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通脹壓力仍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力
2008-7-21 14: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周,把脈中國經濟整體態勢的各種數據相繼出爐。先是周一,中國人民銀行按慣例公布了上半年金融數據,緊接著周四,國家統計局就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44.3萬億元,同比增長17.4%,比去年同期加快0.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15.5萬億元,增長14.2%,回落6.7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0)30181億元,增長12.3%,回落2.3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286199億元,比年初增加24525億元,同比少增899億元。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38989億元,比年初增加49649億元,同比多增15774億元。上半年,貨幣凈回籠194億元,同比多回籠2.4億元。
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1%,較5月份回落了0.6個百分點。不過,1至6月CPI總體上仍大幅上揚7.9%,遠高于年初設定的目標值4.8%。6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8%,增速高于5月份的8.3%;上半年的整體漲幅達到7.6%,比上年同期高4.8個百分點。
經過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306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
從CPI和PPI數據來看,6月份CPI增速有了明顯回落,表明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果有所顯現。但CPI仍然處于高位,說明通脹壓力未減。與此同時,在國際油價持續飆升的推動下,國內PPI增速呈加速上揚態勢,“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有增無減。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與何帆近日發表的最新報告預測,PPI在下半年將繼續維持較高水平,并有可能傳導至CPI,導致通脹壓力不斷增大。
與此同時,央行的金融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從緊貨幣政策成效顯現,金融運行總體平穩。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雖比5月末低0.7個百分點,但相比一季度,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仍是反彈的。這一代表市場流動性的數據顯示出當前市場流動性依然充裕,而過多的流動性將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顯然,未來調控壓力依然不輕。
“關于未來通脹的趨勢,總的來看,還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分析認為,首先,國際因素對我國影響非常大,今年以來世界各國價格可以說是普遍上漲,CPI都在沖高,有些達到了十幾年來的較高水平。其次,生產價格漲幅繼續擴大,對CPI也形成了較大的傳導壓力。而近期成品油和電價的上調,災后重建形成對建材的需求,都可能形成價格上漲的一些新的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通貨膨脹預期還比較強。雖然近兩個月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回落,社會公眾對價格上漲的預期比前一段較為穩定,但在國外價格上漲較快的形勢下,社會公眾容易產生對價格繼續上漲的預期。再者就是下半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初步測算,將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個百分點。
各種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通脹壓力猶在,如何抑制將是下半年的調控重點。日前,溫家寶總理在江蘇、上海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時曾指出,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新情況和新挑戰,要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當前重點要抓好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宏觀調控的突出位置,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努力把物價漲幅控制在經濟社會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
我們看到,從緊的貨幣政策實施至今已顯成效。這顯然是央行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正確把握金融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力度,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結果。
目前,許多專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即中國正經歷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且這種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因此,從緊的貨幣政策應保持連續性。
專家指出,想方設法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必須繼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當前貨幣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要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主管金融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前不久在山東調研時也強調,面對當前國內外不利因素增多的新情況,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關于宏觀調控的決策部署,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落實好"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也明確表示,下半年,從緊的貨幣政策不會進行大的調整,更多會采取調整信貸結構、有保有壓的方式,同時,會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透露,宏觀調控不一定會馬上放松,因為物價還處于高位,從緊的貨幣政策不會作大的改變,不過,財政政策或許會稍微寬松一點。
年初,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時間過半,下半年抑制通貨膨脹仍然被放在了宏觀調控的突出位置,因此,這需要宏觀調控部門進一步共同協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