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供應鏈的集成
2008-5-5 19:4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 企業對集成的需求
在當今需求多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個企業成功的關鍵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是否能快速地應對商業環境的變化,并為其所服務的市場創造價值。為此,企業就需要和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對手建立密切的商業伙伴關系。企業應該把自己看作是整個供應鏈中的一員,和其他成員一道共享信息,協同計劃和處理業務流程,以一種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一起為最終的客戶提供快速靈活、高效的支持和服務。要實現這一切,建立集成的跨企業的支持系統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同時,從企業使用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現狀來看,集成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自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面世以來,信息技術發生了飛速的發展,同時企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也經歷了不同階段。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企業內部多個不同類型的信息系統并存的現實,即所謂的“信息孤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應用信息系統市場的日益成熟,企業更傾向于以購買現成的應用系統的方式來替代以前的自主開發的模式,而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這些系統往往也是自成一體,很難與其他系統進行信息交換和集成。而當前國際市場上的收購和合并風潮更使得IT部門面對集團內部眾多不同技術、不同結構、不同應用的信息系統而難以應付,想象一個以Oracle和Solaris技術為主的企業收購了一個以SQL 2000和Windows 2000技術為支撐的企業,系統之間的信息如何交換和共享。
系統之間缺乏集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倍的增加工作量,往往需要從一個系統打印出報表,再手工輸入到另一個系統中。在此過程中又不可避免的產生錯誤,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更嚴重的后果是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效率,使得企業失去了在紛繁多變的市場上競爭的基礎。
二、 集成的范圍
由于企業內部存在著不同類型的獨立的信息系統,使得企業內部需要集成。同時由于企業是供應鏈中的一員,為了更好的應對商業環境的變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企業更需要和商業伙伴的系統集成,以共同對最終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企業內部的集成。ERP系統很好的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和業務流程的集成,它將企業的財務、制造、分銷等功能模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共享企業的基礎信息,從而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達到縮短計劃周期,降低庫存成本,加快客戶反應速度的目的。但ERP并不能實現企業內部所有信息的集成,它還需要與其他信息系統集成以實現更高程度的信息共享。如ERP與CAD/CAM/CAPP的集成、ERP與質量管理系統的集成、ERP與現場作業及工藝流程管理系統的集成、ERP與OA的集成等等。
供應鏈的集成。把集成的范圍擴展到企業的外部,將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和供應鏈中商業伙伴的信息系統集成起來,就形成了集成的供應鏈。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依據基于整個供應鏈的正確信息來協同各自的商業運作。從而實現包括客戶服務和支持、計劃和預測、產品開發、生產制造、采購、人力資源等在內的全面的企業集成。這種集成最初體現在EDI的應用上,它是一種一對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成本高、靈活性低。隨著Internet的迅猛發展,出現了電子商務系統,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B2C模式的信息共享,主要應用在商業零售渠道,它將企業后端支持系統如ERP與前端的客戶服務系統聯系在一起,是一種一對多或多對多的系統。而隨著SCM、CRM、EAI的發展和成熟,通過SCM/CRM/EAI將整個供應鏈在Internet/Extranet的基礎上集成在一起,形成所謂的B2B甚至“協同商務”的新的商業模式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家逐漸認識到供應鏈的集成所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效益。
三、 供應鏈集成的級別
從供應鏈集成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集成可分成四個級別:信息集成、同步計劃,協同的工作流、全面的供應鏈繼承。
信息集成。對整個供應鏈集成而言,信息集成無疑是基礎。供應鏈中所有的伙伴都有能力及時準確的獲得共享信息是提高供應鏈性能的關鍵。供應鏈的啟動應該由最終的用戶需求所驅動。在一個沒有很好的信息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最終用戶的需求在供應鏈的傳遞過程中往往會被扭曲放大。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企業不能基于整個供應鏈的信息,而只能依據企業內部的信息來制定各自的預測、計劃和需求,并且將這種不準確的信息傳遞給上游,如此級級放大。
要解決這種扭曲放大的信息傳遞,必須要實現供應鏈的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沒有統一的模式,要根據供應鏈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由于 Internet的迅猛發展,基于Internet的信息集成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基于Internet的Information HUB模式,Information HUB是一個供應鏈信息的集散地,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統都與之相連,它不負責數據的存儲,其職責是在正確的時間內將正確的信息送往需要的目的地。就如同實際的運輸系統中集散碼頭的作用一樣。
同步計劃。在具有了信息集成的供應鏈平臺上,同步計劃是決定每個合作伙伴應該做什么,什么時候完成,完成多少等一系列問題。由于這種計劃是每個合作伙伴根據整個供應鏈的共享信息而制定的,因此它是準確有效的,是完全被最終用戶需求所驅動的。
Internet在同步計劃的實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有關的工商業國際協會正在制定和完善的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架構,買方和賣方利用Internet共享預測、計劃、需求,及時跟蹤變化最終達到協調一致的供應鏈計劃。
利用信息集成,還可以實現同步的產品設計和試制。在汽車行業,這一點尤為明顯:汽車制造商、OEM、零部件供應商、毛坯件供應商通過建立和共享一致的產品信息數據,如CAD庫、CAPP、ERP和PDM,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和制造工程師共同協作以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和試制。
協同工作流。同步計劃解決了供應鏈應該做什么的問題,而協同工作流則是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協同工作流可以包括采購、定單執行、工程更改、設計優化等業務。其結果是形成靈活、高效、可靠、低成本運作的供應鏈。協同工作流典型的應用一般在采購和銷售領域。
例如,Covisint為汽車行業提供了一個在線采購和銷售的業務平臺。Covisint是一個技術服務公司,它基于Internet的B2B應用和通訊服務給全球的汽車用戶提供了統一的接口,使他們按照統一的業務流程方式連接到各自的供應商和客戶。目前,幾乎全球各大汽車制造商都利用Conisint提供的服務建立了Internet門戶入口(Portal)以連接各自的配件制造商。如,GM, DaimlerChrysler, Ford, Benz等等。通過這種方式,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之間可以在線地處理采購、定單確認、發貨通知單(ASN)、退貨,并且能在線檢查庫存可用量,在線安排付款等等。
目前,很多ERP的供應商在其各自的系統中也集成了工作流的應用,但應該說,這只是一種企業內部的工作流,而不是在供應鏈層次的跨企業(inter-enterprise)的工作流。ERP系統可以根據用戶對工作流(一般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的反應情況而執行相應的動作。但當工作流流出企業內部時(如系統發給供應商的電子郵件),系統則不能根據企業外部的反應而自動執行相應的處理。
全面的供應鏈集成
良好集成的供應鏈環境實際上為供應鏈中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使得公司能用全新的更有效方式追求企業的目標。
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以庫存管理為例,在未實現供應鏈集成的情況下,一個企業里的呆滯或過期庫存純粹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即使它在其他企業內可能是有用的,因為我們很難獲取其他企業的計劃和需求。而在一個良好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由于信息的高度共享,物料的信息是被放在整個供應鏈中而被所有的參與者訪問的。因此,單個企業內部的不可用資源在整個供應鏈中則可能是可利用資源。該資源會被同步計劃自動的利用。同理,企業的空余能力、未按期完成定單都有可能在整個供應鏈環境中被協同利用和處理。
第二,實現供應鏈結構的優化。在高度協調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信息流可以和實際的物流分開以實現更靈活的業務處理。如Cisco, DELL的定單處理模式,利用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統將公司和客戶、供應鏈伙伴連接到一起,在線處理定單和采購業務,而實際的物流可能非常簡單: 55%的Cisco銷售是直接從供應鏈中的外協單位發送給客戶的,不需要在Cisco的配送中心做停留。其結果是低成本、快速、準確的定單處理和客戶服務。
第三,實現大量定制。通過集成的信息系統平臺,很多公司可以讓客戶直接通過Internet定制自己所喜歡的產品。這種趨勢已經從最初在線零售商發展到很多大型的生產制造企業,如DELL,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等。用戶的定制需求在一個高度集成的供應鏈環境中被所有的參與者協同地完成。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有效集成的供應鏈,這種定制是很難實現的。
全面的供應鏈集成就好象一個大型的虛擬企業組織,組織里的的每個成員共享信息、同步計劃、使用協調一致的業務處理流程,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為最終用戶提供高效快捷、靈活的支持和服務,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四、 供應鏈集成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雖然供應鏈的集成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但由于每個企業的管理具有各自的特點,企業使用信息系統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給供應鏈的集成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難以形成統一的集成標準、跨企業的安全管理、難以和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集成等。
統一的標準。由于管理和技術的復雜性,沒有一種或幾種技術或標準能解決所有的集成需求。從早期的EDI到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從基于組件結構的應用解決方案(如,CORBA,COM+,DCOM)到Web services的解決方案(如,J2EE,Microsoft .Net, IBM Webservices等),技術總是為了適應企業的應用而不斷更新發展,而同時新的技術又給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業機會和商業模式。每一種技術都在應用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這些不同標準和技術的產物之間建立連接和共享以至協同工作是一個非常大課題。
安全性。跨企業的供應鏈范圍的集成顯然要比企業內部集成困難的多。除了信息系統和格式不同外,安全也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這既有一般的數據本身的安全(如防止企業的機密數據泄露,防止非法入侵公司內部系統等),也包括由于供應鏈結構不夠健壯而造成的系統崩潰。企業的IT人員很難對跨企業的信息系統進行控制,當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的系統發生了改變,如升級、更新、或者發生錯誤而停止運行時,將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系統的運行失敗。
難以和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集成。供應鏈系統如果不能和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尤其是ERP集成,是很難作到真正的信息共享的,更談不上進一步的計劃和協作了,因為ERP是真正的企業信息的集中地。雖然很多企業在實施完ERP后,為了進一步改善與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又實施了SCM和CRM,但從其實質來說,這些系統都處在企業的內部可控范圍內(見圖1)。
以采購業務為例,ERP系統所產生的采購訂單一般是通過FAX或電子郵件,或EDI傳遞給供應商的。為了實現采購業務在供應鏈中的自動執行,一些技術服務公司開發了相應的行業集成處理平臺,如Covisint為汽車行業開發的基于Internet的在線采購和銷售的信息平臺。用戶可以利用 Covisint提供的服務建立各自的門戶入口(Portal)用以連接業務伙伴,包括供應商和客戶。但在Portal和內部ERP之間仍沒有相應的有效接口,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人工將ERP的采購訂單輸入到Portal中。如下圖(圖4)所示。
請添加描述
五、 結論
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通過同步協調一致的計劃和業務處理流程實現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系統無疑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能更好的對最終用戶提供服務和支持,更快捷的把握新的市場機會,從而在激烈的競爭取得優勢。可以說集成(包括企業內部,尤其是企業外部)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因為每個企業管理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更由于企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千差萬別,既有信息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又有同不同技術和標準所形成的系統,因此供應鏈的集成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雖然一些公司或機構提出了一些用于連接或集成異構系統的技術標準和架構,但目前還缺乏實際的應用和支持,并且這些標準和技術之間的集成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但一些以Internet為基礎的針對特定行業的一定業務范圍的解決方案卻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供應鏈的參與者可以以Internet為依托,從信息共享到同步計劃,從局部業務處理到協同商務,逐步實現供應鏈的全面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