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鐵礦石戰略的兩個啟示
2008-6-17 10: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唐思凡
過去的幾年里,“礦”與“鋼”的博弈已經帶給中國鋼鐵業太多的尷尬。歷史已經驗證了礦產資源浪費與鋼鐵成本上升的矛盾現實,中國如何破解鐵礦石漲價困局,日本的經驗值得分析和借鑒。
啟示一:要想獲得價格談判權,中國鋼鐵企業必須合理控制鐵礦石資源。
面對鐵礦石資源日趨集中的形勢,眾多國際鋼鐵企業都已經插手鐵礦石開采,想方設法在鐵礦山注入股份,或者收購新的礦產資源。
美國的鋼鐵公司斥資6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砂公司。近兩年來,各大國際鐵礦投資商更是將眼光瞄準了俄羅斯及中亞地區豐富的鐵礦石資源。
國際礦業巨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首席執行官RogerAgneli來中國考察時表示:“鐵礦石由于化學成分不同、種類不同,這決定了它不是一種標準的商品,而中國鋼鐵生產增長較快,鐵礦石需求也較緊張,未來還會更緊張,而鐵礦石談判一直會繼續下去,鐵礦石的價格一定要反應需求,反應成本,反應擴產的投入,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來供我們談判鐵礦石的價格。”
業內人士分析,這些話的另一層含義是,如果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還進一步提升,那么,中國鋼鐵企業的國際礦價談判話語權將會持續減弱。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世界鋼鐵業的利益鏈。但是,一方面是鐵礦石進口量還在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對手的資源籌碼越來越大,兩者的矛盾非常突出,直接導致國內鋼鐵生產受制于國際鐵礦石供應;隨著地球資源儲量的逐步開發,可采資源逐步減少,未來對鋼鐵企業的制約性將更強;一百年以后,甚至在幾十年內,就會出現大量靠自有礦石起家的鋼鐵企業因為資源采空而無法生存,大量無礦鋼鐵企業因為原料成本過高而虧損,以至倒閉。
隨著利益爭奪的加劇,鐵礦業巨頭很可能利用資源優勢(行情論壇)進軍鋼鐵業或兼并鋼鐵企業,到時,鋼鐵企業將更難以生存。因此,合理控制鐵礦石資源,是中國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須舉措。
啟示二:資源開發范圍不受地域限制,中國鋼鐵企業不能只盯國內鐵礦石資源。
日本身居東亞,但是其資源控制觸角卻伸到了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十幾個國家,遍及南美、南亞、中亞、非洲等眾多地區,包括部分中國礦山。
近年來,中國鋼鐵企業的資源開發力度也在加強,但是多局限于國內資源。鞍鋼投資14億元,建設了胡家廟鐵礦,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噸/年;唐鋼投資18.7億元,建設司家營鐵礦,建設規模達到700萬噸/年,資源儲量占冀東鐵礦資源的一半左右;福建紫金礦業公司遠到新疆富蘊縣開發蒙庫鐵礦,投資4.5億元進行礦山建設,預計年產鐵精粉40萬噸。
除了巴西、澳大利亞之外,世界鐵礦資源最豐富是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其總儲量達517億噸,工業儲量281億噸;南非等非洲國家也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如果中國鋼鐵企業能夠利用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資源合作,將為中國鋼鐵業未來的發展做好儲備,很可能連同這些國家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口袋有糧、心里不慌”的主動定價者,也增加了與西方鋼鐵巨頭競爭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