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沿海港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擁有大陸海岸線1595公里,自古以來便是我國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其中,北海港是我區沿海最早開放對外的通商口岸,但解放前基本處于自然狀態,新中國成立后的港口改造,也只以中小泊位為主,規模較小。1968年,防城港作為對越援助的戰備港口開始建設,至1983年隨著1、2號泊位的建成,結束了廣西沒有萬噸級碼頭的歷史。1986年北海港開辟了石步嶺港區并建成投產2個萬噸級泊位。1994年,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有《建國方略》中規劃的“南方第二大港”——欽州港建成2個萬噸級通用泊位建成投入使用,并宣布正式開港,我區沿海港口建設發展躍上新臺階,港口面貌有較大改善。
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關心、重視廣西港口的建設。1992年,黨中央提出“要充分發揮廣西作為西南地區出海通道的作用”,提出“建設大通道,開發大西南”,把廣西港口的建設作為大西南經濟發展重要的交通支撐。以此為契機,全區沿海港口建設步伐加快,以防城、北海、欽州三港為主體,其它地方商貿、工業碼頭為補充的總體格局初步形成,港口規模和服務范圍均長足發展,逐步發展成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和西南地區聯系國內外市場的重要出?凇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速,泛珠三角經濟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和“兩廊一圈”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升溫,廣西和沿海三港在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越來越突出。廣西港口步入了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沿海港口共有生產性泊位168個,萬噸級以上泊位26個,設計年通過能力3195萬噸,集裝箱30萬TEU。2005年實際完成集裝箱15.4萬TEU,共完成貨物吞吐量3669萬噸。雖然整個吞吐量規模還不大,但是年增長速度喜人,超過20%。以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組成的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港口群已經成為環北部灣乃至泛北部灣港口群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一、廣西沿海三個港口的現狀
(一)防城港
防城港位于我國海岸線的最西端,港灣水深、避風,三面環山,猶如內陸湖泊,航道短且不淤積,水域、陸域寬闊。港口可開發利用的深水岸線達30余公里,可建設近100個0.5~20萬噸級泊位。全市有防城港、企沙港、潭油港、茅嶺港、潭吉港、白龍港、竹山港等港口,規劃岸線106.3公里,可建港岸線56公里(企沙半島),現已使用岸線長6.41公里。目前,市轄區內共有各類大小泊位91個,2005年,全港完成吞吐量為2377萬噸。
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3月。1970年初建成3000噸級浮碼頭一個,屬于戰備港口。1970年5月20日,防城港務局成立,隸屬廣西區交通廳管轄。1974年8月,國務院批準防城港逐步成為對外開放貿易港,1983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9月,防城港務局由交通廳下放給防城港區管理。1993年5月,防城港建市,防城港務局由市政府直接領導。2004年7月,防城港務局改制為防城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近十年來,防城港港口通過能力不斷增強,裝卸工藝、效率逐年提高,工作服務質量年年上新臺階,年吞吐量繼1996年突破500萬噸后,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最近三年港口生產主要完成情況如下表1-1。
防城港為國家沿海25個主要港口之一,是國家一類對外貿易口岸,承擔廣西和西南地區主要出海口的地位和作用,F有生產性泊位29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3個,設計最大靠泊能力為20萬噸級,碼頭岸線長4222米。港口在用航道長約16公里,其中牛頭、西賢航段為5萬噸級,三牙航段為15萬噸級,20萬噸級船舶可乘潮安全進出港口。港口年通過能力2500萬噸,集裝箱年通過能力為25萬TEU。已經在用的主要泊位如表1-2。 2004年,防城港在為列入交通部統計的全國沿海49個港口中排名第25位。 “十一五”時期,繼續重點推進20萬噸級碼頭、13號~17號泊位和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建設,按照專業化要求建設鐵礦石、硫磷、煤炭、糧油、液體化工、集裝箱等專業化泊位和設施,全面提升港口功能和物流系統的專業化、現代化水平,促進企業戰略升級,提高競爭力。同時再開工建設18號~22號泊位,積極做好第四、五港區的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港口通過能力超過6000萬噸,集裝箱通過能力100萬TEU。
欽州港三面環山,港灣內水域寬闊,風浪小,含砂量少,沖淤平衡,是我區的深水良港之一。欽州市所轄海岸線西起欽防界茅嶺江口,東至北欽界大風江口,岸線總長520.8公里。港口規劃岸線86.0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54.09公里,可建1~30萬噸級深水泊位約200個,其中10萬噸級以上35個,遠期年吞吐能力可達億噸以上。 欽州港建設是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建國大綱中列為物質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欽州在“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情況下,實施全民集資建港,掀起全民建港的熱潮,于1992年8月開工建設兩個萬噸級散雜貨起步碼頭。1994年1月主體工程建成并試產,結束了欽州無萬噸級泊位的歷史。1997年6月經國家批準成為國家一類口岸,同年,成立欽州港經濟開發區。2000年3萬噸級航道和二期工程動工建設,2004年2月,10萬噸級航道開工建設,實現港口建設的歷史性跨越。2004年9月進行港口體制改革,實現政企分開,成立欽州市港口管理局和欽州市港口(集團)有限公司。 欽州港全港現有生產性泊位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1000~5000噸級泊位5個,現有進港航道為3萬噸級,全港設計年吞吐能力1026萬噸。 欽州港主要泊位情況如下表2-1。 欽州港最近三年港口生產主要完成情況如表2-2。 2004年,欽州港在列入交通部統計的全國沿海49個港口中,排名為第43位。 表2-1
(二)欽州港
年 份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備 注 |
全港完成(萬噸) |
263.4 |
320.9 |
523 |
全區排名為三個沿海港口的排名
|
全區排名 |
3 |
3 |
2 | |
其中:集裝箱TEU |
1783 |
10361 |
25346 |
(三)北海港
北海港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口岸,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啟航點之一。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設北海常關管理港口。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并于1877年設北海關,北海成為貿易口岸。
1984年,北海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85年北海市為了適應進一步開放的需要,在石步嶺新港區建設2個萬噸級泊位,于1986年建成并投產,1992年又在石步嶺新港區興建1個2萬噸級和1個3.5萬噸級泊位,于1995年投產。2003年3月成立北海市港務管理局,在三個沿海港口中率先實現政企分開。
北海港全港所轄海岸線東起英羅灣,西至大風江,岸線總長500.13公里(其中大陸岸線468.2公里,島嶼岸線31.93公里),全港共劃分為:鐵山港港區、石步嶺港區、潿洲港區、大風江港區、海角老港區、國際客運旅游泊位港區、欖根港區、沙田港區等八個港區,全港共有43個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個,設計吞吐能力為710萬噸,2005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769.99萬噸,其中集裝箱完成2.39萬TEU,旅客吞吐量累計完成56.68萬人次。見表3-1。
泊位名稱 |
投產年 |
泊位
個數 |
靠泊能力 |
泊位年通過能力 | ||
貨物 |
旅客 |
汽車 | ||||
(個) |
(噸級) |
(萬噸) |
(萬人) |
(萬輛) | ||
1#萬噸級碼頭 |
1986 |
1 |
10,000 |
37 |
|
|
2#萬噸級碼頭 |
1986 |
1 |
10,000 |
37 |
|
|
3#萬噸級碼頭 |
1997 |
1 |
20,000 |
44 |
|
|
4#萬噸級碼頭 |
1997 |
1 |
35,000 |
51 |
|
|
北海石油服務處碼頭 |
1991 |
2 |
5,000 |
104 |
|
|
1 |
1000 | |||||
北海國際客運站碼頭 |
1997 |
3 |
2,000 |
51 |
314 |
30 |
冠頭嶺油庫碼頭 |
1971 |
1 |
3,000 |
45 |
|
|
外貿國際海運碼頭 |
1977 |
1 |
2,000 |
10 |
|
|
水產石油公司油碼頭 |
1990 |
1 |
5,000 |
47 |
|
|
北海救助站碼頭 |
2000 |
1 |
5,000 |
2 |
|
|
石頭埠港務碼頭 |
1974 |
7 |
500 |
15 |
|
|
新龍燃氣碼頭 |
1996 |
1 |
5,000 |
5 |
|
|
電廠碼頭 |
2004 |
1 |
50,000 |
180 |
|
|
習慣上,將北海市域內的石步嶺港區、鐵山港區、海角老港區、僑港客運港區合稱北海港 習慣上,將北海市域內的石步嶺港區、鐵山港區、海角老港區、僑港客運港區合稱北海港
習慣上,將北海市域內的石步嶺港區、鐵山港區、海角老港區、僑港客運港區合稱北海港北海港最近三年生產完成情見表3-2
單位:萬噸 表3-2
年 份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備 注 |
全港完成 |
432.6 |
471.5 |
436.8 |
1、全區排名為三個沿海港口的排名 |
全區排名 |
2 |
2 |
3 | |
股份公司完成 |
330.74 |
357.77 |
350.02 | |
其中:集裝箱TEU |
31660 |
27896 |
23876 |
2004年,北海港在為列入交通部統計的全國沿海49個港口排名第42位。
二、廣西沿海三個港口的發展規劃
(一)廣西港口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
廣西沿海港口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海上門戶,不僅為本區,而且在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運輸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有關腹地劃分的原則、方法以及對港口貨物的流量流向分析,廣西沿海港口的直接腹地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主;間接腹地僅以國內部分來看,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省市部分地區。
廣西沿海港口全部腹地土地面積136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5億人,完成內國內生產總值1.7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03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14.2%、19.3%、12.5%和1.8%。
上述廣西港口的腹地省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行,和各地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經濟增長速度都顯著加快。
以廣西為例,1990到2004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從449億元,增加到332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3.4倍,年均遞增速度達到了11.2%,比同期全國經濟增長速度高出1.5個百分點。其中“八五”期年均增長速度高達15.2%;進入“九五”期后,由于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到8.1%;“十五”以來,全區經濟發展步伐再度加快,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0.2%
“十一五”期間,廣西及廣西沿海港口間接腹地所包括的中國西南省市,繼續加大開放開發步伐,將以產業結構優化為突破,重點發展能源、電力、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機械制造、農特產品加工、醫藥及煙酒等特色產業,打造能源、有色金屬、化工及煤化工基地。
腹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見表2-2(據各省十一五規劃)。
表2-2 2010年廣西沿海港口腹地經濟主要指標表
指標 |
單位 |
合計 |
廣西 |
云南 |
貴州 |
四川 |
重慶 |
人口 |
萬人 |
26206 |
5100 |
4686 |
4143 |
9027 |
3250 |
GDP |
億元 |
27046 |
6120 |
5250 |
3060 |
11163 |
4595 |
第一產業 |
% |
|
21 |
19 |
21 |
20 |
11.2 |
第二產業 |
% |
|
45 |
45 |
45 |
43 |
48.1 |
第三產業 |
% |
|
34 |
36 |
34 |
37 |
40.7 |
人均GDP |
元 |
10321 |
15000 |
11203 |
7386 |
12366 |
14138 |
進出口總額 |
億美元 |
388 |
88 |
88 |
20 |
122 |
70 |
出口總額 |
億美元 |
245 |
70 |
52 |
13 |
70 |
40 |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到2010年,腹地GDP將達到27046萬億元,比2004年的17092增長近40%。
國內外港口的發展規律表明,腹地社會經濟總量的增長,以及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產業布局等因素將直接對港口吞吐量、貨類結構、服務范圍等產生影響,是決定港口運輸發展水平和變化的基礎。
廣西沿海港口群,在港口發展中,充分利用“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將港口和腹地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一定會在“十一五”期間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廣西港口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與快速發展,廣西首府南寧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會址,環北部灣地區作為中國與東盟跨海聯結的紐帶,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開發前景,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
2006年3月22日,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根據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要求,提出“十一五”期間要把加快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意義十分重大。
2006年7月22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奇葆,在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提出了海上經濟合作、陸上經濟合作及湄公河流域合作為主要內容的“M”型區域經濟合作新戰略。受到中央及東盟各國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認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前景廣闊。在2006年11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溫總理向與會各國首腦提出建議要積極探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可行性。
我國與東盟已正式確立了到2015年全面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目標。我國與東盟間貨物貿易量將持續增長,貨物貿易結構將不斷調整,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我國與東盟國家的交通合作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將形成能力適應、結構合理、銜接順暢、運轉高效、環境友好的國際交通運輸體系。海運是我國對東盟貿易的主導運輸方式,廣西沿海港口是我國對越南等東盟國家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可以預計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必定是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時期,也是廣西港口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現在廣西正以港口振興作為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建設的龍頭,把建設沿海大型組合港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港口的開發、建設和管理體制,推動沿海港口資源整合,統籌規劃和建設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口,形成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港口群新的競爭優勢。
著眼于以港口運輸為主的通道經濟、物流經濟和臨港工業建設,廣西已經投入近100億元實施沿海基礎設施大會戰,現在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期沿;A設施大會戰工程已經全面展開。一批港口航道、公路、鐵路、供電、供水工程的建設和投入使用,廣西港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
(三)廣西港口“十一五”規劃建設的宏偉藍圖
在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部頒布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明確了廣西的沿海三港的重要地位。廣西沿海港口群是我國西南沿海港口群的得要組成部分,將以集裝箱、石油、天然氣、糧食等專業化、大型化碼頭建設和經營為重點,服務于西部地區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
根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以及《廣西自治區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到2010年,廣西沿海港口的建設和發展目標是:
港口建設與腹地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通過 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貨物綜合通過能力明顯提高,吞吐能力超過1億噸。以礦石、煤炭、石油等大型專用泊位和多用途泊位建設為重點,初步形成專業化的大宗散貨和集裝箱運輸系統,深水航道基本適應港口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逐步緩解。積極發展面向越南等東盟國家的港口現代物流產業,港口功能逐步完善。建立通暢的港口集疏運體系,主要港口現代化信息網絡基本建成,初具現代化港口特征,沿海各港分工協作、布局協調,整體競爭優勢增強。到2020年,總體通過能力達到2億噸左右。
習慣上,將北海市域內的石步嶺港區、鐵山港區、海角老港區、僑港客運港區合稱北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