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物流將何去何從
2008-6-13 14: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7年國內物流企業平均毛利率在10%以下,其中倉儲企業只有3%-5%、運輸企業只有2%-3%。專家預計2008年平均利潤率將還會有所下降。
有關制造業開展物流外包的調查表明,雖然制造企業決策層認同也愿意選擇物流外包這一方式,但制造業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來卻一直低于15%,制造企業自營物流仍是主流。那么,中國制造業物流將何去何從?
趨勢:社會化崛起
對于整個物流行業來說,在加強煤炭、原油等專業化物流的同時,更要加強一對一的服務,即要加強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如中遠與寶鋼簽訂為期20年的鐵礦石運輸合同,中外運與中化集團建立了物流戰略合作關系,武鋼集團、神華集團、格力集團等企業把物流視為其核心業務。隨著物流需求的增加和市場競爭加劇,物流要素出現了全面緊缺的態勢。據了解,當前物流企業的倉儲能力普遍不足,新建物流設施取得土地難度加大,鐵路、公路、海運等運力持續偏緊。與此同時,物流企業的成本加大,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運輸、倉儲等基礎性普通服務價格戰有增無減。據統計,物流企業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至2007年的10%以下。其中倉儲企業只有3%-5%、運輸企業只有2%-3%。專家認為,受上述因素影響,物流行業利潤空間將被擠壓,預計今年平均利潤率將有所下降。另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物流業,目前我國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今年在體系建設方面的力度還將加大。
模式:外包本土化
制造業的物流模式有待改善。作為供應鏈的要素組成,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應該充分協同,但目前中國的供應鏈還由制造商主宰。由于制造商過分強調博弈,較少考慮雙贏或多贏,因此目前形成的供應鏈關系不是合作關系,而是競爭關系。這導致運輸與倉儲價格不斷走低、供應鏈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影響到供應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運作模式與技術創新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制造業物流的運作模式與技術照搬發達國家的多、自主創新的少。與此同時,物流企業對許多本土產生的物流問題束手無策。這就要求制造業和物流業共同創新物流運作模式和技術,提升制造業的物流能力和水平。
建議:鼓勵專業化
與國外已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工業化中期的物流業發展相似,由于我國現階段還處在工業化中期,企業物流主要考慮的是加快銷售,這意味著我國物流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支持企業向專業領域滲透。要鼓勵企業主輔分離、流程再造,分立、分離、外包物流業務,支持物流企業向專業領域滲透,特別是要推動制造業、商貿業、農業與物流業加速融合、聯動發展。同時,要鼓勵大型物流企業做強做大、中小企業做精做細,發展各類企業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聯合協作。其次,選擇適合國情運行模式。主要有: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的整合與建設,按照國家規劃和市場需要,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重視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連鎖經營和代理制等現代流通方式;針對企業物流需求,大力發展增值型、創新型業務,培育新的增長點。同時,研究出臺鼓勵物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使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促進我國物流業跨越式發展。第三,按企業規模確立發展體系。有實力的大型制造企業要發展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要運用現代物流的方式,特別是運用供應鏈管理,與上下游企業構建供應鏈的協同關系。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受自身的技術和資金制約,可與大型龍頭企業共同構建物流平臺,也可以將物流外包。
戰略:外包是雙贏
在發展我國現代物流業的背景下,作為物流業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制造業物流,在2008年要繼續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以重組、改造、提升制造業物流的運作模式,促進整個行業進一步發展。200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幅度預計不會低于20%,物流業增加值的增幅可達16%左右。2008年高速鐵路和客運專線的建設將從根本上改變既有線路,客、貨高密度混跑而導致運力不能大幅度提高的現狀,鐵路運輸能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在航空貨運方面,2008年的奧運年將推動我國航空貨運有6%-9%的額外增長,北京、天津、青島、香港、上海機場的航空貨運將會出現突破性增長。2008年水路交通貨運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不過,基于對經濟和對外貿易增長速度的估計,我國水路貨運增速將有所減緩。2007年我國物流業整合、并購、重組動作頻頻,2008年,我國物流市場的國際化競爭將更為激烈,企業分化重組的趨勢將更明顯。目前,外資物流企業加速搶灘中國市場,反觀國內物流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業務層次不高,急需加強與制造業的聯動。一方面,制造業可以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獲得更好的物流服務,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總市場份額也會進一步增加。而一旦這種聯動不斷加強,物流業將有更多機會得以從提升客戶供應鏈運作效率,甚至優化客戶商業模式的角度提供更多服務,進而大大提高行業經營水平。
機遇:錯過就是敵人
中國龐大的物流市場需求、弱小的供應能力,使國外物流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們躍躍欲試。未來幾年,中國物流業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也給了投資者一個發揮的空間。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投資的加大,已不僅僅著眼于單個項目的投資,而是在總部的統一管理和協調下,著眼于整體物流市場,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化投資,投資方式也由原來的參股,到現在的參股、控股、獨資等多元化方式發展。同時,外資物流企業的獨資趨勢日益明顯。隨著其業務擴張和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中國市場全面放開,外資物流企業在中國已經鋪設起龐大的物流網絡,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本土物流企業。目前,中國的物流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改革開放前單一的國家所有,變為民營、外資等多元化的經營主體。物流企業的服務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運輸、倉儲功能,整合為提供多種服務的新興第三方物流企業。巨大的物流市場潛力和物流服務回報,為中外企業提供了空前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物流市場與國際物流市場連為一體。以后物流企業的發展,要走向組織化、系統化、程序化,并在業務流程上與客戶對接,使企業通過與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從價值鏈的低端走向高端。
市場:由大到強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這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工廠”遷入中國固然反映出中國的某些優勢,但并不代表經濟的競爭力也具有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制造業的價值正在迅速向產前、產后的研發、分銷和服務等領域轉移。對這些領域的資源控制和整合的能力,遠比生產制造能力更加重要,因為其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制造業在服務上的缺失,使整個產業鏈的附加值不高,導致了大而不強的現狀。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的份額非常大,但相應的利潤價值卻沒有實現。要想提高競爭力,制造業就必須與服務業相結合,中國的物流業也應抓住機遇,加快自身的轉型。現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趨勢。制造業與服務業實現對接聯動后,才能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和效益,并使服務業得到相應的發展。
策略:剝離非核心業務
據業內人士介紹,不少中國企業搞“大而全”、“小而全”,產供銷一體化、倉儲運輸一條龍,物流過程費用大、浪費驚人,不僅造成制造業的低效率,也嚴重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很多企業對外包的概念認識還不是很到位,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他們不得不對此考慮,這是一個早晚發生的趨勢。世界500強中,400多家企業在華有投資,其中90%左右的外資企業選擇了物流外包,而中國企業的物流外包比例只有16%左右。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應有自己的業務核心,專注于某一方面發展專長,企業中輔助性的非核心業務則應該外包。對于資源,企業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促進專業化分工和非核心業務的外包。這樣既能提高制造業的效率,也有利于物流業的發展。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在企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把企業的物流業務外包給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承擔,特別是一些特殊的物流運輸業務。通過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企業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可以大大提升供應鏈管理和企業運作的效率。事實證明,不事必躬親,一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