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發展報告(節選12)
2008-5-9 9: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陸江會長擔任編委會主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為主編的《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將于“五一”前后出版,各地新華書店公開發售。全書分為綜合報告、專題報告和資料匯編三大部分,是了解中國物流發展的權威著作。
本文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兼研究室主任賀登才撰寫,系《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的《第一篇綜合報告》部分。本篇共四章: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環境,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特點,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2008年中國物流發展展望。今天繼續刊登第二章,敬請關注。
五、區域物流的特點
(一)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
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2.1億噸,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7.8億噸,增長12.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1179萬標準箱,增長21.5%。
到2007年,我國已有14個億噸大港。其中,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5.61億噸,連續三年保持全球第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60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0.4%,首次超過香港躍居全球第二。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達到2100萬標準箱,居世界第4位。營口港預計增長約27%,吞吐量達到1.2億噸以上,煙臺港 (含龍口港)吞吐量1.01億噸,成為我國港口吞吐量超億噸的新成員。2007年,我國上海港、深圳港、青島港、寧波港、廣州港和天津港列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20大港。為進一步提升港口功能,擴大對外開放,2005年開始在上海推進保稅港區建設,并相繼批準天津和大連建設保稅港區。2007年10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宣布洋浦保稅港區已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成為我國第四個保稅港區。
(二)圍繞城市群發展 “物流圈”
黑龍江省以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3個中心城市為骨干,全力打造"哈大齊工業走廊”。 “十一五”期間,鐵道部和黑龍江省將共同投資,開工建設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城際鐵路。為保證工業產品流轉通暢,工業走廊地區加快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的建設,哈爾濱龍運物流中心、大慶物流園區等物流系統開始規劃和建設。
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正著力開發建設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構筑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五點一線”上有大連港、營口港、錦州港、丹東港、葫蘆島港等5個對外港口,有京沈、盤海營、沈大、哈大等4條高速公路和2條電氣化鐵路,有大連、丹東、錦州3個民用機場,奠定了很好的物流基礎。
湖北以武漢為中心的 “8+1”城市圈的形成,使武漢為中心的區域物流系統得到發育。未來5至10年時間,武漢城市圈將依托發達區域綜合交通體系,重點建設好武漢物流圈、陽邏港轉運型物流園區、東西湖配送型物流園區與物流保稅區。同時還將建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等物流基地,力爭將武漢建成輻射華中,連結全國,面向國際的中部地區物流中心。
2007年,川渝兩省市共同簽署《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為保障經濟區合作的推進,成渝兩地以重慶、成都兩個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城市和重慶 “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加快完善城市物流圈,打造中西部地區新的增長極。
廣西作為連接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大市場的樞紐,將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廣西圍繞北部灣經濟區物流一體化網絡規劃,組合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等重要港口建設、崇左-欽州、玉林-北海鐵山港高速公路、沿海鐵路擴能、南寧機場擴建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連接海港、空港、邊境口岸的一批大型物流等項目建設逐步展開。對于增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CAFTA)的經濟輻射能力和實現泛北部灣合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三)區域物流合作有實質性推進
長三角地區聯合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提上日程。三地將做好長三角地區重大交通走廊的規劃銜接,研究制定 “集卡”過境和駐地運輸的統一管理口徑,實現兩省一市運管機構對資質條件核準的互認;加快申蘇浙皖、杭浦高速等項目建設,開展上海崇明至江蘇海門過江通道、蘇通大橋與杭州灣大橋連線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兩省一市之間高速公路配套銜接;協調推進寧杭鐵路、滬通鐵路、滬乍鐵路等項目建設;推進兩省一市民航機場及配套地面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發揮長三角地區港口群作用,共同加快長三角地區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加快發展長江流域多式聯運。
在粵港合作的框架下,粵港積極推進跨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口岸合作,開通深圳蛇口等口岸至香港國際機場的5條水上航線,增開了4對粵港直通客運列車,深港6大口岸連續5次延長開放時間。特別是深圳過硬的物流基礎設施,為深港通過合作將物流業不斷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深港兩地集裝箱貨運總量穩居世界第一。
口岸 “大通關”合作深入。長三角三地簽署 《長三角區域大通關建設協作備忘錄》,進一步推進蘇浙滬兩省一市地方電子口岸平臺逐步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聯網申報、核查和作業的通關協作機制;推進實現跨關區、跨檢區的申報、審單、驗放協作機制。廣州海關提出 “一關通”理念,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口岸,創造性地提出了多種創新的通關模式。目前,廣州海關已與海口、南昌、南寧、貴陽、長沙、拱北、江門、深圳、黃埔、重慶等泛珠三角地區的15個海關實行了 “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模式,實現了海、陸、空運輸方式下新模式的實際應用,提高了泛珠三角地區物流運轉效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