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你玩轉全球供應鏈
2008-8-1 11: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可否認,作為“世界制造工廠”,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跨國巨頭深入中國市場的同時,我國企業也悄然展開了國際化進程。目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仍處于摸索階段,如何通過高效的運營管理來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成了我國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
綜合分析認為,在某個商品的整個供應鏈體系中,非生產的成本已經超過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以上,時間成本占到整個供應鏈的90%以上。可見,對于現代企業,尤其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物流供應鏈管理可謂是最重要的一環。
根據很多研究機構報告顯示,企業在全球物流供應鏈運營管理方面有著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世界知名的電動工具大型制造商Black & Decker的供應鏈網點遍布全球,通過降低人力成本以及成品的安全庫存開銷,節省了超過幾百萬美元的運營費用;同樣,作為一家全球性制造企業,時尚產品零售商Liz Claiborne通過減少庫存的供應天數成功實現縮減成本的目的。雖然國際運營非常繁瑣復雜,但通過物流供應鏈管理實現高效的管理和控制是非常可行的。同時,世界500強之首沃爾瑪集團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即使規模再大的企業也不可能單獨拉著自己的貨物在天上、海上、陸上只身運行,現代企業要想取得成功,供應鏈上的合作必不可少。
全球供應鏈潛在巨大風險
雖然全球供應鏈擁有著傳統供應鏈體系所不具備的多種優勢,但同時,也存在的巨大的風險。全球供應鏈和國內供應鏈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通常能延伸幾千英里,跨越幾個國家、甚至幾個大洲。由于各個地域在規章、法律方面的要求都不同,并且它們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中,這就為供應鏈埋下了無數的潛在中斷風險。此外,供應鏈節點越多,潛在的延誤機會也就越多。全球化供應鏈隱藏著眾多不確定性,從而削弱了離岸作業和采購所帶來的價格成本節約。
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家全球化企業來說,供應鏈構成都是復雜且脆弱的,涉及到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一直到回收的各個環節,如果平常不注重對物流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一旦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了信息的缺失或管理上的問題,供應鏈的其他環節都會將問題進行幾何級別的放大,從而導致整條供應鏈的失控。
目前,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問題已經引起了企業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其中,提前期作為國際貿易運作的關鍵因素,是一個比較顯著的例子。由于全球供應鏈涉及方面眾多,所以要求的提前期通常都很長,這對企業提高市場響應速度較為不利。此外,也有很多專家指出:不確定的附加成本也會給產品帶來額外的成本負擔。當我國企業部分供應鏈逐步走向國際化時,提前期的延長、附加成本的提高等問題也隨著離岸制造和采購的發展愈加突出。全球供應鏈不僅使訂貨周期延長,而且還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國內運輸的訂貨周期通常都是一周,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不確定性天數也就3、4天而已;而在國際物流中,訂貨周期長達65天之久,此時的不確定性天數就有25天,甚至更多。
國際物流運作中所隱藏的不確定性也遠遠大于國內物流運作。單單一批貨就可能有20個實物和單證的交接點,而這種事情在國內物流運作中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相對于國內運輸來說,政府在國際運輸中的介入程度要高得多。國際運輸不僅涉及到多種運輸模式,同時還要解決諸如時區、匯率、語言障礙、單證格式等復雜問題。
此外,為了防止延誤交付的出現也會讓企業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通常,管理者會選擇提高庫存水平、使用更快捷但卻昂貴的運輸方式、或者通過增加職員和運輸合作伙伴來抵制這些潛在風險,但這些解決方法都會導致成本的巨幅上升。從長期的角度看,這些額外的物流和庫存成本必將大幅度削弱全球供應鏈帶來的成本節約效應。
成本管理因素復雜,物流供應鏈信息化成救命稻草
基于以上原因,成本管理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中最具挑戰的任務之一。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國內供應鏈的運作模式和全球供應鏈的運作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要想把資本投資控制在最佳水平更是難上加難。很少公司能夠把握好自己的國際運輸成本,我國企業作為這個領域的新手更是如此。額外運輸成本、中介商酬金等負面因素都將削弱全球化供應鏈所帶來的預期成本節約。
全國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總裁沈國康指出,目前我國將近2/3的公司依然使用Excel數據表和電話、傳真、E-mail來完成相關的物流作業。隨著全球原料采購和銷售的增長,交易、合作伙伴都需要得到更有效的管理,但是有限的資金預算并不允許物流部門繼續在這些問題上投入更多的人力,手工作業流程已經逐漸不適合我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信息管理系統的落后已經成為我國企業全球供應鏈發展的瓶頸。
自20世紀中旬以來,IT系統應用為企業運營帶來的巨大效益早已受到肯定,為了提升自身供應鏈管理水平,西方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早在20世紀末期就開始進行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績。研究顯示,優越的流程、自動化技術改良、以及提高物流的運營與合作是促使全球供應鏈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
“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對企業而言不是沒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就像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人都很抵觸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一樣,對于這樣的新技術,將來推廣和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沈國康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企業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管理全球供應鏈成本和提高物流績效需要以降低不確定性為核心。通過信息化軟件,主動地管理物流供應鏈以提高全球供應鏈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同時針對潛在的問題制定可行的解決方案勢在必行。信息系統不僅要為物流提供可視性,同時也要為信息流和資金流提供可視性。此外,這些應用系統還必須將供應鏈網絡上所有的參與者連接起來。要把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得當,一體化的物流供應鏈信息系統必不可少。”
美國著名商業奇才、通用電器公司的總裁杰克•韋爾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企業在物流供應鏈運作上不具有競爭力的話,就干脆不要競爭。企業的業務流程并沒有停止在公司的大門口,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已經無法避免,機遇與挑戰并存,供應鏈的全球化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如何管理好這條供應鏈又成了企業面臨的極大挑戰。相信物流供應鏈信息化將成為增強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