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快遞安身立命的價格優勢,終于隨著快遞巨頭聯邦快遞的逆市降價而分崩離析。
日前,國內某民營快遞巨頭高管林瑞(應采訪對象要求,采用化名)思量再三,把一紙訴狀呈交到國家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司,指責“聯邦快遞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低價搶占市場的價格競爭策略,采用不正當競爭手段,瘋狂搶奪民族快遞企業的國內業務市場份額”,“吁請政府出臺反壟斷、反傾銷的相關政策措施,對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管制”。
“油價上漲、人工成本上升,我們整體成本上升30%.正醞釀提價,結果聯邦快遞惡意低價傾銷,大家都不敢提價了。”林瑞稱,今年一季度,他們凈虧一個多億,正好是往年一季的凈利潤。
奔走呼號,祈禱告請,在《反壟斷法》正式施行的前夜,此舉意味深長。
原定50%增幅“太過樂觀”
在該民營快遞巨頭把2008年營收增長幅度定在50%的三個月之后,它的高管們發現,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過樂觀了。
“這幾年我們每年的銷售增幅都在50%左右,今年年初也定了這個目標,沒想到成本上升,市場萎縮。一季度報表出來,凈虧了一個多億,趕緊修正目標。6月份的時候,發現修正得還不夠,年內目標還要往下降,于是又修正了一次。”林瑞細數。快遞物流行業是個勞動密集型企業,新勞動合同法頒布后,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航空燃油近來累計增長了80%,運輸成本高企,“總體成本升了30%”。
成本,還是成本。廣州新比天快遞副總經理陳立告訴記者,油價不斷攀高導致成本上升了百分之十幾,新勞動法又使人力成本上升,“新比天快遞的銷售額同比下降30%以上”。
林瑞說,年初雪災,全網停運;5月地震,西南地區的網絡大癱瘓;接下來是雨災,倉庫被淹,光給客戶賠付就是大筆錢;現在奧運快到了,交通管制,安全檢查,電子產品不給航空運輸。最重要的是,成本上升、人民幣不斷升值,企業出口形勢惡化。“我們的客戶有的倒閉,有的遷移,業務量急劇下降。第二季度我公司繼續虧損,公司從來沒發生過這種事情”。
對聯邦降價“沒心理準備”
成本在內部無法消化,提價已是箭在弦上。6月20日,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了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該民營快遞巨頭接觸了多家本地民營企業,希望聯手提價,部分轉移成本壓力。但聯邦快遞反其道而行,強大的價格攻勢不但毀了民營快遞們的漲價夢,更讓他們賴以生存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
聯邦快遞的降價,來得兇猛。以廣州到北京的快遞為例,選擇聯邦快遞“次日達”1公斤起價20元,去年是40元:“次早達”1公斤起價24元,去年是60元。“通過提供更加優惠的價格,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客戶能夠使用我們可靠的服務,從而優化他們的供應鏈。”聯邦快遞直言,降價“將進一步鞏固聯邦快遞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我們對勞動法帶來的成本上升有心理準備,但對聯邦快遞的降價,沒有準備。”林瑞說。事實上,這已經是聯邦快遞進入國內快遞市場一年多來的第三次大幅降價。廣東省快遞行業協會吳副秘書長透露,聯邦快遞第一次啟動價格攻勢是在去年8、9月間,主要針對公司客戶進行打折銷售。“當時聯邦對運費每月達一萬元的客戶給予1折的優惠,只有EMS價格一半,明顯低于聯邦自身運營成本。”
今年三月,聯邦第二次下調部分線路的運費價格,把降價優惠銷售的范圍拓展到了個人用戶,部分區域最高下降幅度達到46.7%.“6月開始,聯邦快遞全面實施新的價格標準。北京到天津、河北,濟南到青島、煙臺首公斤價格才9.6元,遠低于國內快遞企業的首重價格。”
國外快遞低價傾銷?
對于聯邦為什么在此時施行降價,聯邦快遞表示,“之所以做出這個變化,是對中國快速變化的市場以及客戶要求簡化的回應。”而對于聯邦快遞銷售價格遠低于成本的指責回復稱,聯邦快遞在中國為客戶提供的是高質量,與眾不同的服務。“我們不斷對服務、定價進行監測,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
在新比天快遞副總經理陳立看來,在壟斷了國際快件后,國外巨頭正將觸角轉向國內低端業務,加大其國內件、區域件、同城件等方面的市場開拓。
“國內件價格從原來的30多元每件壓低到十多元,加之其本來具有的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國內快遞公司遭受巨大打擊。”陳立悲觀預測,受經濟下滑和價格戰的雙重影響,未來將有大批國內民營快遞公司倒閉。
欲借力反壟斷法“扳本”
巨壓之下,必有反彈。該民營快遞巨頭把一紙申訴呈交到國家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司,其申訴材料《意見》稱,“這是聯邦快遞進入新興市場的‘虧損經營模式’。在墨西哥和埃及,聯邦就采取了這種措施,并在順利占據當地市場后,又坐地起價。吁請政府出臺反壟斷、反傾銷的相關政策措施,對此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管制。”
林瑞表示,根據《反壟斷法》第十七條,沒有正當理由,禁止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應該給國際巨頭一定的約束和準入限制”。德國海德堡大學主修競爭法博士劉旭則認為,如果一個企業不合比例地降低產品或者服務價格吸引客戶,以此擠兌同業競爭者,“可以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價格法規定的相關構成要件進行核查。”
業界觀點
某民營快遞巨頭高管林瑞:“聯邦靠折扣逼走我們的客戶”
林瑞給記者算了筆賬,聯邦快遞國內每月運營成本至少4200萬,一年就是5個多億。“聯邦快遞2008財年國內快件業務的收入是1.35億,粗略一算,在國內件上年虧損3億-4億元。但聯邦虧得起,為了占領市場,它虧個三五年都不怕。”
讓林瑞羞于言說的是,聯邦快遞通過低價策略,輕松地挖走了該民營快遞巨頭經營多年的老客戶。“對大客戶,聯邦能給一折的價,客戶問我們能不能給到這個價,我們做不了,客戶就流失了。”
新比天快遞副總經理陳立:“民營快遞降價死得更快”
“在聯邦快遞挑起價格戰后,不少小快遞企業為了保住不多的市場份額,不顧一切壓低價格,甚至有廣州民營快遞公司將從廣州到上海的快遞價格,每件開出6元的報價,形成惡性競爭。其實降價死得更快。”
■旁邊報道
警惕“掠奪性定價”
外資鯨吞國內物流快遞市場的舉措,此前已納入政府相關部委的視野。發改委、商務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去年出具《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的影響及其政策建議》。
《建議》指出,目前在物流業的三個領域中,外資已占據短期內難以打破的壟斷地位。包括國際快遞、航運物流、中國的汽車物流、特種鋼材物流等領域。“政府有必要進行物流業的進入規制,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壟斷某些領域;另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通過掠奪性定價,摧毀中小物流企業。”
課題報告指出,未來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在于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一旦供應鏈的控制權掌握在外資手中,后果不堪設想。報告提示,政府要從產業鏈的角度,認識外資進入物流領域對我國整個產業鏈的影響,要清醒地認識到外資企業的潛在威脅性和真實威脅力。報告建議政府取消外資企業享受的“超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