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RP的高失敗率看企業信息化的障礙
2008-6-2 13: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市場競爭的加劇、顧客多樣需求的增加,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方式逐漸成為我國工業企業的發展方向。據統計,世界機電產品中屬于中小批量生產的產品種數,由60年代占50%左右,到80年代以來已上升到占852以上,產值由45%上升為75%,美國金屬加工業產品的年均批量在50件以下,我國機械制造業屬中小批量生產的占總數95%左右。但多品種中小批量的運作管理工作難度很大,很容易造成生產的不適時及各類庫存的膨脹,浪費大、效益低。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用信息化改造帶動我國傳統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企業日益迫切的任務。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充分開發和利用內、外信息資源與人力資源,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組織方式,逐步推行包括ERP等在內的新的管理模式,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管理和決策的效率、水平與經營績效,增強企業競爭力。
作為主要適用于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方式的ERP系統,是一種整合了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數據、人力物力、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于一體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營運流程看作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包括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等,把企業系統劃分為若干緊密協同、相互支持的子系統,其功能包括物流管理(MM)、資源計劃管理 (RPM)、人力資源管理(HRM)、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價值管理(VM)、財務管理(FM)等七個模塊。通過嚴密系統的計劃體系,實現對企業的市場資源、生產資源、財務資源以及技術資源的有效管理。近年來,很多企業開始構建、開發自己的信息系統,不少企業因此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但是,也有不少企業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規模大、與管理關系密切、集成度高的系統,實施信息化的風險也比較大,失敗概率往往很高,最明顯的例子也正是ERP,據估計,其實施成功率不到30%。其失敗之多已讓不少企業視之為“雞肋”,甚至有人偏激地提出“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論調來。不少企業陷入一種十分矛盾的境地,認為推進企業信息化投入多、回報少、效益不明顯,但為了企業的發展,又不得不向“企業信息化”找出路。
因此,深入研究推行ERP高失敗率的原因,探詢企業信息化的障礙,對于進一步搞好企業信息化建設,迎接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近年來的實踐看,這些障礙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認識的偏差。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偏差體現在:(1)對信息化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抱殘守缺,拒絕新鮮事物,這方面,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認識上仍處于茫然的狀態。在企業內部,領導層的認識更有待提高,企業領導人目前還沒有普遍認識到ERP和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領導的重視與否事關實施的效果和成敗。還有些企業領導將上ERP和信息化當成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僅是為了形象和炒作。(2)對企業信息化工程建設的難度估計不足,對信息化建設的過程、模式、手段的認識存在偏差。有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計算機代替手工處理信息就是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把信息化建設看成僅是簡單地購買計算機和上一兩套計算機軟件,是僅由技術部門或信息化部門承辦的事情。而不考慮業務、管理和技術的改造和發展。
應該看到的是,企業信息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技術運用,而是更高層次上的一場管理革命。ERP也不僅是計算機軟件,更重要的它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信息化必須伴隨對企業運作流程和管理方式的巨大變革。
2、體制的不順。管理方式的轉變意味著生產要素、過程的重新組合,將涉及到各部門,崗位、人員的權利、責任、利益等的調整,協調不好就會造成內部的阻力。信息化所帶來的規范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環節更加精確和量化,很難再做人為的變通,這對國內企業人治化色彩較重的傳統管理行為是個嚴峻的挑戰。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內部采用的是以分權(承包)為主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的最大缺陷之一是很容易促成企業內產生許多小的利益集團。條塊分割的管理格局和集團間的利益沖突,往往造成信息的分割、延遲和失真,進而造成企業決策和管理的失誤。
另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因體制問題,領導者變動頻繁,造成企業管理思想和方式難以保持其一致性、連貫性。企業領導者往往或不能或不愿真正地把精力放在繁雜的、吃力不討好的但對于搞好信息化又是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上,為別人栽花,讓后繼者摘果。何況,ERP等先進的管理模式一旦運行正常,必然帶來工作效率的提高,那么企業領導又將要面對解決裁員或下崗分流的現實問題,使自己陷入另一個更棘手矛盾中。
3、基礎的薄弱。企業管理基礎工作的完善具有積累性和不可跨越性。當我國的企業尚未能夠真正消化、吸收、推廣發達國家早已成熟普及的科學管理方式方法的時候,我們就迎來了信息化時代。長期以來,淡薄的管理意識、落后的管理制度、粗放的管理手段造成了我國企業的薄弱的基礎工作,這與信息化的要求嚴重不相適應。不科學、不規范的數據管理,使得基礎數據分散、滯后、失真和失效,數據的部門差異化現象嚴重,企業很難在統一的數據環境下運營,達不到ERP所代表的信息化所要求的數據的統一性的基本要求。
4、人才的缺乏。企業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統如ERP/MRPⅡ、CIMS等等都是人機統一的系統。它需要大量既精通信息技術。也知曉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信息人才進行開發和維護。在我國,由于目前教育培訓的滯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使得信息人才的數量、尤其是質量滿足不了信息化建設的要求,使得已建成的或將建成的信息系統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5、投入的不足。企業信息化暨ERP系統建設和維護成本高,大部分企業資金投入不足。硬件方面,目前國內廠家僅能為企業信息化提供附加值較低的PC機、硬盤、顯示器、終端等產品,而高性能、技術含量高的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等產品供給能力明顯不足;軟件方面,我國軟件發展水平也較落后。因而,企業在搞信息化時多從國外購買價格高的產品和系統。從近年有關部門所作的調查來看,國家重點企業中,70%的被調查企業承認對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300家重點企業中用于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投資累計僅占總投資的0.3%,發達國家大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為總資產的8%—10%。比如,1996年美國對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投資是對其他工業設備投資的16倍, 占美國企業固定投資總額的35.7%占世界同類投資的40%。顯見,我國大企業在信息化上的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更不用說廣大的中小企業了。
6、環境的影響。企業的信息化固然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但從整個大環境來看,它又不僅僅是單一的企業行為,企業信息化必須依托于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從我國目前情況看,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統一規劃、相關的標準和規范以及法律保障體系尚有待政府出面作好。社會經濟秩序和市場體系尚有待完善,網上營銷還缺乏配套信息系統、物流系統、支付系統,企業間銷售、采購、財務結算等業務往來的電子化還很困難;信用消費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尚有待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化咨詢服務業還處于萌芽狀態。在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方面,尚缺乏良好的宏觀環境,目前我國90%的信息資源尚未電子化。雖然數據庫已經發展到1000多個,但分別掌握在數百個部委、高校、科研機構及省市政府手中,由于體制、法規等方面的原因還不能為社會所利用,往往只是以自我服務為主。這造成信息不能暢通流動與交換,企業要想得到全面、及時、準確的國內外信息十分不容易。
7、ERP本身的欠成熟。作為一種在上世紀90年代才成形的全新的管理模式,ERP固然有很多優越性,但從實際應用來看,這一系統還不能說是很成熟,還有待發展提高。比如,作為ERP核心之一的MRP(物料需求計劃)在制定時,是將提前期、生產批量等設定為先驗標準。但實際上,將它們作為物流或能力平衡的結果可能更符合實際,而這樣做的結果,勢必要對MRP的展開邏輯進行較大的調整。再比如,從計劃安排方面看,ERP是一種集權型的系統,它的有效性十分敏感地依賴于信息及其反饋的全面、及時和準確性。關于這一點,如果說在國外先進企業的科學管理和具有健全的基礎工作的條件下所造成的矛盾尚不很突出的話,那么在我國企業沒能很好地具備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特別是我國企業受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方式的影響,工業企業零部件自制率普遍過高,一般可達80%,加工層次多達10層左右(國外一般只有4—6個加工層),這無疑給計劃與控制工作增加了難度,使計劃與實際的脫節可能性加大,甚至可能使計劃完全失效。
企業信息化暨ERP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既涉及技術本身,也涉及經營戰略、運作流程、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問題,企業不能急于求成。要克服一些錯誤觀念和做法,如重技術、輕管理,重開發、輕維護,重系統、輕數據等。加強人才培養,根據企業自身現狀和發展來進行明確的規劃,把握住信息化建設過程的關鍵環節,以點帶面,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多階段地進行,逐步創造條件,達成目標,促進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