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快遞資訊

運營中心+創新中心: DHL驅動現在與未來的兩輪

2008-6-13 15: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如果說轉運中心代表了DHL用更龐大的網絡和高技術的服務來保持競爭優勢,那么,工程浩大的萊比錫轉運中心無疑代表了DHL的現在。但是,代表DHL未來的,卻是波恩旁邊的一個小鎮的創新中心

  寂靜的德國城市萊比錫的機場旁邊,在綠樹、綠草、藍天的環繞和包圍中,有一片黃色和紅色的世界。這是DHL公司新的歐洲轉運中心,每天,這里有30多架飛機從這起飛,無數黃色車身、繪著紅色DHL標識的卡車,穿梭在這片面積相當于一個中型機場的土地上。

  在面積為5個半足球場的倉庫中,長達900米的傳送帶中,無數的文件(DOCUMENT)在這里流轉,并自動地被分揀出來,落在400多個代表不同目的地的塑料袋中,每個文件在這里逗留時間不超過3分鐘。而非文件部分的傳送帶更是長達6公里。全自動化運行。

  這里聚集著歐洲各地的郵件和包裹,從這里出發,送到意大利、英國或者亞洲的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來自亞洲或美國等全球各地的郵件和包裹也在這分發到歐洲各地。

  轉運中心項目經理REINBOTH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轉運中心到目的地400公里以內的,用卡車或者火車,400公里以上的則用飛機運送。這里能容納每年60架次飛機的起落。

  這個轉運中心在今年5月底正式營運,而在此前,已經開始有步驟投入運營。

  不斷投資的競爭策略

  現在,每天有500噸的貨物在這里流轉,到2008年底,這一數據將提升到1500噸,2012年則可望達到2000噸。

  JOHN.MULLEN,DHL快遞全球CEO告訴記者,借助萊比錫轉運中心,DHL的歐洲快遞網絡得以不斷擴大,從而從容應對業務的快速增長及市場發展需求。而且,在客戶日益追求市場領先的服務品質和可靠性的今天,萊比錫轉運中心采用現代分揀和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更加高效快速的航班和運輸處理。另外,新的轉運中心將歐洲的成熟和增長型市場通過航空、公路和鐵路聯系在一起。萊比錫機場的工業區也為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無限前景。

  “Hub(轉運中心)使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運輸能力,幫助我們增加航班,從而獲得有意義的增長。” JOHN.MULLE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快遞公司, DHL快遞在歐洲大本營占據主場優勢,在亞洲等新興市場,DHL也由于很早進入占得先機,如,在中國,早在1986年,DHL和中外運就50:50合資了中外運敦豪。現在,DHL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30%以上,在印度,這一比例接近40%。在俄羅斯則達到50%。

  但是,作為對手聯邦快遞和UPS的大本營,美國顯然對于DHL來說并不像亞洲和歐洲那么得心應手。僅僅在萊比錫新營運中心正式營運兩天以后,DHL就再次召集了媒體在波恩總部公布了將美國本土內的快遞業務外包給競爭對手UPS。以削減虧損。為此,DHL將把為數17000名的美國員工減少到1500~1800名。

  這盡管讓人覺得驚訝:何以昔日兩個競爭對手可以互相外包。對此,DHL的母公司DPWN(德國郵政全球網絡)CEO,FRANK APPEL告訴記者,和競爭者合作是商業場上常用的策略,諸如航空業盡管業內競爭激烈,但也互相共享代碼。而DHL和UPS的合作就猶如航空業的這種做法。

  DHL認為這是一種對業務的優化。它并不意味著對美國市場的忽視。

  而對于已經占據DHL市場份額20%的亞洲,DHL的姿態就顯得進取得多,就如同它在歐洲強化萊比錫的轉運中心一樣,DHL在去年底已經決定要在上海建立北亞轉運中心。這將和DHL在香港的亞洲轉運中心一起互為犄角,增強亞洲網絡。

  目前,在DHL畫出來的全球的運輸路線圖,歐洲、亞洲和北美已經密密麻麻交織,形成了一張非常細的網絡,而DHL在萊比錫、中國香港和美國的三大轉運中心無疑成為了串起全球網絡的樞紐。作為貨物的中轉、分揀的處理中心,轉運中心代表著一種快速處理的能力、一種網絡的管理能力。“這里的分揀系統,是全球最大的。這里比美國的以及其他國家的轉運中心都要現代。” JOHN.MULLEN說。

  從DHL轉運中心到萊比錫市區的道路非常寧靜,穿過一些綠地,再穿越一些古典氣息的鄉鎮,就到了萊比錫轉運中心。這種寧靜正也是歐洲轉運中心從布魯塞爾搬到萊比錫的原因。

  JOHN.MULLE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有很多原因促使最終的搬家,除了可以增加運輸能力外,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噪音,比利時政府對夜間飛行作出了限制。快遞公司不可避免要在夜間工作,白天接了單子,需要第二天早上就遞送到另外一個國家。這促成了公司搬到了人跡相對更少的萊比錫——DHL已經在萊比錫獲得了30年的夜間飛行許可。

  當然,布魯塞爾仍將是DHL荷比盧地區的區域轉運中心,并將繼續作為歐洲及東歐、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協調中心。為了配合歐洲整體的營運布局,DHL還擴大了巴黎(戴高樂機場)、盧森堡和阿姆斯特丹等地的業務,并在巴黎南部新設了一個分揀機構。

  “我們將持續投資,不能原地踏步。我們在上海的新轉運中心的投資,包括在歐洲,在美國,我們都有大量的投資,來保持一個長期的市場競爭優勢。” JOHN.MULLEN表示投資已經成為主要的一項競爭策略。

  因此,選擇一個地區成為轉運中心“要靠近主要的經濟發展地區,但又不是那么靠近,還要有大批技術工人,以及擴容能力,有大機場可用,還要獲得噪音許可。”

  創新中心:連接現在和未來

  如果說轉運中心代表了DHL用更龐大的網絡和高技術的服務來保持競爭優勢,那么,工程浩大的萊比錫轉運中心無疑代表了DHL的現在。但是,代表DHL未來的,卻是波恩旁邊的一個小鎮的創新中心。

  當一位顧客去沃爾瑪購買衣服,她看好了某件衣服,卻并不需要帶走它。她只需要刷卡,然后回家。電腦會搜尋出她需要的衣服的尺寸和型號。一個機器手臂根據RFID(無線射頻)的信息從倉庫里面自動抓取裝有這件衣服的盒子,接著它進入了一輛DHL的送貨車,DHL的運輸人員會根據無線射頻判斷買衣服的這位顧客的住址,然后在電腦面前根據電子地圖,找出最短的路線,如果最短的路線發生了堵車,系統還會生成“最合適”的路線。

  送貨車將衣服送達社區中心的一個金屬打造的PACK STATION(包裹站)——它類似在中國商場門口存包的柜子。送貨人員將衣服放到了柜子里。購物者就自動從手機等移動設施中獲知了這個信息,她只要到這個儲物柜面前,輸入密碼,拿到自己的衣服。

  這種利用了現代物流技術,和商業機構緊密合作的模式正在德國等一些地區開始試驗,并預期推廣到其他國家。這樣的一個模式在DHL創新中心研發并得以展示。

  “如果你給一位美女運送100朵鮮花,運輸過程中鮮花壞了她會生氣。”創新中心的總監KEITH ULVICH說,一個智能盒則可能派上用場,這個智能盒能夠設定一個儲藏溫度,手持讀卡器就可以隨時了解到盒子里面的狀況,掃描出來的信息還可以在電腦里面進行分析,任憑這個盒子走到哪都能夠保證對它的監控。

  這些都是創新中心的一些項目,此外的一些項目還包括綠色快遞——研究如何在快遞中減少碳等有害物質的排放。一個自動抓取的機械手也在創新中心大展身手,機器的提供方是蒂森克虜伯,機械手上面裝了攝像頭,可以在倉庫的復雜環境中自動把你需要的箱子拎出來。

  此外,針對個別行業,還會有很多研究,比如,針對汽車零配件的物流是一個大問題,汽車的配件數目達到幾千個,創新中心可以在幾分鐘內讓它們有序地組合,進行配送。

  創新中心的另一大功能是客戶展示,客戶可以在這個集合了聲光學效果的地方,在一種炫目的科幻般的環境中體會物流派送的實際情形。他們還可以在這里用更加形象的方式了解DHL的運輸網絡。

  這個創新中心包括了SAP和IBM等合作伙伴的參與。20多名研發人員和其他合作伙伴的派員共同參與到各種研究項目中。“創新中心更多的總是充滿很多細致的東西,一些小事而非大事件。例如給消費者的服務提供一些改變,,也許就是這邊進行了一點改變,那邊進行了一點改變。有一個持續的想法進行改進,增加競爭力。” JOHN.MULLEN說。

  “我們沒有創新中心的時候,所有的部分都在研發中心準備就緒,然后投入使用。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項目的知識中獲益,我們可以為公司建立一種程序,我們可以設定某一個主題的目的……這都是創新中心的好處,我們還會有一些獨立的解決方案。所有人都會從這些實驗中獲益。” KEITH ULVICH表示。

  Related相關

  搬遷戰爭

  “兩年前這里還是平地。” REINBOTH聳了聳肩,什么也沒有。

  從布魯塞爾搬到萊比錫只花了兩年的時間,卻是一場緊張的戰役,DHL精心策劃,嚴密管理,使得這場搬遷有條不紊。

  為了搬遷,DHL組織了強大的專家團隊,在萊比錫轉運中心、歐洲物流網絡規劃小組及地區作業部門之間每天進行電話會議。來自全球快遞轉運中心和作業網絡的50位專家為萊比錫轉運中心1800人組成的團隊提供強大支持,他們在這段過渡時期對萊比錫的員工進行工作指導和技能傳授。

  此外,DHL還增加了歐洲艦隊旗下的備用飛機,以戰略方式在網絡內部進行調配,以應對突發事件。

  一支“特種兵”隊伍隊伍也隨時待命,他們是全天候應急部隊,為可能發生的任何危機事件制定快速反應計劃。

  為實現萊比錫轉運中心的順利轉移過渡,DHL制訂了周密的計劃,以應對其對空中和陸路交通網絡的潛在干擾。此外,在科隆還有300多名經驗豐富的員工隨時待命,以在必要時提供額外支持。(康健)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