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面臨考驗
2008-5-22 9: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第103屆“廣交會”如期開幕。然而,對于不少的中國紡織企業來說,這個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今年卻難現以往的激情和興趣。因為,國外采購商給他們下訂單,他們也未必敢接。在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2007年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上漲了20%~30%。而單就匯率原因,接回來的訂單,很可能又是一個“定時炸彈”。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江蘇、浙江、山東等6個省市的紡織企業進行摸底調查后發現,紡織行業中2/3的企業平均利潤只有0.62%。而剩余1/3企業的利潤也只在6%~10%,行業平均利潤為3.9%。而在2007年,光是深圳就倒下了1000多家紡織制造業企業。
中國紡織企業究竟怎么了?
紡織業面臨挑戰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前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雖然我們的紡織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坦率地說,我國紡織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紡織業整體形態呈現“老化”趨勢。
一是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至5%。此外,我國紡織品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加工貿易占比近30%,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企業只賺取10%的加工費。
二是出口市場集中。近年來,歐盟、美國、日本一直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占我國紡織品出口額的40%以上。在日本紡織品市場份額一直維持在70%以上,已經飽和。
三是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構成我國紡織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但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這種優勢正在減弱。根據全球纖維紡織業國際管理咨詢機構發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紡織工業小時勞動成本的全球比較報告,中國沿海地區勞動成本不斷提高,快速接近每小時1美元的門檻。而據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和印尼等國家的官方統計,其國內紡織業勞動力成本分別為每小時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這說明發展中國家正逐漸成為中國在低附加值大眾化產品上最強勁的對手。
內外因素雙重影響
近來,業界不斷有人將2008年稱作我國紡織行業的“寒冬”。一方面,由于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升值的影響,紡織企業出口產品利潤率下降,訂單減少,競爭力減弱,出口型企業經營風險加大,行業出口明顯下降。
紡織服裝行業是低利潤的行業,大部分都是出口企業,以往也大多采用美元來結算,因此,人民幣升值對這個行業的出口企業影響很大。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關口,升值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經使很多出口紡織企業面臨巨大挑戰。據海關統計,去年全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增幅為18.9%,但今年前兩個月,紡織服裝出口僅有164.4億美元,增長5.7%,其中2月份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更是同比減少11%。紡織業長期努力占據的國際市場份額正在“拱手讓人”。作為全國紡織服裝出口最大的省份,廣東省紡織服裝出口額同比減少了11.3%,尤其是對美出口嚴重下滑,今年前兩個月對美國出口額分別同比大幅下降了27.9%和41.9%。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消費大國,也是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最大的市場之一。今年美國經濟明顯放緩,美國消費支出也在減少。
在我國國內,大多數中小紡織企業以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本來就不高,溢價能力很低,對于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承受能力很脆弱。對于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紡織服裝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下降2%~6%。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約可賺到30元,而目前大約只有1元左右的利潤,一些訂單甚至會出現虧損。
另一方面,去年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外貿調控政策,比如出口退稅率下調、加工貿易保證金制度、棉花進口滑準稅的征收等,對紡織業的壓力過于集中。這些政策效果將在今年逐步展現,使得大部分紡織出口企業在短期內無法消化這些因素帶來的“陣痛”。
除了匯率,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也是紡織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市場分析認為,如果完全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單人工待遇方面給企業增加的成本,比如加班費、社保等,核算起來,每件成衣就得漲價2元,平均起來每件成衣成本大概提高5%。給企業增加至少30%的用工成本,這還不包括工人健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投入。而比較低端的紡織產品,本身利潤率大概也就5%~10%。再加上政府連續三年最低工資每年要上漲12%的計劃,用工成本將更高。而對于外資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原來的征稅水平大概是15%~20%,兩稅合并后,對內、外資企業均按照2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這對紡織制造業中的外資企業也是一個很大的沖擊。
此外,美元貶值、原油價格上漲等也都影響著紡織品出口。在內外多重夾擊之下,紡織業正處于一種內憂外患的關頭。近期一項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組織的調研結果顯示,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河北6省的紡織行業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一個容納約2000萬工人的民生行業,正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
痛中求變大勢所趨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2008年、2009年是中國紡織行業最為艱難的兩年,企業只要扛過這兩年,到2010年中國紡織企業的生存環境就會有所好轉。本輪次紡織產業轉型的重點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既有來自于產業內部的必然要求,更有來自外部生存環境的壓力。但關鍵更要看紡織企業嘗試怎樣的改變。
在匯率變遷中求生存。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市場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在匯率波動的時期,政府并不需要刻意出面調整,而是應該靠市場來調節。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會通過創新來提高自身的水平而避免被市場淘汰出局,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將借此得以推動和實現。在技術層面上,企業可以放棄美元結算,而改用歐元等其他幣種。另外,企業在最初談判時,應該充分考慮匯率波動的因素,以防止因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在戰略層面上,出口紡織企業應改變過去以成本導向競爭和以價格競爭的模式,轉而靠服務、靠產品質量的提高、靠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多的位置。
自2005年人民幣實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趨勢明顯。升值除了帶來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外,更直接的是升值造成匯率損失,擠占了企業十分狹小的利潤空間。因此,出口紡織企業要應對人民幣升值趨勢的影響,可以要求對方提前支付貨款以減少結算期內的匯率變化;提前預期未來一定時期美元的變動幅度,在出口報價里核算匯率變動成本,從而鎖定匯率。
另外,可以不用美元結算而用國際上其他主要貨幣進行結算,如歐元、日元,因為目前日元、歐元對人民幣升值。
有調查表明,目前絕大多數出口企業不再用美元議價和結算,而是紛紛采取非美元結算方式或是人民幣議價和結算。即便以美元議價,有效期也由過去的1至2個月縮短為現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業在簽三個月以內的訂單時,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確定為6.6∶1。
慎用價格這柄“雙刃劍”
從部分企業的反饋來看,除了放棄美元議價和結算,提價已成了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策略。然而,產品提價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方面,紡織出口市場競爭激烈,中低檔產品市場更是過度飽和,貿然提價搞不好非但得不到利潤,反而會丟了市場;另一方面,出口退稅、勞動合同法等政策調整,人民幣加速升值,原材料成本飛漲等綜合因素已使紡織行業生產成本普遍上漲10%以上,不提價無法生存。對紡織企業而言,提高出口價格無異于是一把“雙刃劍”,一張難打的牌。有人形容其為“不提價是‘等死’,而提價則是‘找死’”。
事實上,國外客戶對我國近年來的政策調整可以理解,但只能接受小幅度提價,提價背后的代價就是不少客戶轉向其他國家采購。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周邊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出口紡織品價格比我們低得多,我們的比較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當然希望提價,可是空間已經不大了。”事實告誡我們,必須慎用價格這柄“雙刃劍”。
加速跨國生產布局,積極推進紡織企業國際化經營。一方面,有條件的紡織企業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對消費市場的控制力,改善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配。要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國際頂尖的服裝展示和國際紡織行業交流活動,通過學習國際先進的設計、營銷、管理理念,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要加速跨國生產布局。近幾年來,由于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原因,陸續有一些中國企業到周邊國家投資設廠,通過加速國際化布局和跨國生產配置來規避貿易壁壘和降低生產成本。據了解,目前到柬埔寨投資設廠的中國紡織企業已超400家,到孟加拉國的也近百家。已有一定紡織行業發展基礎的柬埔寨和孟加拉國,吸引中國紡織企業去投資的條件主要是對歐美出口不受配額限制以及享受最惠國待遇。例如孟加拉國對外資紡織企業減免10年所得稅。由于珠三角制造成本快速上漲,已有不少中小紡企開始到越南或孟加拉國設廠。據了解,孟加拉國普通紡織工人平均月工資大約只有40多美元,而在珠三角的普通紡織工人平均月工資超過1000元。而柬埔寨和孟加拉國等國家擁有比較充足的低廉勞動力,比較優勢還可以維持較長的周期。
內外兼顧適時西進。到東南亞建廠不會成為大趨勢。當地勞動力價格雖然比較低,但配套設施、產業鏈都遠不及中國。在東南亞辦廠成功的很少。中國有這么大的市場,有這么多的勞動力,紡織行業短期內不太可能再大量向國外轉移。面對嚴峻的出口壓力,我國紡織行業還把目光投向擴大內需。紡織行業本身就有75%的產品面向國內市場。當前,我國紡織業內需增長很快,今年衣著類增長速度為28%,高于全社會零售產業16%的增長速度。因此,對于大多數紡織企業而言,擴大內需緩解紡織業當前困境不容忽視。
“今年,44.4%棉紡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口轉內銷狀況,有的企業完全取消了出口”。這是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今年2月的調查結果,調查對象主要是行業內有競爭力的強勢企業。很明顯的趨勢是很多企業加大了內銷,比如雅戈爾、七匹狼都加大了國內渠道和品牌的建設,開始積極拓展二三線城市。七匹狼近日公布的年報更顯示,除東北、華東外,公司其他區域的市場增長速度均超過80%,華南、華北市場增長速度超過了100%;同時,該公司國際市場銷售呈一定幅度的下降。
西進,也許最為現實。如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紡織服裝企業向中西部地區遷移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比如,山東海龍在新疆建粘膠短纖基地,雅戈爾在重慶建服裝生產基地。西部的勞動力、土地、市場優勢很明顯。紡織服裝行業里面,成品的制造環節應該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東部沿海的任務重點應該落在品牌培育、產品設計研發上。
可持續發展是根本。提高產品科技貢獻率和走品牌化道路是我國紡織企業突破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是要掌握核心的生產技術:開發超高強、耐高溫、耐磨等高附加值的特種功能性纖維,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盡量生產出口成品,扎實推進品牌戰略,重視開發自有品牌,提升價值。
在未來一段時期,實現我國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是中國紡織業的奮斗目標。這就要求我們:一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推進紡織技術和裝備創新,發展節能、差別化和綠色環保型產品,逐步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資源利用效率、環境質量和勞動生產率。二要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堅持自主創新,強化知識產權和品牌保護意識,在品牌設計、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網絡建設方面的優勢企業可循序漸進地建立和擴大國際營銷渠道,提高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比重。三要提高行業人力資源素質。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體制,完善人才體系和激勵機制,重視技術創新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行業高素質人才的成長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毋庸置疑,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簡單的數量增長已不再是中國紡織品出口追求的目標;抓住一體化機遇、實現紡織品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盡管說中國紡織業正步入結構調整的“嚴冬期”,是紡織企業最艱難的時刻。但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政策消化期、政策適應期、環境變化期和環境適應期,而隨著各種因素對產業的影響和滲透完全顯現,紡織產業將迎來又一個黃金發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