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出口宜“慢燉”
2008-7-8 13: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實習記者 李協商
近日,坊間又有傳聞,政府在近期將對部分鋼材繼續加征關稅。傳聞依據是中國鋼材出口在連續三個月環比反彈之后,6月份可能繼續反彈并創下年內新高,直逼警戒線——600萬噸。
出口企業如此頻頻試探“龍威”,政府因何未怒?政府調控的“大棒”因何沒有出手?
“要想穩定中國鋼材出口的態勢,必須首先穩定政策!敝袊撹F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去年的一番話耐人尋味。
近幾個月鋼材出口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國際鋼材價差在不斷拉大,平均每噸300美元的差價刺激了國內鋼材出口,這是推動鋼材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盡管自3月份以來我國鋼材出口呈現遞增之勢,3至5月出口量分別為415萬、477萬、555萬噸,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是呈一個根據市場需求態勢穩步上升的拋物曲線。
和去年的4到6月份的突擊出口,呈井噴態勢有很大的不同,人為因素減少許多,出口曲線表上生硬的暴漲暴跌式拐點轉折蕩然無存。
這可以看作是政府與鋼鐵企業之間為打破鋼鐵“出口-政策”怪圈的一個努力:過去一年多來,鋼鐵的出口與出口控制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隨著鋼鐵出口迅速增加,國家開始控制鋼鐵出口,但是控制政策卻在推動國內外市場價格差拉大,導致鋼鐵出口更大幅度地增長;為抑制出口暴增,國家采取了更為嚴厲的出口控制措施,而這些措施反而更加刺激鋼鐵提前 “透支出口”,形成更為瘋狂的局面。
幾番博弈下來,政府、企業和市場都很“受傷”,出口始終在震蕩調整中進行。
今年政府的暫時沉默可以理解成政府和企業經受市場的洗禮之后,一個雙方尊重的結果,一方面企業的出口更加理性,在面對巨大的差價面前,兼顧國家的政策和自身的長遠利益;一方面也凸顯政府的調控手段也更加穩健和靈活,并沒有因為短期的漲幅做出決定,更加注重對市場的觀察,對市場健康發展的調控,而不是單純在數字上的管制。
因此,即便國家再次出臺政策調控出口,其主要目的也將從控制出口量向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改變,可能以微調為主,調整的對象很可能以目前仍享受5%退稅的合金類產品為主。
今年,政府在烹制鋼鐵出口這鍋湯的時候,更加注重了對火候的拿捏,對沸點的掌握,并沒有急于出臺政策。
而且今年的微火慢燉或許比去年的急火爆炒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