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數據公布

一季度陜西經濟呈現“四高四好”良好格局

2008-5-8 11:3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年以來,陜西省上下圍繞年初確定的各項奮斗目標,面對諸多復雜情況,克服困難,沉著應對,全省國民經濟呈現高點開局、好于預期的良好態勢。
經濟運行的總體情況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1247.0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6.0%,同比加快3.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90億元,增長4.0%,回落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80.79億元,增長18.4%,加快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497.33億元,增長14.7%,加快3.9個百分點。
一、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糧食作物長勢良好
預計今年全省夏糧播種面積1976萬畝,較上年下降4.2%。夏收油料播種面積278.1萬畝,增長5.2%;蔬菜面積162萬畝,增長4.3%。據調查,目前全省小麥和油菜長勢良好、苗情轉化升級較快,一、二類苗占85%以上。后期若無大的災害,夏糧將有望豐收。
果業生產投入增加。從全省32個果業監測縣資料看,一季度畝均生產費用投入達到91.74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3.4%。其中樹苗投入畝均2.3元,增長1.0%;肥料投入畝均50.38元,增長34.0%;農藥投入畝均3.25元,增長65.7%。
畜牧業健康發展。一季度全省豬存欄809.17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6.7%;牛存欄158.51萬頭,增長3.4%;羊存欄619.5萬只,增長4.6%;家禽存欄4200.95萬只,增長4.5%。肉類總產量30.40萬噸,奶類總產量34.92萬噸,禽蛋產量10.09萬噸,分別增長4.3%、10.1%和4.6%。
二、工業生產增速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改善
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99.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1%,同比加快4.4個百分點;完成工業總產值1485.78億元,增長29.4%,加快4.7個百分點。產品產銷率達96.69%,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
重工業支撐工業較快增長。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77.36億元,同比增長30.5%,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長26.5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6%。
重點行業表現突出。能源化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3.1%,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到55.2%;裝備制造工業增長28.1%,貢獻率為20.9%;食品工業增速加快,增長30.4%,貢獻率為7.9%。以上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4%。
主要產品產量增加。原煤產量4344萬噸,同比增長21.5%;天然原油582萬噸,增長8.2%;天然氣35.43億立方米,增長33.4%;發電量206.55億千瓦小時,增長17.8%。
工業效益明顯提高。1-2月,陜西省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63.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95.08億元,增長37.7%,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109.16億元,增長40.4%。
三、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基礎設施得到加強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7.97億元,增長35.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34.73億元,增長38.4%,同比分別回落2.1和1.4個百分點。
非國有投資比重提升。全省非國有投資170.1億元,同比增長57.9%,高于國有及國有控股29.7個百分點,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3%提高到39.1%。
第一、二產業投資提速。第一、二產業分別投資6.12億元和161.29億元,同比增長23.6%和59.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7和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速減緩,完成投資267.33億元,增長28.5%,減緩4個百分點。
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投資變化顯著。鋼鐵和有色行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8.6%和7.0%,增幅回落110.2和131.9個百分點。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工等優勢行業投資增勢強勁,分別增長259.4%和378.7%,增幅提高237.8和289.6個百分點。
民生建設投資繼續加強。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6倍、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投資增長3倍、城市公共交通業投資增長7.1倍。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加快。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87.98億元,同比增長61.8%,增速加快39.1個百分點。
新開工項目增加較多。施工項目2725個,同比增加765個,增長39%。其中新開工項目1222個,增加460個,增長60.4%。
四、消費需求持續旺盛,農村市場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54億元,增長22.7%,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增幅創1996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375.89億元,增長23.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5.7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74.65億元,增長21.5%,加快9個百分點。
零售業市場火爆,增幅首次超過住宿餐飲業。全省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90.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8%,增幅居各行業之首,分別比批發業、住宿和餐飲業高18.9和4.9個百分點。
五、出口貿易增長較快,利用外資高速增長
一季度,全省進出口總額18.25億美元,同比增長9.5%。其中進口5.4億美元,下降6.9%;出口12.86億美元,增長18.2%。
全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6個,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合同外資4.55億美元,增長57.5%;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增長1.1倍。
六、市場價格高位運行,上游產品帶動明顯
3月份,全省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為9.0%,雖比上月下降了0.8個百分點,但一季度同比漲幅高達9.1%,漲幅比上年同期提升6.6個百分點。食品和居住類價格大幅上漲是推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累計分別上漲24.8%和6.3%,共推動CPI上漲8.5個百分點。在CPI上漲的9.1個百分點中,因2007年價格上漲而形成的“翹尾”影響達6.4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為2.7個百分點。
一季度,全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4%,漲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6.8%,比上年同期高11.2個百分點,其中化肥價格上漲15.3%。農產品生產價格高達34.6%,提高28.2個百分點。
一季度,房屋銷售價格平均上漲10.7%,土地交易價格平均上漲8.0%,房屋租賃價格平均上漲11.3%。
七、財政收入較快增長,民生支出得到保障
一季度,全省完成財政總收入254.44億元,同比增收44.87億元,增長21.4%。一般預算性收入125.19億元,增長26.6%。其中,各項稅收109.14億元,增長23.8%。全省地方財政支出169.05億元,增長26%。關注民生的財力支出得到保障。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公共服務、醫療衛生與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3.3倍、2.4倍、31.5%、28.4%和22.5%。
八、貨幣政策初顯成效,貸款結構不斷優化
一季度末,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187.87億元,新增存款68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新增儲蓄346.79億元,同比增加83.38億元,增長31.7%,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增長92.6%。全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419.90億元,新增貸款296.6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貸款結構發生新變化,農業、鄉鎮企業、商業、個人和技術改造貸款增加,工業、基本建設、建筑業貸款減少。
九、城鎮就業有所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高
一季度全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40.54萬人,同比增加6.11萬人,增長1.8%。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23萬人,同比減少0.23萬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139.20萬人和195.11萬人,同比增加6.2萬人和0.14萬人。在19個國民經濟行業中,有11個行業從業人員增加。在崗職工329.18萬人,同比增加6.16萬人,增長1.9%。3月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3.93%,同比略有下降。
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8元,增長16.6%,同比增幅提高7.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04 元,同比增加149元,增長 17.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5129元,同比增加1029元,增長25.1%,增幅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
總體來看,一季度全省國民經濟運行呈現“高點開局、好于預期”的良好態勢,突出表現為“四高、四好”。
“四高”表現為:
經濟增速創新高。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6%,為1989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比全國高5.4個百分點,緊跟內蒙、吉林之后,與天津并列全國第3位。11個市(區)增幅均高于上年同期,其中有3個市(區)高于全省,榆林市高出全省8.6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貢獻高。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幅達20.1%,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扭轉了連續兩年首季增幅低于全國的局面,與福建并列全國第12位,與去年同期比位次前移13位。工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達51.8%,拉動GDP增長8.3個百分點。
投資增長速度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5.3%,增幅高于全國10.9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8.4%,高于全國12.5個百分點,增幅低于寧夏(52.5%)和安徽(49.1%)居全國第3位。。
勞動報酬高幅增長,拉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幅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達27.2%,高于全國5.8個百分點,僅次于西藏、上海、天津,在全國的位次由上年同期第30位提升到第4位。勞動報酬的高幅增長,帶動陜西省其他服務業大幅提高,與上年同期相比加快8.4個百分點,從而拉動第三產業加快近4個百分點,使全省經濟增長加快1.7個百分點。
“四好”表現為:
工業效益好于預期。1-2月,陜西省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63.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同比增長37.7%,提高30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由上年同期下降1.7%轉為增長40.4%,高于全國23.5個百分點。
建筑業發展好于預期。受投資較快增長的影響,全省建筑業發展良好。建筑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1%,比上年同期提高6.4個百分點。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7.8%,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3位。
房地產業形勢好于預期。陜西是房地產市場發展滯后地區,市場供給長期缺口較大。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61.8%,比上年加快39.1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66.4%,商品房空置面積下降31.4%。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17.7%。
居民收入好于預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6.6%,增幅比全國高5.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關,增長17.4%,連續7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
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季度,雖然陜西省經濟增速較高,但不能盲目樂觀,應該清醒地看到,經濟總量依然偏低,居全國各省第19位。全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陜西省也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冷靜思考、積極應對。
農業對經濟穩定發展影響大。去年以來,伴隨著糧、油、肉等農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和全省CPI的快速拉高,新一輪價格上漲開始啟動。盡管國家積極加強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與2004年至2006年不同的是,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已經明顯弱于價格的上漲,各級財政給予農民的補貼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所沖減,農民再次感覺到種地利潤越來越少,產生拋棄耕地的打算,對農產品供應帶來不利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對全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舉足輕重。
物價上漲壓力大。一季度,陜西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在全國居第11位,食品類價格大幅上漲是推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壓力來自上游產品成本的推動型傳導。受國際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和糧食供應趨緊的傳導,農資和糧食等農產品價格近期內難有明顯回落。同時,隨著糧食、油脂、肉類等基本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受經營成本驅動,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很大。等值貨幣能夠買到的同等商品量在不斷減少,將使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中小企業發展低迷。根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調查顯示,陜西省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6%,增幅低于全國4.1個百分點,低于上年全年4.2個百分點。
價格指數“倒掛”使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大。一季度,原材料購進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倒掛”幅度加大,由上年同期的0.9個百分點擴大到4.5個百分點,直接造成陜西省裝備制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生產增速回落。
居民收入與全國差距大。一季度,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雖有較快增長,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雖突破一千元,增長17.4%,但增速低于全國1.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7.2%,與全國的差距由上年的405元擴大到490元,呈擴大之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6.5%,與全國的差距達1029元。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信心,進而影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幅雖然比全國高6.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但工資水平依然偏低,僅高于黑龍江、海南、江西、河南,位居全國第27位,在西部十二省市中排最后1位。與全國最高的上海相比,相差8444元,僅相當于其37.8%。
第三產業快速增長難度大。一季度,陜西省第三產業較快增長,主要是受上年工資改革制度“翹尾”因素影響,導致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快速增長。一季度,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4個百分點,拉動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幅提高近4個百分點。隨著工資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實到位,第三產業繼續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從今年一季度情況看,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金融等行業均出現低于全國增幅的態勢,影響和制約著陜西省第三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應引起高度關注。
走勢判斷與對策建議
從當前省內外經濟大環境看,世界經濟增長趨緩,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全國經濟增速回落,通脹壓力不斷增大,未來陜西省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還較多,面對當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認為,要確保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產業化水平,降低生產風險,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特別要高度關注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變動趨勢,及時發布供需信息,認真落實國家和陜西省各項扶持糧食、油料、生豬、奶業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二是確保完成全年物價調控目標。要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米袋子”、“菜藍子”居民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緊缺商品的調運儲備,完善儲運體系,保障商品供給,嚴查哄抬物價,嚴控新的漲價政策出臺,穩定市場。
三是抓好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的工作。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揮支柱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確保全年目標完成。
四是高度關注民生。切實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標準,確保困難群眾生活穩定。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