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國開行改制討論稿:財政部匯金持股各半

2008-7-4 13:3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權威人士透露,在是否暫時保留國家信用支持、市場準入細則規定、董事會成員安排等重要問題上各方仍存在爭議,原定于六月底成立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計劃被推遲。 
  記者從多方面獲悉,國家開發銀行改制首先將成為一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財政部及匯金公司各持股50%,雙方在董事會中的席位也大致相當。不過在此次股改中,來自相關部委的官員成為國開行董事后,將要完全離開自己原有崗位,成為國開行內部成員。
  對于廣為關注的國家信用存留問題,知情人士表示,國開行仍在努力爭取保留一段時間。一位國開行內部高管也表示,依靠國開行自身信用發債是未來必然趨勢,但“轉變不會那么快”。
  權威人士表示,國開行改革非常復雜,“不到最后時刻,不能輕易下定論”。
  國有獨資
  據知情人士透露,國開行股改模式與工行相似,首先成為一家國有獨資公司,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將各持一半股權。
  截至2007年底,國開行總資產2.83萬億元,貸款余額 2.25萬億元,不良資產率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54%和0.59%,連續16個季度實現“雙降”,累計本息回收率99.62%,連續32個季度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依此數據,國開行目前不良資產總額152.82億元,不良貸款總額132.75億元。相比當年工行超過8000億元的不良資產,化解不良的成本大為減少。
  去年底,匯金公司向國家開發銀行注資200億美元(按照當時人民幣匯率中間價7.3計算約合1460億人民幣)。而國開行2006年報顯示,其所有者權益為1580億元。去年國開行業績優良,目前所有者權益將在1600億元之上。如果國開行用其自有資本化解自身不良,則財政部所持股份將與匯金注資額相差不大。
  據了解國開行總體改革方案的人士透露,方案要求國開行按照現行《公司法》成立股份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設立由國開行高管、來自相關部門的官員組成的董事會”。
  該人士未向記者詳細說明相關部門具體包括哪些,但他明確指出,“財政部、人民銀行肯定在其列,銀監會沒有,發改委可能會有”。而在董事會具體人數上,“肯定不少于原來幾個商行股改時的數量”。
  工行和建行股改之時,董事會成員分別為13和15名。在董事會構成上,本行高管4名,作為執行董事。此外,工行董事中來自財政部的3名,匯金公司提名的3名(分別來自中國證監會、國稅總局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建行董事中,匯金公司只派了1名董事(來自人民銀行)。來自外管局的董事2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1名。還有一名非執行董事來自國有保險公司。
  按照慣例,董事會成員數目為單數,因此國開行董事會成員有可能是15、17或19名。
  權威人士指出,為保證決策效率,避免部門利益之爭,成為國開行董事的各部委官員都將離開各自的機關崗位,成為國開行內部成員。
  在業務構成方面,據透露,國開行將成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此控股公司將包括一個國有商業銀行和一個投資公司,并且在吸收存款和多元化經營上,對國開行亦沒有明確限制。
  在國開行組建之初,同時還成立了一家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政策性投資公司,受國家開發銀行的監管。但據稱,在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前,國開行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基本上已經沒有關系,因此不可能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并入其中。
  然而,據知情人士稱,“不排除國開行另外成立自己的投資公司”。
  爭議國家信用
  按照國務院要求,國開行將在總體方案確定后6個月內按照現行法規成立股份公司。此前消息人士透露,國開行有望在6月底掛牌成立股份公司。
  “從目前情況看,可能在市場準入具體規定、人事安排等方面還存在異議,國開行正在爭取有利的制度安排。”上述權威人士稱。其中,保留國家信用正是國開行仍在苦苦爭取的一個重要內容。另外,在開發銀行未來定位仍存在爭議。
  1994年國務院組建國開行的目標為,以集中必要的資金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對投資規模實行總量控制,加強國家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能力。而國開行的運作模式為,“政府選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市場出口”;與此同時進行市場建設和制度建設,其核心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業績為支柱,實現政府的目標。
  2007年初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對政策性業務要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制。
  但在今年2月國務院確定的總體改革方案中,明確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后不再具有國家信用支持。
  “方案確定的東西,不可能再有改變,但作為一個轉型國家確實需要開發性政策金融機構繼續存在,而這種機構確實還需要國家信用支持。”一位發改委官員表示。
  此前,支持全面商業化的人士認為,從西方開發性金融機構發展歷史看,商業化運作是必然趨勢。“從目前情況看,在采用自由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英美發達國家,開發性政策金融機構已經不復存在。而在政府主導發展模式的經濟體中,法國德夏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也已經完全商業化,沒有國家信用支持了。”一位參與方案設計的人士稱。
  學界對此仍存在較大爭議。
  長期從事政策性金融研究的遼寧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白欽先教授指出,中國是一個轉型國家,工業化、城市化尚需要很長一個過程,如果將國開行轉變為純粹的商業銀行,將使開發金融留下一個很大空白。“法國早就實現了工業化,新加坡大部分基礎設施也已經完成,德夏銀行和星展銀行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但中國并不是這樣。”在他看來,如果決策者確定將國開行辦成商業銀行,有必要再成立一個專門的政策性開發金融機構。
  對此,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李揚新聞,李揚說吧)也有相似看法。
  李揚認為,國開行是完成國家特殊任務的特殊公法法人機構,其信用自然是國家信用或國家信用的一部分。
  比如,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NMA)和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FHMLC)就依然是政策性金融機構,享受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包括發行的證券的風險資本權重為零,在必要的情況下兩大公司可以分別得到最高達到25億美元的財政資金支持。
  在國開行內部,同樣有不少人對商業化改革很不理解。“全面商業化后,國家將失去調控國民經濟布局的一個重要工具”,一位國開行的中層研究人士稱。他自1994年即進入國開行,對國開行歷史情況非常熟悉。“國開行投資的絕大部分項目是配合國家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進行的。”
  他指出,國開行投資項目額度大,周期長,風險遠高于一般商業銀行的貸款項目。而且國開行的投資涉及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關鍵領域,假如有一天出現大的危機,“沒有國家信用或政府及時救助將引起巨大的系統風險”。
  目前國開行超過90%的資金來源市場化發行債券,“債券發行受市場情況影響很大,沒有國家信用將使國開行未來發債面臨很大風險”。該人士稱。
  但在多年研究開發性金融的南開大學金融系主任李志輝看來,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后可以兼顧原有的國家戰略目標與自身的商業業績目標。而且完全可以依靠自身良好的業績來發債。“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后依然是國有銀行,至少是國有控股銀行,隱性的國家信用是有的,貫徹國家目標也沒有問題”。但他坦認,如果國開行上市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肯定會有矛盾的地方。
  他認為,商業化改革后國開行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金,二是風險控制。“比起銀行存款,發行債券融資的額度畢竟有限。而且發債要受利率、市場流動性等多方面情況影響,并不穩定”,“以后如何加強風險控制將是一個很大考驗”。
  李志輝認為,國開行轉身后可以通過并購一些銀行擴大自身資金來源,同時也還可通過向農信社、城信社等金融機構拆借,到國外買PE等渠道籌資。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