。
   有基金公司市場總監預計,如果A股下半年仍舊低迷,有可能再次迎來行業的重組洗牌。事實上,這在幾年前的熊市里已經發生過,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不少中小基金公司股東選擇退出,改換門庭的也不在少數。
  事實上,中國基金業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但同時也面臨新興市場發展初期的一些問題。基金行業在高速發展同時,必將面臨一個淘汰與整合的階段,而基金公司想在市場中生存,就必須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國外,往往只有兩類公司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一類是“大而全”的公司,產品種類比較齊全,可以比較全面地滿足投資者需求;一類則屬于“小而專”,專注于某類基金產品的運作。新興市場初期,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都以完善自身產品鏈為主要任務,客觀上造就不少以“大而全”為目標的基金管理公司,當這些基金公司的產品鏈基本建立時,由于產品的雷同性無法避免,優勝劣汰的效應就會逐步顯現出來,這或許也將是中國基金行業整合階段的開始。
  何為“一參一控”?
  2002年7月1日,中國證監會制訂并頒布的《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簡稱《規則》)正式實施。證監會發言人在就《規則》的談話中提到,“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鼓勵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起人和股東著力搞好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無論內資或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一家機構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超過一家。”此為“一參一控”的由來,市場俗稱為“1+1原則”。
   2004年,《基金法》及一系列管理辦法基本定型。“一參一控”的提法,被明文規定于2004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管理辦法》中。
  “主要演員”介紹
  華夏基金座右銘:為信任奉獻回報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9日,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立的首批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設有分公司。華夏基金是首批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首批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境內首只ETF基金管理人、境內唯一亞洲債券基金投資管理人及境內首批QDII基金管理人,華夏基金還于2008年2月獲得特定資產管理業務資格,是業務領域最廣泛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截至2008年6月30日,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100億元,歷史累計分紅超過372億元,是境內管理基金資產規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管理著2只封閉式基金,15只開放式基金,1只創新封閉式基金、1只亞洲債券基金中國子基金、多只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組合,并被70多家年金客戶確定為投資管理人。
  華夏基金自成立之初就確立了“為信任奉獻回報”的企業宗旨,公司始終把客戶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2008年4月,在亞洲權威資產管理雜志《亞洲投資者》(AsianInvestor)舉辦的“2008年度投資成就獎”中,成為唯一一家獲得“年度中國最佳基金公司”獎的公司;2008年3月,榮獲唯一的“中國最佳基金公司TOP大獎”,這已是公司第3次獲得該獎項。
  中信基金座右銘:至誠致遠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在中國中信集團建立完整金融產業鏈的戰略規劃下,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中海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創立,注冊資本為人民幣一億元。
  目前,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中海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已將其持有的中信基金股權全部轉讓給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完成后,中信基金公司由中信證券股份公司全資(100%)持有。
  中信經典配置證券投資基金是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首只基金,也是國內首只明確將股票、債券、短期金融工具三類不同資產納入一級資產配置的基金產品。
  “至誠致遠,中信基金。”中信基金追求的不是短暫的輝煌,而是要精心打造深受市場尊敬和信任的專業理財品牌,使信譽卓著、基業常青;是和代銷銀行、證券公司等業務伙伴建立戰略合作,堅守承諾,見證恒久品質;是和投資客戶相知、相伴,全程護送美好人生,實現自我價值。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