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探索戰時物流系統建設

2008-5-21 1: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信息化戰爭是系統與系統、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籌劃戰時物流系統建設,就是適應現代戰爭對后勤保障的超強需求,建設管理系統化、供需網絡化、儲運信息化的物流平臺。

  局部需求全局籌劃———戰時物流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戰時后勤保障,既需“物”的資源,又要“流”的力量。要把國家實力凝聚成取勝的戰力,必須高度重視戰時物流控制體系建設,確保龐大的戰時物資供需得以強力管控。

  首先,建立統一的戰時物流指揮體系。現代化戰爭即使是局部作戰,也是綜合國力的全面對映。在巨大戰爭消耗牽引下,后勤保障物流大、流程長、陸空海一體,對構建后勤保障物流指揮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由國防部統一指揮,建立了國防部后勤局到戰區司令部緊密銜接的物流指揮體系,在戰場周邊地域設立了16個物流保障基地,形成了指揮靈便、反應快捷的“海陸空一體”物流鏈。在未來作戰中,我軍同樣面臨物流組織非常復雜、運輸工具高度合成、保障任務十分繁重的問題。而當前,后勤保障“物”、“流”分開,平、戰割裂;受機械化程度影響,空、海力量很少參與保障;地方支援集中在后方,軍地協同缺少責權約束體制;軍、地和軍、兵種協同無法達到“一體化后勤”等情況,則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發展的要求。從外軍經驗看,應當建立戰時物流最高決策領導機構,搞好頂層設計,拿出總體戰略和實施方案,把軍內外物資動員、采購、加工、運輸和儲存等部門協調起來,統轄軍、地和海、陸、空運輸力量,與戰時設立的物流中心形成完整的指揮體系,對戰時物資實施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組織、統一供應,確保戰時物流順暢有力。

  其次,建立科學的戰時物流決策機制。保證戰時物流高效運轉,離不開科學的決策機制支撐。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起初沒有充分估計到土耳其會拒絕其“借道”要求,造成大量已經運抵土耳其港口的作戰物資,不得不進行海上“大回環”,以至打亂了物流程序,拖延了整個作戰計劃。這一物流受挫戰例表明,在現代戰爭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和戰場形勢面前,要保證戰時物流具有較強的抗沖撞、防阻塞能力,就必須建立和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強化分析預測和精確評估,并能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部署,確保支撐戰爭的物流生命線不間斷。

  其三,建立“軍地一體化”的保障模式。隨著戰爭機械化、信息化程度增強,物資保障呈現出總量上升、強度增大、損毀增多等趨勢,單靠軍隊自身力量很難完成保障任務,加強地方支援是必然途徑。我軍在解放戰爭中進行的淮海戰役,動員華東、中原和華北三大解放區150萬群眾支援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則動員了全國人民支援前線。美軍在海灣戰爭期間,征用了26個民航公司70余架巨型運輸機運送兵員和物資。伊拉克戰爭開戰前幾年,美軍就在海灣周邊國家的海上、陸上預置了大規模的裝備物資。可以說,沒有“軍民一體化”的物流保障,就不能贏取戰爭的勝利。當前,在我國軍、地物流“多元化”的現狀下,必須建立物流設施和設備統一標準、物流人才互育共用、物流信息軍地共享,達到軍地物流基本要素一體化,一旦突發戰事,就能做到軍地物流接口順暢,轉換程序及時有效,迅速形成一體化的整體保障能力。

  條塊需求集中保障———聯合作戰應建立互聯的物流網絡

  局部戰爭往往戰場空間狹小,保障通道受限;參戰軍兵種繁多,保障網絡交叉;戰局變化急驟,伴隨保障困難。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伴隨保障跟不上作戰部隊快速推進的速度,致使多支后勤運輸車隊受到伊軍重創,前方作戰部隊因缺少彈藥和生活必需品,不得不停止前進。因此,要提高物流速率,減少中間環節損失,就應打破條塊分割的格局,形成多種方式結合的物資投送網絡。

  由多級重疊向單一網絡轉變。根據未來作戰對象和任務特點,尤其在局部作戰中,我軍應建立物流機構和設施的統一網絡,陸、海、空三軍后勤通過結構重組,達到物資統供、傷員統醫、設施裝備統用,把建制保障與劃區保障、統供與專供,整合到單一網絡之中,最大程度地減少物流層次重疊,縮短保障距離和時限,提高物流保障效能。

  由自成體系向基地聯供轉變。基地保障是局部戰爭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它保障方式的基本依托。伊拉克戰爭前,美國在伊拉克周邊國家建立了大型保障基地,儲備了足夠多的作戰物資和生活用品,隨時向戰區作戰部隊提供醫療、補給、維修和工程建筑等后勤保障。基地保障是全方位的,不僅支援陸軍,也保障海軍和空軍。在美軍奪取伊西部H2、H3機場后,隨即建立了機場補給中心,向前線部隊直接提供油料、彈藥、給養等,把物流補給線深入到伊軍腹地,減輕了伴隨保障的壓力。在未來作戰環境復雜、戰場形勢多變、部隊機動加快的情況下,特別是戰術層級師、團突擊部隊,除了自攜物資外,不應再擔負過多的伴隨保障任務,應當以基地保障為主要方式,通過預設地域保障和戰場投送,實行快速的即時補給。

  由逐級傳遞向點對點供應轉變。1995年至1998年,美軍進行的聯勤保障試驗表明,把逐級傳遞供應方式,改為點對點直接供應后,本土陸軍平時補給品從倉庫直接送到補給部隊中,物資申運時間減少了54%;駐韓美陸軍向本土倉庫請領零部件,平均時間由26.3天減少到13.1天,縮短了50%。縮短物流時間,意味著提高保障速率,減少在途物資損毀概率。在伊拉克戰爭中,伊軍在絕對占優的聯軍面前,后勤目標遭敵毀滅性打擊,保障系統無法運轉,部隊只有依托隱蔽據點的儲存物資作戰。未來戰爭中,后勤保障所處的生存環境將十分險惡,尤其是機場、港口、道路、橋梁、倉庫等設施,將處于敵不間斷的火力威脅下。減少供應環節,實行無縫連接,做到點對點直接供給,是減少甚至避免儲備物資和在途物資遭敵打擊的重要措施。

  “海量”需求精確供給———戰時物流應建立信息化的控制系統

  隨著武器裝備的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現代戰爭對后勤保障提出了“海量”補給要求。一是數量龐大。據介紹,美軍機械化師現在每戰斗日的物資消耗量為8000—10000噸。海灣戰爭中,美作戰部隊僅頭3周的補給量,就等于把美國密執安州首府杰斐遜市的一切生活設施搬到了阿拉伯沙漠。二是種類繁多。既有最普通的水、油、槍、彈,又有高精度裝備配件、計算機軟件、醫療藥品器材等。三是流程頻變。部隊需求不僅批次增多,而且要隨時變化投送目的地和方向。這種情況下,戰時物資保障并非多多益善,應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搞好全程控制,做到精確保障。

  其一,精確投送。通過精細籌劃和合理運用各種保障力量,在準確的時間、地點,為作戰部隊提供符合數量、質量要求的物資,最大限度地節約后勤資源。如伊拉克戰爭開戰后,美第3機械化步兵師第一團向納西里耶以南地區行駛400公里后,美直升機運輸隊即向該部隊所在地直接投送軟體油料袋。坦克從袋上軋過,油料通過導管自行補充,加油瞬間完成,坦克繼續前進。

  其二,全程控制。戰場供應信息難以準、全,極易造成供需脫節。海灣戰爭時,美軍運到中東的集裝箱4萬個,其中有2萬個不知內裝何物、該往何處運,被迫在戰場上打開點驗。防止戰時物流鏈的這種斷裂,就要改變過去那種“憑經驗、按制度”辦事的供應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定位、傳感、通訊和自動識別等技術,對作戰物流運行情況進行及時跟蹤、全程控制,真正實現“適時、適地、適量”的精確化保障。

  其三,智能反饋。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下,在途物資失控與毀損的數量多少,一直是一道“哥德巴赫猜想”,成為制約戰時后勤保障的難題。美國總會計局1992年審查海灣戰爭貨物時發現,有價值27億美元的物資散落在各囤積地,沒有發揮其保障作戰的作用。我軍1985年至1991年由積壓而報廢的物資中,僅車、船材就分別占庫存量的31.8%和21%。可見,建立物資反饋機制是減少物資毀損的重要措施。必須運用數字管理模型和計算機模擬技術,準確預測作戰需求、物資存量和毀損數量,實現需求物資、儲存物資和周轉物資“可見化”,嚴密控制物流強度,甚至預先在戰場上配置所需物資,才能從科學角度解決這一難題。

  建設適應戰時要求的物流系統,是我軍向打贏信息化戰爭邁出的重要一步,是聯勤保障突破低層次徘徊、物資系統克服條塊分割阻隔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動我軍后勤保障體系改革,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舉措。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