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經濟學家日前在溫哥華發表一份前瞻性報告,稱在高油價和貿易新形勢之下,北美制造商正重新認識生產與運輸總成本之間的關系,從而改變過往把生產線轉移到亞洲或中國,以此降低成本來提高競爭力和獲得價廉物美商品的唯一出路。有部分北美的廠家重新考慮將生產線移回美國國內或墨西哥制造生產。
總部在溫哥華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旗下的世界市場(World Markets)的兩名經濟學家撰寫報告,稱高漲的油價,令制造商或貿易商需付出沉重的運輸成本,導致全球貿易格局在發生改變,經濟全球化步伐受此影響放緩。報告還指出,目前最關鍵的是,高昂的運輸成本將削弱中國相對北美擁有的人力成本優勢。而運輸總成本在生產總成本的比例正不斷在提升。有部分北美的廠家以行動來表明,將生產線移回美國國內制造或生產。
距離就是金錢
報告稱,如今從亞洲運送一個40呎標箱到美國東海岸的成本已經超過5300美元,是2000年運價的3倍,如果油價升至每桶200美元,還將再翻兩倍。運費開支已經相等于美國關稅的9%,2000年油價20美元一桶時,運費只相當于關稅的3%。報告稱,“貨物長途運輸的距離每延長10%,運輸成本就上漲4.5%。”報告的新觀點是:“距離就是金錢”。
運費高企和綜合運輸成本上升,迫使美國的廠商把部分生產線重新考慮轉移回國內,并且暫時放緩了向海外輸出加工生產的步伐。30年前,美國生產商紛紛在低成本國家建廠生產,對美國國民來說,這是個苦樂參半的選擇。工人們丟掉了高薪酬的制造業工作,消費者卻因此能買到更便宜的產品。經歷了過去10年的爆發期,海外建廠進入平穩發展時期。對于很多廠來說,每桶130美元的油價成為拐點,使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海外投資策略。
藝王轉移中國計劃凍結
總部在美國卡羅萊納州北部泰勒斯維爾的藝王家具公司,兩年前被一家中國的公司收購,原計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把40%的生產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但如今執行了一半的計劃已經被凍結。公司主席羅伊稱,油價上漲改變了公司的思路。一年前,用中國加工的布料造沙發可以節約15%的成本,如今只能節約7%-8%。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不得不慎重考慮,花上12個星期時間從中國運來加工布料是否合算。
作出同樣的戰略轉移的還有總部設在芝加哥從事供暖設備的DESA LLC公司,該公司之前就把大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了肯塔基州。公司供暖設備銷售部門主管克萊德稱,這是他們的幸運,“一年半以前還覺得是沉重負擔,現在看來是明智之舉。”他還稱,從中國運送一個貨柜到美國的成本一直在上漲,而且目前還見不到任何回落跡象。運費從今年1月份至今,已經上漲了15%,達到了5300美元,預計下月將高達5600美元。
美國公司轉移生產地并不僅僅出于運費的考慮。目前,鋼材、樹脂等原材料價格都在上漲。中國工人們的工資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中國地方政府的環保意識增強,對外資企業的監控力度增加等,都使成本穩步提高。
生產線5年內回流美國
香港東方海外航運公司(OOCL)主管太平洋西向線的副總裁艾德瓦德相信,相當一部分生產線在5年內都會回流,因為運輸成本上漲的同時,海外工廠的其它成本也在上升。有些公司已經意識到,“離家比較近的時候,更容易操控自己的公司生產。”
對于低成本的產品,高昂的運費尤其造成問題。因為生產成本越低的產品,在最終出售價格上,運輸成本所占的比例就越大。CIBC的報告書稱,這解釋了為什么10年來,中國“運費敏感”商品首次出現對美國出口下滑。有公司稱,“高昂的運費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短期內都看不到回落。”
CIBC的報告同時指出,越是重型工業和散貨產品,對運價越敏感。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中國過去擁有的對美國出口的競爭優勢,墨西哥將從中獲益,“成為最大贏家。”但現實情況恐怕沒有如此簡單。
美國電器設備制造商艾默生公司(Emerson)日前把電器壓縮器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了美國和墨西哥,以便更接近北美的客戶,降低運輸成本。
墨西哥成最大贏家
公司總裁艾德瓦德稱,物流運輸成本,以及一切移動貨物帶來的成本上漲,早在一年前就成為公司擔憂。但是近距離建廠不能解決油價高漲帶來的所有問題。美國國內運輸的卡車和鐵路運輸都要收取很高的燃油附加費。如今,制造商都利用內陸運輸來運送貨品和原材料,美國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運輸系統,突然上升的運力需求,可能使已經很擁擠的國內運輸系統造成擁堵。
同時,在墨西哥建廠也有諸多問題。去年秋天,布朗電池制造公司(Grown Battery)決定關閉在墨西哥雷諾薩建立的工廠,將其搬回美國俄亥俄州老家。公司總裁哈爾稱,運輸成本太高,卡車運輸燃油費一路上漲,即使是墨西哥也太遠了。“我們運輸的是電池,又大又沉”。
在墨西哥工廠生產的電池,運送到美國中西部客戶處,成本就增加了5%-10%。同時,哈爾表示,在墨西哥工廠的質量監管也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