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重建尤需著眼信心重建
2008-6-12 13:0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耕身
重建,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災區近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掃廢墟,撫平瘡痍,使社會秩序得以恢復,使超過500萬人口的災民居有其屋,并重歸正常生活。但是與此同時,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重新建立起可以遮風擋雨的家園,更需要在我們的內心重建一種可以遠離天災人禍的信心。正如溫家寶在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曾經指出的, “我們將收集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筑的建筑資料,從這次地震災害中總結經驗,為重建提供科學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地震 “震”出來的教訓,血淚凝結成的警示,應當成為災區重建防震抗災的依據,成為災后我們依然可以保有法治與信心的持續,成為修復規則與秩序的力量。
除了地動山搖、天崩地裂之力,還有什么使房倒屋塌,使生命止步?如果說,災難是以對既有規則與秩序的破壞來實現的,那么,重建必須以對規則與秩序的重塑與修復來開始。“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因此顯得更有必要。也正如5月27日《京華時報》報道的,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表示,學校建筑是根據國家規定的本地區抗震設防裂度設計的……從設計的標準來看,這次地震是8度,面對如此強烈的地震,學校確實是難以抵御的,“但也不能排除有偷工減料的可能”。也正因此,《條例(草案)》明確對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提出特殊要求。國家教育部及發改委也明確提出 “校舍出現質量事故將追究領導責任”。這正是一種痛定思痛,是在痛定思痛之上對于相關規則與秩序的訴求。對于經過大震災的民眾而言,是更好的心靈重建的方式。
災難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毀滅都可以看得見。因此在廢墟之上,必定要有一種秩序與規則重新奠定,要有一種文明與價值生長。小到一間房,大到一棟樓,要想歷經百年風雨而不倒,其 “建筑資料”豈止是磚頭、鋼筋、水泥這些物化的材料?怎樣的生命意識,怎樣的安全意識,怎樣的責任意識,無不成為與之息息相關的數據與依據。我們也許可以欺騙善良的眼睛,收買權力,以一種見不得陽光的潛規則騙過人性與法律應有的 “明規則”,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欺騙或收買災難,也永遠無法在自然災害的規則中蒙混過關。提高學校的安全標準,“讓學校成為更堅固的地方”,這固然很好。與此同時,所有包括醫院、機關、公共設施以及民屋在內的建筑物,都應成為在災難來臨之時生命可托庇之處。因此,災后重建,需要將我們對法制原則的堅守,防范災難的標準,以及對于生命的呵護與珍重,焊接每一塊磚瓦,砌入每一棟建筑。我們必然因此,重新堅實我們的內心,獲得一種能夠面對災難的自信。
災難使我們悲傷,但沒有改變我們生存的信心。苦難會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而脆弱,但有關法制、秩序與規則的完善與重建,卻使我們獲得堅強。打掃大地的廢墟,撫平民族的瘡痍,我們需要面向更長遠的未來。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在北緯31度,東經103.4度之處,我們會看見那依然是一個民族沉郁而傲岸的脊梁。因為我們最終能夠從災難中汲取進步的智慧與前行的勇氣,能夠真正獲取有關一個多難民族命運的秘密,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對制度的表達與理念的堅定。無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無愧于歷史與文明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