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糧價:如何做到不傷農
2008-6-25 12:4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際糧價暴漲,國內糧價上漲勢頭近期也有加速趨勢。對于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平均占比達33%以上的國家而言,糧價上漲給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困難,特別是對低收入群體生活影響更大。2008年第一季度,發達國家糧價上漲幅度遠遠高于中國,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恩格爾系數小,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費比重較低,高糧價并沒有對CPI造成多大壓力。比如美國第一季度CPI為4.1%,加拿大為2%左右,歐元區國家為3.5%,均遠小于中國的8%。因此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結構相對能夠容忍較高的食品價格,而對于中國來說,糧價的上漲則給CPI構成了直接壓力,這也是政府高度重視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國際糧價上漲有著實實在在的短缺因素,也就是說糧食儲備不多了,供給出現困難。根據美國農業部4月9日最新發布的數據,2007/2008年度的世界小麥庫消比為18%,除掉中國,國際小麥的庫消比更低,為14%。也就是說,除掉中國之外的國際小麥庫存僅夠維持50天的消費,庫消比達到歷史低點。2007/2008年度的世界大米庫消比也為18%,除掉中國因素,國際大米的庫消比下降更厲害,為13%,庫存僅夠維持47天的消費。這也是近期大米危機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有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的情況下,脆弱的大米庫存足以導致一場糧食危機。
如果說國際糧價上漲的主導因素在于供給短缺,國內糧價上漲原因顯然不在于此,因為相比較于國際市場,中國的糧食供給還是相當充足的。據4月27日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透露,目前中國政府、企業和農戶的全部儲糧有2.5億噸,約占全國全年糧食消費一半左右,比起全世界糧食庫存占年消費的比重17%要高出一倍以上。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的時候也表示,國有糧企現有庫存可以滿足一年多銷售。更早的時候,溫家寶總理在國內外公開場合表示,中國糧食庫存充足,不存在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國際上對中國的高糧食庫存表示認可,美國農業部4月9日的報告預測中國2007/2008年度的小麥、大米、玉米的庫消比分別為39%,30%,20%,雖然低于國內的估計,但是仍然大大高出國際平均水平。
充足的庫存反映在價格上就是國內糧價的漲幅明顯低于國際漲幅。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糧價的上漲可以說是溫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合理的。
但是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恩格爾系數較高,對糧價的上漲容忍度較低。糧價上漲容易讓人聯想起短缺、饑荒,畢竟我們告別象征糧食短缺的糧票年代不過十余年時間。在許多中老年人的記憶里,饑餓是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這部分人和低收入群體對糧價的上漲格外敏感,因此糧價的持續上漲不但直接加重居民的消費支出,同時也會誘發一定程度的搶購和囤積,加劇糧價上漲的壓力,從而引發惡性循環。抑制通貨膨脹,關鍵在于抑制通脹預期。正是基于穩定消費者的通脹預期,政府在各種場合紛紛表示國內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從而抑制非理性需求。但是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價格還在繼續上漲,那么也還是會誘發消費者的搶購囤積行為。因此歸結到底,穩定糧價上漲預期,還得穩定糧食價格。
不得不承認,穩定糧價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提法。本輪糧價的持續上漲始于2006年底,時間跨度拉大的話,可以認為始于2003年底。自糧價上漲以來,政府就一直提要“穩定糧價”,而很少提要“抑制糧價”。因為在政府看來,糧價的漲跌與否直接關乎兩個弱勢群體的利益:作為糧食生產者的農民和廣大低收入糧食消費者。單純在糧價上做文章,必然會損害其中一方的利益。但是難道就沒有在旗幟鮮明地反對糧價過快上漲的同時,保證不傷害或者少傷害農民的利益的辦法嗎?筆者認為,只要轉變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的。實際上,我們在討論糧價時,僅僅是一個籠統的提法,而沒有做一個清晰的區分。糧食價格可分為糧食生產價格和糧食消費價格。糧食生產價格簡單來說就是農民出售的原糧價格,糧食消費價格就是消費者從市場上購買的成品糧價格。前者直接關系農民的利益,后者才直接影響普通的糧食消費者。
政府要調控的顯然是糧食消費價格的過快上漲,那么做到穩定糧價的同時不傷農就演變成抑制消費價格快速上漲,同時保持糧食生產價格的基本穩定。糧食由原糧轉化為成品糧,中間需要經過收購、儲存、貿易、加工、運輸、零售等諸多中間環節,如果能有效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那么在不壓低原糧價格即糧食生產價格的情況下,就可以降低糧食消費價格。
那么中間環節費用還有多少泡沫可擠呢?
就中間的運輸物流環節而言,據國家發改委2007年8月《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透露,“目前我糧食從產區到銷區的物流成本占糧食銷售價格的20%-30%,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東北地區的糧食運往南方銷區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為發達國家同等運距所需時間的2倍以上。由于運輸方式落后,每年損失糧食800萬噸”。可見我國的糧食物流運輸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物流成本是糧食消費價格中除糧食生產價格成本之外最主要的成本,如果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那么糧食消費價格上漲的壓力就可以明顯減輕。目前國內糧食消費價格同比上漲約20%,如果物流成本能降低一半,那么價格也就僅上漲10%,幅度將會明顯小很多。
在糧價上漲時期,糧食中間貿易商往往能獲得超額利潤。一些貿易商傾向于通過囤積糧食、降低銷售進度來賺取糧價上漲帶來的超額利潤。如何打擊這種行為?簡單的行政命令顯然是不合適的,況且糧食中間貿易商數量龐大,行政部門難以監管到位。可以采取市場化的手段,抽緊銀根,降低流動性,控制信用規模,加速銀行貸款回籠。當資金緊張之時,中間商即使想通過囤積延緩銷售進度來兌現漲價預期,也會由于缺乏資金面的支持,有所收斂。
我們知道國家今年兩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一方面是想借此向農民發出鼓勵生產信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糧食生產價格。但是最低收購價政策本身是被動的,如果下半年新糧上市價格高于公布的最低收購價,那么該政策就不能啟動。2008年糧食生產價格的繼續上升意味著下半年的糧食消費價格將會繼續上升,那么穩定糧價仍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下半年國家采取加大拋售儲備糧的方式來平抑糧價上漲,那么又會存在和農民競爭賣糧的問題,似乎又與保護農民利益背道而馳。
如何走出這種兩難困境?依筆者之見,國家應實事求是地進行調控。所謂最低收購價就是政府所能容忍的最低糧食生產價格,也就是說如果到時候糧價在最低收購價之上運行,國家是有理由根據需要來調控糧價的,前提是只要保持糧價不低于最低收購價就行了。這樣一來對農民是不公平的。假設今年早稻的合理價格是95元/50公斤,現在政府定的最低收購價是77元/50公斤。如果下半年早稻真正的市場收購價就是95元/50公斤,這個價格由于已經比去年高出不少,并且也高出政府定的最低收購價,政府有可能認為這樣的價格偏高,從而出手進行調控。假設調控的結果使價格回落到85元/50公斤,得到政府認可。但是此時的價格農民卻是不能“容忍”的,因為此時價格雖然比去年高了,但是由于成本同比提高,收益反而下降。調控的結果是農民的正常利益受損,然而政府卻不一定能察覺。
如果政府覺得“合理價格水平”太高,會給下半年的通脹帶來壓力,那么政府所要做的不是壓制合理的訴求,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將“合理價格水平”降下來,即采取“疏”而不是“堵”的策略。更務實的舉措就是切實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糧食生產成本降下來了,那么“合理的價格水平”也就降下來了。而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是和整體經濟聯系在一起的,并不局限于糧食生產本身。寫到這里,筆者仍然堅持認為,在庫存充裕的情況下發生的糧價上漲本質上是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過快的結果,而不是其他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的糧價暴漲,當時國內糧食供求并不緊張,真正的原因是貨幣發行過多(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流動性泛濫所致),貨幣的快速貶值推動了糧價的迅速上漲。此次糧價上漲,貨幣發行過多也難脫干系。根據央行網站公開的統計數據,2008年3月份的M1(狹義的貨幣供給)存量是150867億元,一年前同期數據是127881億元,兩年前同期數據是106737億元,三年前同期數據是94743億元,四年前同期數據是85816億元,貨幣發行增長速度依次為10.4%,12.7%,19.8%,18.0%,目前在經濟體中活躍的M1幾乎是4年前的2倍,顯然4年間M1的需求不可能翻番。貨幣供給速度超過貨幣需求速度,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因此,政府穩定糧價需要更宏觀的視角,這樣才可以做到在穩定糧價的同時,農民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作者:胡鋒 單位:廣東省華南糧食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