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物流增進糧食安全
2008-6-24 14: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糧食安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中國的糧食安全應在糧食的數量、質量、生產能力、區域安全和應急供應能力等方面有所體現。目前,從整體上看,我國不存在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這與我國糧食物流的快速發展有密切關系,但我國糧食物流還存在著糧食跨區域流通不暢、運輸方式落后、物流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應大力推廣散糧運輸方式,建設散糧物流節點,建立跨省散糧物流通道,確定糧食供應應急調控體系,走專業化與通用化結合的道路,從高端物流入手增強糧食的現實流通力。
(中經評論·北京)當前,糧食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解決由糧食短缺和糧價上漲引起的社會恐慌乃至政治危機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的當務之急,以至于聯合國秘書長不得不親自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正如當今世界每臨大事首先矚目中國一樣,許多國家開始擔心中國會在世界市場上搶購糧食,推波助瀾。但是,中國政府總理溫家寶在國際會議上公開表示:中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不存在糧食危機。作為前國家糧食儲備局官員和中國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的親歷者,我有充分的把握告訴大家,這是千真萬確的,也是來之不易的。公允地說,這其中有糧食物流發展所作出的不可或缺的貢獻。但是,如果今后要更好地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糧食物流的現代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中國糧食安全的概念與現實
1.中國的糧食安全觀
“糧食安全”概念幾乎在中國和世界同步提出。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先后減產,國際糧食供應趨于緊張,糧食安全問題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大會,呼吁各國關心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在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前,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糧食安全同樣是中國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糧食安全始終是一個動態概念,內涵不斷深化。由數量安全到質量安全,由國家糧食安全到家庭糧食安全,由營養安全到可持續安全,糧食安全的內涵不斷充實。
中國的糧食安全定義應當借鑒世界糧食安全的內涵,并反映中國國情的特殊要求。
(1)數量保證。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保障糧食安全的首要標準是為社會提供足夠數量的糧食供給。
(2)質量保證。必須以人為本,保證食物的生產和消費安全,確保一定的質量標準,而且應具備足夠的營養價值。
(3)生產能力。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必須保證有足夠和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其中包括科技力量的足夠支持、穩定的糧食播種面積、合理的農業和糧食結構以及糧食生產所必需的資源保障和配套設施。
(4)調節能力。國家必須具備足夠的調控力量,以保持必要的年度間平衡,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出現劇烈波動。
(5)區域安全。中國幅員遼闊,糧食產銷區不對稱,必須保證全國各地,包括邊遠銷區,能夠得到充足、及時的糧食供給。
(6)應急供應。國家要具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包括保證糧食儲備及時轉換為成品糧,并供應城鄉居民需要的能力。
2.糧食安全需要糧食物流支撐
糧食安全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問題,對于糧食安全來說,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由于中國各地氣候、土壤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而糧食產銷銜接存在一系列復雜問題,如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關系問題、季產年銷問題、進出口問題和糧食加工問題等。上述問題必須由相應的倉儲設施、運輸工具、加工能力、配送系統和保鮮條件來解決。沒有一整套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糧食安全是不可能實現的。
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期處于糧食短缺狀態,倉儲設施簡陋落后,無法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后糧食產量不斷增長的現實。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也發生了明顯的位移,然而中國的交通運輸體系卻沒有為北糧南運作好充分準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在地要求糧食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進行調劑,而加入WTO也為此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這種糧食雙向流動對港口糧食裝卸吞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導向促進了糧食市場體系的發育,期貨市場、批發市場以及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呼喚現代化物流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糧食產業化的蓬勃發展越來越依賴糧食物流的支撐。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取決于多生產多少糧食,還取決于少浪費多少糧食。中國糧食的產后損失大部分是由糧食物流設施、技術和管理的落后造成的。在糧食價格中,物流成本占1/3甚至更多。推動中國糧食物流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
二、中國糧食物流發展中的成績與差距
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糧食物流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快。從1993年開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內配套資金80億元,重點在東北地區、長江沿線和西南沿海建設糧食中轉庫、港口庫和收納庫近300個,總倉容480萬噸。1998年后,利用國債資金343億元,建設現代化儲備糧庫1051個,形成倉容5560萬噸。截至2003年底,全國共有糧庫3.1萬個,有效倉容2.47億噸。
目前,中國糧食倉儲體系基本形成,糧食儲存倉容不足、設施落后的問題基本解決。糧食倉儲條件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東北等地區糧食現代物流的框架初步形成。大規模倉儲設施建設為全面開放糧食市場,健全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對穩定農業生產、保證糧食供應、增強國家調控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國現有的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第一,未形成現代物流的完整系統,跨區域糧食流通不暢。由于歷次糧庫建設缺乏總體規劃,使糧食庫容在主產區與主銷區間分布不均衡,一些物流節點和主要港口的散糧接卸、中轉能力嚴重不足,不同功能的糧庫比例不協調(中轉庫容僅占13%),糧食儲備布局與加工布局不匹配,導致現有倉儲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糧食倉容閑置與不足并存,倉庫、運輸工具和中轉設置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尚不能適應四散化(即散儲、散運、散裝、散卸)作業的需要,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落后,物流系統效率低。
第二,糧食運輸方式落后,成本偏高。除東北地區形成區域性散糧運輸雛形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原糧仍然以包裝運輸為主,占全國流通量的85%左右,而包裝運輸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損耗大。典型調查表明,散糧裝車成本比包裝糧裝車成本每噸少18.2元。因運輸和裝卸方式落后,每年損失800萬噸糧食。
第三,鐵路運力受瓶頸限制,海上運輸比例偏低。近年來,全國糧食年流通量約為1.7億噸,其中跨省區流通量約為9500萬噸,主要依靠鐵路和鐵水聯運進行運輸,但受鐵路運能整體不足、運輸瓶頸限制以及煤炭等原材料運輸需求增加的影響,致使北糧南運的鐵路運量難以增加,而水運價格偏高及港口中轉設施不足導致糧食海上運輸比例偏低。
第四,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低。物流資源分散,糧食物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三、中國糧食物流發展:下一個十年的目標與任務
1.發展目標
按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最近編制的《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到2015年要穩步建成全國主要散糧物流通道和散糧物流節點,形成物流網絡,基本實現主要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的四散化作業和整個流通環節的供應鏈管理,形成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增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應急調控能力。
第一階段(2006~2010年),重點發展跨省原糧流通四散化。全國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由現在的15%提高到35%,其中國內跨省流通量(不包括進出口)中散糧流通比例由現在的20%提高到50%。
第二階段(2010~2015年),建設跨省糧食四散化運輸體系和應急調控體系。全國原糧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達到55%,其中國內跨省流通量中散糧流通比例達到80%,主要跨省散糧物流通道基本實現散糧運輸。
2.主要任務
(1)推廣散糧運輸方式。依托現有散糧設施,完善重要通道和節點的散糧配套設施,打破制約散糧運輸發展的瓶頸,形成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全程一體化的散糧運輸系統。
(2)建設主要散糧物流節點。在主要糧食集散地和交通樞紐,建成一批適應四散化作業的主要糧食物流節點,完善集、疏、運網絡,實現鐵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銜接、跨省和省內長短途運輸方式的合理轉換,提高糧食快速中轉能力。
(3)形成主要跨省散糧物流通道。根據全國糧食流向和流量,加強流出地區散糧發運能力和流入地區散糧接卸能力建設,形成全國六大跨省散糧物流通道,分別是東北主產區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華東沿海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華南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以及京津主銷區糧食流入通道,實現流出與流入通道的對接。
(4)提高糧食物流組織化程度,加強糧食產銷地區合作。按照銷地糧食調運的需求,加強產地糧源組織和鐵路專列、海運班輪的發運工作,建立穩定的糧食運輸通道,實現產銷區的有效對接。扶持建立現代化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糧食物流,提高糧食市場信息服務水平,發展糧食網上交易。
(5)加強技術設備研發和標準化工作。通過自主開發和國外引進,加快糧食物流關鍵設備和技術的開發,盡快研制通用散糧火車、散糧集裝箱和散糧汽車,推廣散糧運輸技術設備,提高糧食物流技術裝備水平,制定和推廣糧食物流標準,實現糧食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編碼和品質檢測的標準化。
(6)建立糧食應急調控體系。可以采取由中央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直接投資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節點,建立全國糧食應急調控體系。
3.推進糧食現代物流發展遵循的原則
(1)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按照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合理布局糧食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引導企業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2)市場運作、政府扶持。建設資金主要由企業自行籌措,投資風險由企業自行承擔。中央及地方政府對全國性、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重點項目進行政策和投資點的扶持。
(3)打破分割、整合資源。打破行業和地區分割,充分利用現有糧食物流設施,整合糧食物流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加強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和企業之間的統籌協調,根據區域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運輸方式。
(5)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根據全國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布局,突出重點,逐步推進。首先解決北糧南運的突出問題,重點建設跨省糧食主要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節點的散糧設施項目。
四、糧食物流建設中需要解決的認識和政策問題
11.解放思想,堅持市場化的發展方向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影響,改革開放以后,雖然糧食物流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觀念上還有備戰備荒的烙印,表現為重數量輕布局、重產區輕銷區、重國有輕民營、重倉儲輕流通。這種觀念上的守舊極大地限制了糧食物流的發展,使糧食物流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對中國糧食流通在國際市場上余缺調劑的定位也不利于糧食物流快速走向世界。大量實踐表明,糧食物流現代化只有與市場化相結合,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調整政策,消除各種制度性障礙
當前中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發展現代物流必須不斷調整現行政策,排除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梗阻現象,如部門和地方的市場分割、現有糧食物流資源的極度分散等。中央和地方的糧食物流設施缺乏統一協調和配合機制,重復建設、各自為政的問題相當突出。糧食需要跨省流通,但糧食物流企業很難跨省聯合、兼并和重組。以鐵路運輸為例,由于鐵路部門的車輛和企業自備車收費不同,使許多企業自備車只備不用。由于運費政策設計欠妥,我國糧食陸路運輸瓶頸嚴重,而海上運輸相對冷落;海上遠途運輸費用較合理而近途運輸不經濟。一些不合理的政策甚至導致糧食不必要的回流,浪費了寶貴的糧食物流資源。糧食物流現代化不僅要求設施現代化,更迫切要求政策現代化。
3.走專業化和通用化相結合的道路
糧食是一種有生化活性的特殊商品,因而糧食物流包括倉儲運輸也有其特殊性,要求有專用的物流設備和技術。但糧食物流又是社會物流的一部分,離不開社會物流的配合與支持。其中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如何使物流方式具有通用性,解決糧食散運返空率和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運輸工具互換和替代問題,將使現有物流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大大降低糧食的銷售價格。
4.從高端物流入手,增強糧食的現實流通力
最近十年,國家在糧食物流項目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形成了大批糧食物流設施,如港口碼頭、倉庫、車輛等,強化了糧食物流的物質基礎。但在現實中,這些巨額投資形成的設施、設備和技術并沒有形成預期的流通能力與調控能力。原因在于各孤立散在的設施沒有形成完整的通道,沒有達到理想的流量。國家宏觀調控部門深切感到,無法有效整合分散的糧食物流資源已經成為國家對糧食市場實施宏觀調控的軟肋。現實告訴我們,國家對糧食市場調控的支點已經不再是糧食倉庫、糧食專用港口和糧食批發市場,而是健全的糧食供應鏈。當務之急是以高端人才培養和高端物流方案的研發、設計為支撐,盡快培育糧食供應鏈的核心組織者,培育強有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糧食物流企業,迅速提高和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流通力。 五、結束語:一個走出兩難困境的理性選擇
在糧食問題上,我們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如果不提高糧價,農民就沒有種糧的積極性,許多地方糧田撂荒,令人怵目驚心;而提高糧價,又會推高CPI,不可避免地加速通貨膨脹。擺脫兩難困境需要多謀善斷,但是發展現代糧食物流,降低流通費用,既可以增加農民收益,又可以抑制糧價上漲,絕對是一個理性而又有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