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代緣何難溫物流夢?
2008-7-14 17:3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洋湛
最近,廣州晨泰船務公司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晨泰物流公司。這個公司已有10年歷史,由過去單純海運貸代的無船承運業務,變成了涉及海陸空和倉儲、報關、保險的“一條龍”服務。
查閱業內,由單純貨代公司變身物流公司的,可以說如過江之鯽,他們不但在業務實質上突破藩籬,更要求在名稱上搏個好彩頭,盡可能地開疆擴域,編織著大物流夢。
舊夢難溫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魯迅先生曾經說的一句話。
曾幾何時,人們向往著蔚藍,更羨慕著能夠幫助家門口產品漂洋過海的貨代行業。當時,為數不多的貸代企業正是以“審批”占著廣博的資源,利用封閉式運營,賺個盆滿缽溢,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然而,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到來,加上互聯網的推波助瀾,眾多貨代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催生,封閉循環中的貨代暴利之夢被市場化和價格透明化所打破,過去普遍靠信息不對稱賺取的訂艙傭金等盈利方式受到極限挑戰,魚龍混雜的貨代市場上為爭取客源的運營成本在不斷攀升,企業盈利被攤薄。
然而,貸代企業的現實窘境遠不止這些。計劃經濟時期有著嚴格分工的國有大型空運、海運、鐵路和水運公司,如今放開手腳,大張旗鼓地干起了物流公司,名曰“打通上下游”。而國外跨國公司也立馬進入窺視已久的大陸市場,利用他們豐厚的資源與網絡,輕車熟路地與本土貨代攻城略地。
這300余家外資企業擺出大小通吃的架勢,運用對全球化經營的成熟理念,利用多年經營的嫻熟手法和已編就的運營網絡系統,急迫地壓縮本土企業空間,迫使本土企業走出單純訂艙、報送、轉運等簡單環節勞務,力求由點對點擴張到點對面,甚至實現網絡化經營,使業務觸角延伸得更廣、更遠,用空間換取盈利。
夢寐以求
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圣。
貨代向物流的轉化,既悲壯又神圣。悲壯是來招接招,力求死而后生;神圣則是本土企業守土之責。
盡管“物流”這個新名稱的引進運用,其概念內涵究竟是以運輸、倉儲為主體的衍生,還是一種供應鏈的系統融合,從而實現新的服務產品的催生呢?說法不一而足。但目標都是實現社會成本最小化,社會效益最大化,共識一致。
貸代企業向物流的轉化,決不是換個牌那么簡單。要的是抖清自己的家底,剖析自身優劣,亮出自家拿手的招式,以已之長克彼之短。不會的邊學邊賣,實踐之中加深認知。總體講,貨代行業入門易,人們蜂擁而入,呈現小、散、弱的狀態并不奇怪,個別企業曾有“拎著皮包打天下”之說。而如今,不少企業又祭起“物流”旗,號稱包打天下,就顯得不盡實際。畢竟像潘石屹那樣靠58元起家,迅速創出千億家身的傳奇人物,僅是鳳毛麟角,多數企業,多數人還要靠腳踏實地苦干實干許多年。厘清自己在整條供應鏈中的位子,尋求一至幾個點的突破,細分市場,辦出特色,先生存再發展,穩中求勝。
貨代與物流,有點象蘋果與水果的關系。有觸類旁通之處,也有隔行隔山之虞。在物流這個繁雜系統中,涵蓋運輸、倉儲、分撥、配送、生產、加工、包裝、商務等供應鏈條中各環節,這都需要專業人員打理。要吸引專業人才,培養專業人才,是業務拓展的重頭戲。但觀察全行業,人員流動性過大,已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穩定發展,人力成本代價沉重,有些企業年員工流失率已占到全員的1/5,而且流失一批員工帶走一批客戶,其熱鬧景象并不亞于跳槽頻繁的基金市場。從這點來講,好夢成真靠人,沒有穩定的員工隊伍,沒有一個留住能人的機制和企業文化,大業未竟。所以,企業的轉型拓展,不但靠理念,更要靠將理念付諸行動的人。
貨代變物流,經營空間大了,但競爭強度未減。國內原有企業更強,國外大鱷不斷登陸。不過,看似強敵如林,密不透風之處,也有疏可走馬之路,關鍵是得有能發現的眼睛。如冶金、焦炭、耐火原輔材料,出口量連年世界第一,而這些資源出口型企業,多在偏遠內地,與信息靈敏的貨代企業相比仍有不對稱之處,這些分散零散的企業,很適合小型化、特色化、專業化的中小公司運作。再如鋼材出口的鐵礦、錳礦、紅土礦、廢鋼進口,僅長江以北,就有60多家大小鋼廠進出貨,由于批量不等,運輸不暢,加之多數身處內地,需要多種運輸、倉儲條件的聯運整合,有些需要標準化、大型化的物流服務,而有些則是一單一辦,特事特辦,豈無中小企業生存空間?
所以,就貨代企業而言,有夢總比沒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