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采購大鱷放言不漲價 中國電子出口強弱分流

2008-6-24 13:0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如果你的供應商一再堅持漲價,您還會選擇采購他的東西嗎?”6月20日,本報記者如是追問正在深圳采購洽談的美國第二大電子零售商Circuit City的副總裁兼總經理馬振雄。   “如果你總去一家餐館,它漲價了,別人沒漲,你還會去吃嗎?”馬快速反問道。
  “假設你過去一直很愛吃這家餐館的菜呢?”記者繼續追問。
  “你知道,要找到一家同樣好吃的餐館并不難,做生意和選餐館沒什么兩樣。”馬振雄繼而以略顯輕松的語氣對記者補充說,Circuit City也在想盡各種辦法,包括“調整我們的銷售策略,以及整合供應商網絡,幫助我們的供應商應對成本上升的問題”,但所有的辦法都不包括漲價。
  進入2008年以來,在次貸危機所帶來的美國經濟放緩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夾擊下,包括Circuit City在內的采購大鱷成了中國供應商們最為頭痛、也最急于爭取和挽留的“買家”——一方面,美國零售業者最為嚴酷的“成本”杠桿,似乎毫無撼動的可能;另一方面,經濟衰退讓美國大型零售商的業績不跌反升,有著160億美元年銷售額的Circuit City顯然仍是中國電子制造商的必爭之地。
  在馬振雄看來,電子產品在抵御通脹過程中,是最為特殊的產品,“從歷史來看,全球電子產品的趨勢只有降價,從來不會漲價,iPhone剛出來時單價400美金,最近剛剛宣布的價格是199美金,這個行業就是這樣”。
  馬振雄說,供應商企圖通過單純漲價來平衡成本沖擊的成功幾率為零。
  美國買家的臉色:不漲價
  2008年,懸在中國電子出口供應商頭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人民幣升值、美國經濟衰退、勞動法帶來的人力成本上升、出品退稅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等不斷惡化著中國電子產品的出口形勢。
  進入2008年以來,專職從事國際進出口貿易中介服務的環球資源(NASDAQ:GSOL)公司所舉辦的“買家專場采購會”次數提高了差不多50%,以滿足那些由于成本上升、訂單下降而開始荒不擇路的中小供應商對于買家信息的需求。
  “我們今年‘買家專場采購會’計劃是80場,去年只有50場。”環球資源首席運營官裴克為(Craig Pepples)說,“從我們多年從事國際貿易的經驗來看,經濟越不景氣,客戶對買賣雙方供需信息的專業性要求就更高。”
  “去年我們很多同行見面的時候還在談‘挑客戶’,今年談得更多的是‘誰會死掉’。”在電子消費產品出口領域有十幾年經驗的上海京佳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賈先生如此描述了中國電子供應商所面臨的嚴峻現狀。
  賈先生同時認為,從2007年中期開始到2009年是中國電子產口制造商名符其實的冬天,在此期間,“減少對利潤的要求,穩住客戶”,以保存實力,是為上策。
  “有人認為2008年是最壞的一年,我比較悲觀,我認為能熬過2009年才算渡過危機。”賈先生說。
  那么誰能熬過去,誰會不堪嚴寒而倒下呢?——這取決于誰能在挽留住買家的同時,還能抵抗住由于成本上升而不斷下降的利潤空間。
  這當中,買家的選擇扮演了致命的角色。
  “有供應商已經把他們的成本賬攤開來給我們看,他們也已經是沒辦法了。”馬振雄說,考慮到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子產品出口地位,以及買家與中國供應商的共生關系,在“不漲價”前提下,Circuit City也開始調整其在中國采購策略。
  量升價跌
  “過去有些產品要向4-5家公司采購,現在集中到2-3家。”馬振雄表示,Circuit City采取的調整策略之一就是改變原來分散采購的方式,產品向個別供應商集中。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擴大單個供應商在零部件采購中的規模優勢,使其向上游獲得較高的議價空間,達到規模換利潤的目標。
  另外,Circuit City在明確縮小供應商數量后,在訂單周期上也有所延長,“讓他們更早地知道我們訂單的數量,方便他們做預算”。
  當然,如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電子產品供應商將形成溫飽不均、強弱分流的局面。
  “供應商范圍收縮肯定讓一些落選的廠商日子難過,但是我們也在加大采購量,讓一部分供應商獲得更高訂單。”在馬振雄看來,被衰退陰影籠罩的美國經濟,并非一片肅殺,“我們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采購形勢非常好”。
  作為美國第二大電子零售商,Circuit City在美國有650家店面,在加拿大也有800家。而據馬振雄透露,今年上半年以來,Circuit City從中國采購的商品“銷往加拿大上升了250%,銷往美國則翻了10倍”。
  馬振雄認為,造成美國電子零售業逆市上升,并加大采購量的原因在于,“經濟不景氣并不代表美國人不買東西,只不過他會更關注什么消費更實惠;另外,美國家庭縮減大宗花費反而會促進電子產品的購買,比如他們會取消很貴的游泳計劃,轉去買游戲機、DVD”。
  馬振雄進一步透露說,對于Circuit City而言,今年上半年,店內經營的索尼、松下等“較貴”的一線品牌產品銷售在下降,而“Circuit City”自有品牌的產品銷售卻在直線上升。
  “我們自有品牌產品銷售目前只有10%,未來增長空間很大,因為它們更實惠。”馬振雄表示,美國第一大電子零售商Best Buy(百思買)也在加大其自有品牌的供應比例,“其自有品牌的銷售比已經達到了25%”。
  “美歐市場目前還是中國電子產品的主要市場,占了70%。”賈先生說,美國零售巨頭的商業導向,目前仍然決定著中國電子廠商的陰晴冷暖。
  而環球資源裴克為則認為,這將意味著,在這輪出口寒流中,中國供應強弱分流的局面已經形成,“那些優質的中國供應商可以借機擴大他們的出口,爭取到更好的買家;同時,那些規模小、競爭能力比較差的供應商日子就會更難過”。
  電子產品出口的冷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制造在此輪危機中的方向和出路。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今年1-4月,中國電子產品出口受到的沖擊相對較為微弱: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為1593.1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速比去年同期低3.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外貿出口增速0.5個百分點,但占全國外貿出口額仍舊達到了37.5%的高位。
  “我們也在密切留意全球工業的流向。”馬振雄認為,在亞洲周邊地區,要崛起另外一個能取代中國的“全球制造中心”并非易事,“至少在5-10年內,中國制造商不會轉移到其它地區開工廠”。
  在他看來,“中國目前在電子行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垂直整合能力、運輸物流,以及成熟的技術工人,這不是其它國家可以短期取代的。”
  裴克為亦告訴記者:“一位買家告訴我們,在他們的采購清單中,只有一款產品能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找到。”他同時指出,盡管電子產品本身沒有漲價空間,但是這也迫使不少中國電子供應商通過技術提升,以通過多元化設計,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來提升競爭優勢。
  堅守2008:強弱分流的制造商
  但是中國供應商,的確正在為這種困境中的堅持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國制造業高增長、低通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有電子廠商負責人表示,近期越南爆發經濟危機的暗示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這是一個充分考驗中國宏觀政策的時候,對中國制造商應對通脹的能力也是考驗;而另一方面,越南的經濟危機也在證明“東南亞各國并不是這么容易取代中國的”。
  賈先生則抱怨,國家新一輪的貨幣緊縮政策正在沖擊著原本有實力“活下去”的制造商,因為銀行單一地收縮信貸不僅沖擊了那些弱廠商,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優質廠商的資金流,使其原材料采購等環節上更難及時獲得充足現金流,從而有可能錯失抓住行業由 “優勝劣汰”帶來的洗牌機會。
  事實上,殘酷的淘汰賽的確正在中國電子制造商中繼續。
  “從去年7-8月以來,我每個星期都聽到有廠商說要加價,甚至有人要求加價50%,這個浪潮來得很兇,到現在還沒停止。”馬振雄說,加價幾無可能,但是“靈活”的廠商會在此當中通過技術和產品換代,找到緩解成本上升的壓力。
  “比如前年做MP3,去年可以做MP4和數碼相框;還可以通過提高芯片整合能力或者增加產品功能來增加吸引力、降低成本。”馬振雄說。
  這意味著,沒有產品更新能力的中小制造業者,只能最終死亡。
  而大多數被采訪者均認為,那些正在流行的觀點——印度或越南制造將會取代中國制造——從目前而言,只不過是危言聳聽;但是藉此認為,中國制造將會借此實現快速升級,則太過激進。
  “如果說這個冬天考驗中國電子供應商在國際買家面前的議價能力,還不如說,它考驗的是中國電子整體產業鏈條的議價能力,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擁有足夠的定價權。”賈先生說。
  從工信部統計數據亦可見,低端的加工貿易產品依舊占據目前出口主流:今年1-4月,進料加工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仍然是出口貿易的主體,出口額分別為1110.7億美元和204.3億美元,合計占到全部出口額的82.5%。去年同期,該比例為85.5%——略為可喜的是,這個比例正在緩慢地下降。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