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價格干預政策合理嗎
2008-6-12 13:0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韓冀倩 實習記者王京 綜合報道
近日各地煤炭價格接連上漲,讓下游用煤大戶背負起沉重的成本壓力。價格還能漲多高?政府的容忍度能有多大?
隨著國內通脹居高不下,經濟平穩運行受到嚴峻考驗,而不斷上漲的煤價,在此時無異于雪上加霜。但煤價的上漲自有其上漲的道理,壓低煤價未必就是好事。不過,為確保經濟運行的穩定,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出手。
走在前列的是我國產煤大省山東和陜西兩省,至此,先前市場普遍擔心的行政干預煤價終于得到“兌現”。但是,其合理性卻引發業內人士的爭議。
近一年多來,我國煤炭價格不斷創出新高,如煉焦煤的屢屢提價,上漲幅度已近翻番,秦皇島優混動力煤價格輕松突破700元/噸大關,同比上漲60%以上。統計數據顯示,近期河北、安徽、湖南和海南等省電煤庫存低于7天警戒線水平,個別電廠庫存甚至低于3天,全國因缺煤停機35臺,涉及發電容量608萬千瓦。全國直供電廠電煤庫存平均只有11.7天的水平,遠遠低于15~20天的安全庫存。
為此,近日山東省政府下發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當前煤電油氣運和農資供應保障工作的緊急通知》,其中要求為保障電力供應,尤其確保迎峰度夏和奧運期間的供應,實行全省煤炭價格臨時干預政策,凡供應省內電廠電煤的省內煤炭生產企業不得隨意漲價,所供電煤在6月價格基礎上每噸下調10元。除山東以外,陜西省也采取了類似措施,實行煤炭限價政策。
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市場對政府出手是有預感,但并不等于大家都認同政府的行為,許多分析人士就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此次限價令出臺的背后存在多種客觀因素,但從根本上來說,從價格的雙軌制誕生之日,就已經注定了煤電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