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保環境 調整結構促發展
2008-7-4 17: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寬闊的廠區主干道兩旁,種植著兩排青翠的冬青,辦公樓和廠房之間的空地也都被綠色覆蓋。進入工廠的生產區,聞不到嗆人的氣味,也見不到工業廢渣和污水的蹤影。這就是記者在寧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景象。
寧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氯堿為主要產品的上市公司,位于石嘴山市惠農區的循環經濟區項目示范區內。惠農區地處寧夏的最北端,毗鄰內蒙古烏海市,總面積1254平方公里,因地處引黃灌區惠農渠梢段而得名,全區21萬人中,71%為城鎮人口。惠農區自然資源豐富,有煤炭、硅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20余種,宜于發展工業。然而,這里氣候干旱少雨,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作為寧夏最早的城市工業區,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一直是惠農區黨委、政府努力破解的一個難題。近年來惠農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思路,把實現經濟增長的重點放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上,以此減輕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負擔。根據這一思路,惠農區在石嘴山工業園區包蘭鐵路兩側,規劃出7平方公里的循環經濟項目示范區,開展綠色招商引資。入駐園區的除了英力特外,還有寧夏昊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寧夏陽光硅業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企業。
英力特安全環保科科長陳崇運告訴記者,公司為了加強循環經濟,先后建成了循環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基本實現了污水的零排放。他指著成品包裝車間后面的大片空地對記者說,“這里很快將建起一個水泥生產廠,用生產聚氯乙烯過程中產生的電石渣作為主要原料生產水泥。這不但消化了工業廢渣,還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工廠建成后,公司將基本實現工業廢渣的零排放。”
石嘴山工業園區辦公室工作人員劉海峰介紹說,園區內企業除做好自身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還相互聯姻,在企業間開展了副產品和廢棄物利用的“大循環”,逐漸形成了“煤—電—粉煤灰加工—水泥熟料”、“煤—電—化工—冶金—建材”等多條綜合利用的產業鏈,提高了工業“三廢”的回收和利用水平。例如,總投資10億元的萬噸海綿鈦項目一年所消耗的4.5萬噸液氯,恰好就是英力特化工的副產品,雙方通過合作,不但減少了重復建設,還使海綿鈦項目有了可靠的原料供應基地,從總體上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對環境的破環,實現了清潔生產。
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惠農區還結合石嘴山市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的“雙創”目標,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生態建設工程。
自2008年3月31日至4月30日,惠農全區干部職工出動10萬人次,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生態建設大會戰,共完成造林3.8萬畝,植樹720萬株,其中喬木66萬株,灌木654萬株。動用土方120萬立方米,使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平方米以上。
在惠農區剛剛完工的30公里環城路綠化帶上,記者見到一位上了年歲的農民正組織大家鋪設輸水管道,給樹苗澆水,忙得滿頭大汗。一打聽,原來他叫付金貴,家在尾閘鎮西河橋村,今年已經58歲了。老付指著眼前的樹苗告訴記者,以前這里都是荒地,一刮風就會塵土飛揚。現在好了,區里出錢,動員大家植上了樹,“我們心里一百個高興。”“這些樹苗都能成活嗎?”“基本上都能成活。”說著,老付來到一棵樹苗前。扒開上面的浮土,一小截黑色管子頓時露了出來,“我們這里可藏著寶貝哩。”老付介紹說,在這樣的荒灘上種樹,要想成活就必須讓樹苗喝上水。現在他們采用了新技術,將引來的水通過橡皮管道直接澆到樹的根部,樹木成活率可達90%以上。
惠農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哈德林接過話茬說:“這種小管滴灌技術在保證樹苗需水量的同時,還減少了耗水量,節約了林木管護人力。現在一個人護理的林地面積相當于過去50個人的總和。”據了解,此次生態建設大會戰中,惠農區共鋪設輸水管道86公里,小管滴灌覆蓋面積360萬平方米,同時建立了綠化責任制,以保證生態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哈德林指著不遠處的一塊牌子說,“我就是那片林地的負責人,牌子上寫著我和林業技術指導員的名字。如果林地里樹苗的成活率達不到要求,我們倆不但要負責補種,還得接受處罰呢。”
除了做好調整工業結構和開展生態建設、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現代服務業、增加第三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則是惠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三步棋,其中的重點工程就是惠農陸路口岸的建設。
惠農陸路口岸位于110國道西側,緊鄰包蘭鐵路,是西北地區的一個物流節點。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口岸綜合辦公大樓、報關大廳和職工宿舍已裝修完畢,8萬平方米的貨場場地硬化基礎工程也已完工,具備了鐵路專用軌道鋪設的基礎條件。項目計劃總投資1.17億元,目前已經累計完成投資4200萬元。據了解,惠農區陸路口岸將于今年7月底投入使用,屆時方圓50公里內的8個工業園區將直接受益,實現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4省區與天津港進出口貨物的海鐵聯運,年吞吐標準集裝箱10萬只,配送物流200萬噸。陸路口岸的建成,將促進口岸經濟圈的形成,加快周邊地區客流、物流的集散,形成人才、貨物、資金、信息的良性循環,帶動惠農區商業、服務業的發展。
今年一季度,惠農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85億元,同比增長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8元,同比增長7.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13元,同比增長19.1%。惠農區黨委書記楊有賢說,今后惠農區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提升服務業水平,加快經濟轉型步伐,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