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的竣工及三期工程的啟動,形成一條底寬350米、深12.5米的航道,對超大型船舶的通航效果已經(jīng)突現(xiàn)。但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長江“黃金水道”的加快建設(shè),越來越多超過5500TEU的集裝箱船投入運營,在寶鋼、羅涇、長江沿岸等碼頭作業(yè)的超大型散貨船頻繁進出航道,超設(shè)計能力船舶要雙向通航的需求日益增加。長江口深水航道5萬噸級船舶雙向通航的設(shè)計能力已難以滿足上海、江蘇等港口及大型臨江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該航道沿用多年的“雙向通航船舶寬度相加必須小于78米”的規(guī)定,使大型船舶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明顯制約了這一“黃金水道”的航運能力,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去年1月,寬度達56米的“美礦輪”在馬跡山港減載后,到寶鋼分公司原料碼頭卸料,為避讓“美礦輪”,中海集裝箱輪因此滯留了24個小時。隨著寶鋼分公司礦石需求的不斷增加,進出原料碼頭的國際大型散裝輪越來越多。
為解決以上難題,上海海事局邀請上海海事大學(xué)聯(lián)合成立課題組,精心組織16次成功的實船交會試驗,并進行深化研究。2008年6月26日,上海海事局的《長江口深水航道超設(shè)計能力船舶實船交會試驗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評審。按照新辦法,長江口深水超寬會遇航道分為兩段,航標燈D28至D42段寬度為85米、D28至D34段為90米,滿足一定安全條件的船舶將按新辦法實行。專家評審組認為,利用非工程措施解決長江口通航瓶頸問題是上海海事局通航管理的一大創(chuàng)舉,其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