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軟件使用不足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
2008-5-28 14: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國際經驗來看,物流領域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比較普遍和成熟的領域,物流企業正在轉變為信息密集型企業群體。目前,我國物流領域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普及的程度還不高,發展也不平衡。據調查,我國的物流服務企業中,僅有39%的企業擁有物流信息系統,絕大多數物流服務企業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落后成為我國物流公司發展的最大軟肋。
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使用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物流的發展
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最主要標志就是針對物流活動的需要而開發設計的、使用大量信息技術支持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目前,國際上企業應用最為廣泛的物流供應鏈系統是供應鏈管理(SCM),部分企業由于對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倉儲、或者對物流需求比較有限,則會選擇使用供應商管理庫存系統(VMI) 和企業資源計劃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據調查顯示,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軟件在我國企業中實施的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業應用情況略好于流通企業,流通企業中實施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的比例目前則僅為3%左右。
我國企業物流現狀不容樂觀,那物流公司的信息化進展如何呢?據調查顯示,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仍然是以運輸和倉儲為主,與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內容與手段相比,我國的物流企業不僅服務內容和手段過于簡單,而且更為的重要的是,在物流信息服務、訂單管理、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設計以及供應鏈管理等以物流管理軟件為基礎的物流增值服務方面,我國物流企業還沒有或根本沒有能力全面展開。因此,可以認為,我國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流企業。
由于我國多數企業沒有應用SCM等流程優化技術,使得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物流活動難以得到有效的協調,其結果,一是上下游企業之間以供應鏈為基礎的物流流程優化和物流功能的整合無法開展;二是上下游企業之間物流活動中的重復操作、準確性差、可靠性低等問題無法得到根治,從而影響每一個企業的物流運作效率,增加物流方面的資源占用和成本開支;三是上下游企業之間沒有快速、及時和透明的信息傳遞和共享機制,其應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就難以形成,不僅影響每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且直接影響到上下游企業乃至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
物流作業自動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物流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國際經驗表明,物流作業自動化的實現,并不僅僅是各種物流機械裝備的應用,而是與大量信息技術尤其是物流管理軟件的應用聯系在一起的。我國物流作業的自動化水平是比較低的,在搬運、點貨、包裝、分揀、訂單及數據處理等諸多物流作業環節上,手工操作方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應當說明的是,我國很多企業和物流企業都擁有一些自動化物流設備,如自動分揀系統、自動堆垛機、自動巷道起重機等,但是這些自動化設備由于缺少物流管理軟件的支持而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率。
信息技術落后導致物流市場競爭水平較低
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中應用程度普遍落后的現實,是物流市場競爭水平較低、充分競爭市場格局難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信息技術沒有廣泛應用的情況下,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特別是集中在運輸和倉儲等傳統儲運活動方面,物流企業的競爭優勢只能通過其物流設施能力的提高和價格水平下降來體現。這種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反過來又會影響企業對物流服務企業信賴,從而影響物流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物流企業的長期發展。
發達國家物流企業依托信息技術的支持,物流服務和經營范圍已經轉向供應鏈全過程的物流管理和運作,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全面的物流解決方案和一體化的物流服務。而我國絕大多數物流企業目前尚不具備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全面物流解決方案和全方位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本身信息化程度也比較低,其內部物流功能整合和一體化也處在起步探索過程中,企業對全方位物流服務的市場需求還比較少;企業競爭仍然停留在圍繞企業在不同物流環節的服務需求這個初級水平上。
物流市場競爭水平低又導致中國物流產業總體規模相對較小。由于信息化水平普遍較低,大量的物流活動只能停留在企業內部。以制造企業為例,其近80%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務由企業自我服務系統和供應商承擔的,只有20%的物流服務是有專業化物流企業提供的。同時由于信息化水平普遍較低,就企業內部的物流發展情況來看,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也比較少,物流活動還沒有成為企業管理者關注的重點,分散的、低水平的物流管理活動比較多見。
加強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和其他信息技術的應用刻不容緩
針對以上情況,沈國康指出,企業要想增加自身物流供應鏈的競爭力,首先要對物流管理軟件的重要性產生足夠的重視。通過合理運用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企業可以有效降低庫存和運輸成本;整合各業務環節,協調同步的經營活動,實現實時的信息交流,確保各環節之間信息透明;協同物流上下游之間進行整合和合作,將整個物流的相關資源都連接起來協同管理;實現業務應用過程中的個性化、差異化;任意重新定義物流的業務組合以滿足貨主的要求或某些行業特定的要求,以最小的成本來為客戶服務……最終達到優化物流供應鏈資源,提高企業的長期競爭力的長遠目標。
沈國康還指出,僅靠企業自身還遠遠不夠。國家應當盡快制定推進我國社會和企業信息化發展的規劃或綱要,以加快我國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發展步伐,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技術環境和市場需求。同時,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有賴于相關應用軟件和技術設備的開發,因此,國家要鼓勵和支持與物流相關的信息技術及相關設備的開發研究活動。一是在國家重點科研計劃中加大對物流技術、特別是物流領域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力度;二是鼓勵和扶持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進物流管理和運營手段;三是扶持上下游企業之間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建設和管理創新。
沈國康認為,隨著許多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和物流企業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就對物流人才的培養和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出了較高要求。政府應當拓寬教育和培訓渠道,鼓勵行業協會、企業和大專院校開展多方面、多層次培訓工作,并加快培育物流領域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人才。
目前我國已經有一些成功應用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的企業,也有一批發展迅速的物流先進企業。這些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方面有許多經驗和教訓,應當認真總結,為更多企業和物流企業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