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三大協會的演變看供應鏈的發展
2008-5-21 23: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供應鏈管理是對從供應商到客戶的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以實現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企業的競爭優勢也不再單純體現在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在美國,這種集成的管理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幾十年的演進,由傳統的采購與供應管理、生產運營管理和物流管理分別向兩頭延伸而成。也就是說,供應鏈管理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三個,甚至更多。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在可見的將來仍可能保持在多個領域齊頭并進。這從目前美國的行業協會的框架可見一斑。本文就美國三大供應管理行業協會的演變,來闡明供應鏈管理未來的格局。
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
供應管理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供應管理組織,擁有四萬多會員。它關于生產、庫存、訂單量等變化的報告(ISM Business Report)是美國經濟的風向標,被廣泛引用于新聞媒體、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它的前身是美國采購經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rs; NAPM)。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供應管理在美國公司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其側重點從采購發展到供應管理,再到供應鏈管理。
但是,供應管理協會的核心仍然是采購與供應管理,而不是廣義上的供應鏈管理。在2001年前后從采購經理協會改名供應管理協會時,有人問,為什么不改為“供應鏈管理協會”?答復是供應鏈管理太廣泛,不夠定型。但毫無疑問,從采購管理到供應管理,無疑是向供應鏈管理邁進的一大步。
這也體現在供應管理協會的“注冊采購經理”認證上。注冊采購經理(Certified Purchasing Manager;C.P.M.)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全球認證人數超過四萬,認證內容覆蓋價格、質量、交貨、合同管理、供應商選擇、供應商談判、國際貿易、公司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等。為適應采購向供應管理的發展,供應管理協會計劃在2008年推出供應管理專業人士認證(Certified Professional in Supply Management;CPSM),以取代C.P.M.,標志著與供應鏈管理更近一步。
APICS - 運營管理協會(APICS - The Association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APICS是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學會)的縮寫。與供應管理協會側重于采購相對應,APICS歷來側重于生產與庫存管理。為適應向供應鏈管理發展的趨勢,該組織在20 04年更名為APICS -- 運營管理協會(APICS -- The Association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考慮到APICS在美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運營管理協會仍舊保留APICS字眼,也預示著它不會放棄在生產與庫存控制方面的傳統優勢。
在美國宏觀經濟中,APICS的地位沒有供應管理協會高;但在生產與庫存管理領域,APICS享有崇高的聲望。它的生產與庫存認證(Certifie d i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CPIM)在生產企業很受重視。其認證內容側重于生產規劃、控制和實施,即如何把銷售計劃轉變為生產總體計劃(Master Production Planning;MPS),然后一步步細化到物料供應計劃(Materials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再到工廠的各個生產車間、生產線的進度規劃、生產實施和控制,內容包羅萬象。在四十多年的歷史中,全球總共有七萬五千人左右得到此項認證。
伴隨著更名,APICS在2005年推出“供應鏈專業人士認證”(Certified Supply Chain Professional;CSCP)。從字面上看該認證是針對供應鏈管理;從內容上看,該項認證確實試圖覆蓋供應管理的三大范疇(采購與供應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物流管理);從級別上看,該認證比CPIM高,它要求一定年限的相關工作經驗,而CPIM則沒有。該項認證將與CPIM并存,將來是否取代CPIM還不得而知。在相當一段時間,該項認證會被工業界視作CPIM向供應鏈管理的延伸,以實現運營管理協會在供應鏈管理領域與供應管理協會兩分天下的目的。
供應鏈管理專業人士協會(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SCMP)
這是美國第三個與供應鏈管理相關、有相當影響的協會。它的前身是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順應物流管理向供應鏈管理的過渡,供應管理專業人士協會試圖從物流管理的角度來“蠶食”供應鏈管理這一熱門行業。
物流管理協會的影響更多是在物流教育領域,這從他們的主席人選可見一斑:物流專業的一些知名教授曾擔任過該組織的主席,例如國內熟悉的鮑爾索克斯(D onald J. Bowersox,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1964-1965任主席)、John T. Mentzer (田納西大學教授,2000-2001任主席)等。相信在短時間內,供應管理專業人士協會沒法大幅增加在工業界的影響,也很難短期內成為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協會。
從認證角度而言,該機構尚沒有與供應管理協會和運營管理協會相匹敵的認證。相比而言,供應管理專業人士協會更注重在中國的發展,例如與中華企業協會等組織開展合作培訓項目、在天津召開專業會議等。效果如何,還得拭目以待。
結語
任何一個新領域都是在舊領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可見的未來,供應鏈管理仍將以一個綜合領域的面目存在。在學術界,沒有多少人會覆蓋供應鏈管理的三大領域;在工業界,除了高級管理層外,沒有多少從業者會兼管供應管理、生產運營管理和物流管理。對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仍會處于“瞎子摸象”狀態:采購背景的人說是采購的延伸,物流的人說是物流的延伸。毫不稀奇,IT行業仍會有人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開發供應鏈管理軟件 -- 他們也沒錯,因為供應鏈管理軟件也是每年動輒幾十、上百億美金的行業,一個人完全可以在其中從業一輩子。
但集成的趨勢很明顯,不但在行業協會,而且在工業界、教育界。越來越多的公司傾向于集成采購、運營和物流管理三個部門,設立全球供應鏈部。ERP軟件提供者如SAP、Oracle的供應鏈管理軟件促進了這一趨勢。學術界也有越來越多的系、專業改名為供應鏈管理。幾年前,美國MBA排名中增設了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專業,與傳統的會計、金融、營銷、國際管理等分庭抗禮,說明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專業已初具規模。一些著名的學府諸如麻省理工等也設立供應鏈管理專業。供應鏈管理傳統強校如密歇根州立大學、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等也在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2006年,這三所學校占據美國新聞(US News)供應鏈管理MBA全美排名前三位。希望這一切能促成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