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漲價呼喚經濟轉型
2008-6-23 13:4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吳天平
石油漲價,美元走弱,“全球能源危機”現在成了熱門詞。溫總理說,2008年將是我們國家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年,而這個困難就是面臨著國內國際經濟的復雜形勢,給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另外,由于保護耕地紅線,以及節能減排的指標,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此次油料漲價,表面上看是與國際能源市場的接軌,更深層次上,筆者認為還有三層意義。
首先,可以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媒體報道,2003年我們的GDP占全世界4%,但是我國能源消耗是占世界總能源消耗的11%。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能源價格在與世界慢慢接軌的過程中,產出卻嚴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別說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由于低自然資源成本和低能源資源成本,再加上低勞動力成本,使我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成為一些國家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基地。在油料漲價的情況下,就得促使經濟轉型,慢慢地轉向低能耗的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也是促使中國經濟從制造轉向 “創造”的契機。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油料價格的上漲,會減緩各地投資高耗能,高耗自然資源的產業發展沖動,能更好地節約自然資源留給子孫后代發展的空間,其意義重大。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高耗能企業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的環境壓力受到空前的挑戰,一是國際上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公約對中國的制約,二是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惡化,使得民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此基礎上,環保壓力必須得通過價格杠桿進行調節,而這不僅是生產企業的事情,更和居民息息相關。很早就有評論人士指出,中國每人一臺汽車的“美國夢”不現實,不僅會使全球能源供應造成緊張,還有可能使國家面臨著空前的國際壓力。因此,應對的良策就是大力發展城市綠色公共交通體系,向節約、集約的程度轉變,使得能耗消耗到最低。這無疑,在中國即將邁向汽車時代的時候,有著極其現實的作用。
同時,價格的杠桿更有利于國民形成更健康的消費觀念,“限塑令”就是極其現實的例子。據媒體報道,武漢在“限塑令”實施的第一天,塑料袋消費就下降了六成。而在平時,隨手關燈、多用節能燈等節能意識,更需要價格杠桿來調節來培養。石油畢竟是一次性能源,在目前還沒有找到它的替代能源之前,節約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同時也給這個能源轉型提供更多的時間。
國家在這次石油價格的調整過程中,對居民的天燃氣、液化氣的價格并沒有進行上調,這無疑是給民眾一次緩和的機會。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對節能和環保的意識。在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做好自己,可以說是與國家同分憂的一種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