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項目不搞BOT
2008-8-11 10: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據廣州日報報道,香港特區政府已與澳門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達成突破性共識,將共同組建一家公司,出資建設港珠澳大橋。據了解,港珠澳大橋最遲將于2010年開工建設。
8月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粵港聯席閉門會議之前宣布,關于港珠澳大橋項目,粵港澳三地政府已達成共識,同時中央政府已原則同意興建港珠澳大橋并決定對大橋主體工程給予資金支持。
政府出資意在加快進度
根據最新達成的融資安排,港珠澳大橋建設融資模式選擇了“政府全額出資本金”方式,其余部分則通過貸款解決。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整個大橋大概共需投資727億元,其中大橋主體工程約為370億元。370億元主體工程資金籌集方面,政府的資本金占42%,其余部分再由三家組成的項目機構通過貸款解決。
由于工程的可行性報告還沒有上報,工程的基本金額可能還有變化。
據了解,內地出資金額將達70億元人民幣,由中央和廣東省共同承擔;香港出資67.5億元人民幣;澳門出資19.8億元人民幣。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出資是根據經濟效益公平攤分的。
業內分析,三地政府對大橋收費水平有更大控制權,因而更能發揮大橋的社會效益。同時,決定對大橋主體工程給予資金支持,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大橋項目和粵港澳三地發展的重視。
關于社會關注的收費還貸問題,黃華華表示,貸款清還部分將采取過橋收費來解決,“貸款還清,收費停止”。
據了解,今年2月,粵港澳三地政府就港珠澳大橋建設的融資方案曾有過另外的方案:大橋主體建設項目將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引進私人財團以BOT方式來興建和營運。資金不足部分,則按照三地政府補貼比例按效益費用比相等的原則計算,以使三地所付出的費用與獲益相當。
消息傳出后,中國交通建設、中國中鐵、合和實業等均表示有意投資。
根據當時港珠澳大橋相關文件顯示,按2007年初價格計算,大橋主體部分的建造成本約310億元人民幣,但由于材料價格過去一年多來節節攀升,該數額已大幅增加。一名參與此項目的人士認為,經初步測算,材料單價增長10%,大橋總投資將增加4%。企業可以通過和供應商簽長期協議,控制部分價格上漲。而完全由政府操作的話,面臨的風險會有所增大。
關注此事的學者表示,政府出資的優勢在于能夠以整體利益來考慮問題,修訂更低的投資底線,把投資回報期拉得更長。不過,項目涉及港珠澳三地,組織管理遇到的問題將非常復雜,改由政府出資雖能較快確定投資主體,但能否就此加快項目報批和建設的進度還很難說。
大橋要抗震、防撞、防海嘯
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橋隧結合的主體工程全長約35公里,香港的連接線12.6公里,廣東的連接線13.4公里。工程以公路橋的形式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整個大橋將按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100公里。
據了解,建設港珠澳大橋的構想最初在1983年提出,項目研究始于2004年,港珠澳大橋的前期協調小組委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開展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2005年基本確定工程方案,西岸著陸點為珠海拱北和澳門明珠,東岸著陸點為香港大嶼山西北的散石灣。2006年粵港澳三方商定大橋采用“三地三檢”模式。
按照設計,大橋建設通車后,由香港開車到珠海或澳門,只需15至20分鐘,而目前行船需一個小時,開車從香港到珠海則需要三四個小時。
今年6月,在珠海召開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專家評審會上,與會人士表示,港珠澳大橋建設或將按120年壽命標準設計。專家指出,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對大橋抗震性、防海嘯及防撞能力進行專題化研究。
據悉,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已由最初的25項追加到39項,截至目前所有項目均已基本完成。
有專家特意就進一步加強大橋抗震性提出更高要求,建議最終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一步加強關于地質斷層及地震烈度對大橋影響的專題研究,從大橋走向、整體安全性及工程材料的使用上進行科學研究,把地震可能對大橋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另據了解,關于港珠澳大橋的通航尺度,交通運輸部在5月初已經給予批復。由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航運繁忙,大橋的主航道位置將采用隧道形式,并將修建兩個人工島提供橋隧轉換設施,確保不影響前往廣州和深圳港口主行道的通行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