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成本計算之材料成本統計
2008-6-2 22: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們先來看一個材料成本計算的實際例子。假設現在有個產品,物料清單如下。
成品A
零件一,用量為10個。
零件二,用量為5個。
零件三,用量為1個。
在計算該成品的單位材料成本時,只需要用量乘以對應的單價就可以了。這不是很簡單嗎?不錯,若沒有發生任何以外的話,成本計算,特別是直接材料成本的計算,確實相當的簡單。但是,這其實是理論上的算法,而在實際計算過程中,ERP系統還要考慮許多其他的因素。
下面,我將給大家講解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材料成本的統計,變得困難重重。
原因一:零件單位成本如何計量?
我們知道,在大部分時候,材料成本不是簡單的以采購價格來計量,其還會收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
如若零件一是供應商快遞送過來的,而且,快遞費用需要我們公司自己承擔,則在統計該零件的成本成本時,就不能簡單的以采購單價作為計量基礎,而是要把該零件的運輸費用也要分攤到上面去。如此,該材料成本的計算才能跟實際相符。
再如,若零件二在購買前,已經有庫存,庫存的單位成為為3元每個;這次又夠買了100個,單價為2.5元每個,則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到底是按哪個價格來進行計算呢?是按3元每個還是按2.5元每個?還是按一定的方式進行轉換呢?
所以,在考慮零件的單位成本時,一般不僅僅按照簡單的采購價格來進行計算。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同的用戶一般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我有一個客戶,他們是接單式生產的企業。這種企業有個好處,就是零件都是按照銷售定單來購買,基本上沒有庫存。所以,在考慮庫存零件單位成本的時候,比較簡單,不會受到原由庫存成本的影響。我這個客戶在確定需求的時候,就明確表示,材料單位成本直接按對應的采購定單的價格為基礎進行計算。不考慮庫存材料的影響。因為在庫存中有可能會有些安全庫存,但是,這些庫存的成本不影響其成本的計算。而且,該客戶的零件基本上都是供應商免費送貨,所以,運輸費用也不用計算到成本上去。故,我在系統配置的時候,就直接用采購價格作為其單位材料成本。不過,因為采購單上的價格是含稅的,所以,要把17%的增值稅扣掉后,再進行計算。
不過,有時候我的運氣就沒這么好。我有一個客戶,其是庫存式生產與接單式生產并存的企業。所以,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要受到其庫存材料成本的影響。客戶要求,其材料成本按照先進先出來進行核算。也就是說,若零件一庫存材料有20個,當時的采購價格為5元;現在為了生產產品A,又購買了200個,采購價格為6元。此時,生產A產品需要用到零件一200個,則該產品用到零件A的材料成本總共為多少呢?根據先進先出的原則,則需要下把原先的庫存用掉,即20個以5元的價格計算,剩余的180元以6元的價格統計。這就是先進先出的含義。雖然實物上可能不怎么走,但是,ERP的帳上是這么走的。當然除了先進先出法之外,還有加權平均成本等等。
不夠我實施了這么多項目,在單位材料成本統計上,總結出幾條規律。
一是大部分企業,運輸費用都上由供應商承擔的,所以,ERP系統在計算材料進貨成本的時候,不用考慮運輸費用。即使有部分的運輸費用,企業為了簡化核算,也是直接把他計入到費用,而不是材料成本。這就為我們系統實施,省去了不少的麻煩。
二是對于接單生產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按單采購,所以,我們可以直接根據定單來計算產品的材料成本。但是若是庫存式生產的企業,這一招就行不通。一般情況下,要考慮采用先進先出或者加權平均成本來核算。現在大部分企業用的還是先進先出,因為這種方法核算比較簡單,適合手工做帳。所以,我們在系統實施的時候,沒有必要自討苦吃,去勸說用戶改變核算方式。
原因二:管理上存在不足。
其實,材料成本的統計,在ERP系統設計上是很簡單的,沒有難點。但是在實際作業中,因為用戶操作存在不規范,所以,
才導致材料成本的統計,困難重重。
如材料的領退料沒有嚴格對應生產定單。這是最常見的操作錯誤。領料的時候,沒有根據生產定單來開領料單,或者退料的時候,在退料的時候沒有關聯生產定單,而是直接退回給倉庫。如此的話,系統怎么會知道該張生產定單領了多少料、推了多少料呢?在實際工作中,退料的時候,還存在一個問題,退料不及時。有些企業平時生產定單完成后,不會把對于的料退回給倉庫。而是要積累的兩三個月,等數量多了,再一次性退回給倉庫。如此,工作量雖然減輕了,但是明顯不符合管理的規范。如此的話,無論是財務在實際做帳,還是系統統計材料成本,都很難統計出比較準確的材料成本。
再如,工單之間材料的挪用,也是生產企業經常會發生的一種現象。如兩張生產定單,同時生產,可能同時需要某種材料。領料員在開領料單的時候,就把數量開到一張領料單上去了,如此,就直接導致某張生產定單的領料數量比預計的要多;而另外一種生產定單則沒有領料就開始生產了,因為其需要的料,直接從其他定單的領料數量中挪用過來即可。如此,就會導致這兩張生產定單的成本一多一少。如此,材料成本又怎么能夠統計準確呢?
下面,我列舉一下,管理上哪些不作為可能導致材料成本計算不準確,給大家參考。
1、在領料時,沒有核對生產定單。在領料時,沒有根據生產定單來領,而是直接開領料單,導致系統無法判斷,直接開的領料單要用戶那張生產定單。故在系統配置上,最好把領料單設置成為核對生產定單,如此的話,若領料單上沒有對應的生產定單號碼的話,則該領料單將無法被保存或者審核。
2、退料時,跨月退。如某張生產定單,在5月分完工。但在6月分才把該生產定單多余的材料退回倉庫。即使該領料單關聯了生產定單,也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成本不會回滾。也就是說,5月底成本結轉后,后續的操作,是不會影響五月份的成本的。故,我們在運行成本作業之前,一定要先查看是否料已經都退了。
3、對于連續性材料管理不嚴。如在一些注塑企業,需要用到PVC材料。這種材料是連續型的材料,領的話都是一袋一袋的領,而不是按照生產定單的需要數量來領。這很容易導致生產定單的多領,從而導致該生產定單成本需高。所以,對于這些連續性材料,在成本計算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象我們的ERP,針對這些連續型材料,就有一個專門的解決方案-自動扣料功能。利用這個功能,可以很簡單那的實現這個問題。
4、半成品成本誤差比較大。在材料成本計算過程中,若是采購件,則只要注意我上面提到的幾點,一般在計算過程中,不會有多大的錯誤。現在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一些自制的半成品。這些半成品的成本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對,從而很容易導致成本錯誤,從而進一步影響總的生產成本的計算。一般在遇到有半成品的情況,我一般建議用戶,在計算成本作業時,一定要多長個心眼。寧可多花點時間,先計算半成品的成品,看看是否準確。半成品的成本計算準確后,再來計算成品的成本。而不要一步到位,直接計算成品的成本。如此的話,即使有錯誤,也很難去尋找原因。故,多余有多級物料清單的產品,越加要注意,成本計算要一層層 的來。
總之,材料成本的計算,是產品成本計算的基礎。而且,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材料成本占整個產品成本的80%以上。所以,把材料成本計算準確,對于提高最后的產品成本準確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材料成本的統計上,我們稍微注意一點,對于成本的準確率來說,就可能會提高幾個百分點。而且,根據我的經驗來說,提高材料成本的準確率,比提高工資費用的準確率來說,要簡單的多。有時候,我們花大精力去做什么工資費用的分配、制造費用的歸集,還不如花精力抓材料成本的準確率,效果來的好。
總而言之,材料成本是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的核心、是基礎、是關鍵。做好材料成本的核算,那離成本模塊的成功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