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北侖:站在新的發展節點上
2008-5-19 15: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今,北侖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為寧波服務全省、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和對接海內外提供一個大有作為的新平臺努力著
文/本刊記者 蔡亞林 通訊員 張躍 李孟龍
編者按
從1984年10月國家正式批準設立開發區至今,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走過了24年的發展歷程。經過24年的發展,開發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大亮點,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中發揮了極強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配合“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宣傳報道工作,即日將設立開發區專欄,對開發區進行全面、深入的報道,集中、全面、系統地展示展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
2008年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這標志著北侖這個僅有585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有了第六個國家級開發區。
二十四年前,北侖還是一片荒野灘涂、農莊農田,一片不為人知的靜寂土地。二十四年之后,北侖是一片海內外客商紛紛搶灘登陸的黃金寶地。放眼望去,整個港口飄動著的都是一些國際知商標:三菱重工,日立,諾基亞,摩托羅拉,櫻花,振華,布諾瑪
如今,北侖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為寧波服務全省、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和對接海內外提供一個大有作為的新平臺努力著。
崢嶸歲月
1984年初,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寧波市建立濱海區后,擴大行政區劃,后正式更名為北侖區。從此,在北侖這片熱土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開發建設熱潮。
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二十四年前,面對腳下的荒灘原野,面對沒有前人踩出的“可鑒之路”,北侖的開發建設者們以“拓荒牛”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開始了艱苦卓絕“創造”。
讓我們回顧一下北侖的“發展史”。
1984年4月28日,當時分管對外開放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谷牧視察了位于小港的寧波開發區預選地址和北侖港區。他高興地說:“寧波有這么好的港口、這么遼闊的海域,對外經濟活動大有文章可做!”同年8月27日至28日,谷牧在杭州向寧波市領導葛洪升、耿典華等傳達了鄧小平8月1日關于寧波開放工作的重要指示。同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準在小港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首期開發面積3.9平方公里。1985年5月,浙江省、寧波市領導赴京匯報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谷牧同志聽完匯報后說:“北侖要放許多大的項目,電廠、鋼廠等都要與外商合資,應該享受開發區的待遇。而小港只有3.9平方公里,這些大項目一搞,那幾個平方公里怎么裝得下?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從實際需要看,應該把整個北侖都列為經濟開發區,不叫特區的特區。”
一年之后,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寧波市北侖港工業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區內興辦的外商投資企業都享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同等優惠待遇。1991年8月3日至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寧波開發區戚家山賓館召開了北侖港工業區開發建設現場辦公會議。從此,這片熱土首次被浙江省列為了全省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1992年10月,國務院批準將原開發區與北侖港工業區的重點開發區域合并,統稱為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29.6平方公里。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偉大征程中,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拉開了北侖對外開放的序幕,之后,寧波保稅區、大榭開發區、寧波出口加工區、寧波保稅物流園區相繼登臺亮相。在陸域面積僅585多平方公里的北侖同時擁有了5個國家級開發區。
伴隨著東海之濱激蕩澎湃的開放大潮,北侖開發區域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領域不斷擴大,層次進一步提升。在我國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歷史性時刻,2008年2月24日,梅山保稅港區成立,北侖成為了目前內地國家級開放區最為密集區域,其密度之大,開放度之高,堪稱中國之最。
2007年5月,寧波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加快梅山島開發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要把梅山島建設成為特色鮮明、體制開放、布局合理、運作高效、充滿活力、與國際接軌的保稅港區。 從2007年10月9日省政府正式上報國務院《關于要求調整寧波保稅港區方案的請示》到2008年2月24日,僅僅歷時139天,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這在中國保稅港區的建設史上,創造了申報速度最快、審批時間最短的紀錄。
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的批準設立,不僅極大地提升整個北侖、寧波和浙江省改革開放的牽引力、發展要素的支撐力與經濟轉型的促進力,還將在國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中迸發出巨大的推動力。
對于寧波梅山保稅港區設立的作用,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毛光烈作過這樣的闡述:國務院批準設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是國家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戰略的一項具體舉措,是有力推進浙江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是寧波加快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同時也體現了中央對浙江、寧波發展的關心和支持,更是中央對浙江、寧波對外開放提出的新要求,對浙江、寧波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省市對北侖寄予厚望的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華東地區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物流中心、現代化濱海新城區的四大戰略目標正在一步步地變成現實。
世界知名的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期,2020年以后,香港的港口吞吐量將會落在上海、深圳甚至新加坡之后,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將會成為全球“一哥”。如今,隨著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開發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雙驅動”戰略的實施,對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早日實現全球“一哥”的目標,無疑是裝上了動力澎湃的“引擎”。
解放思想是制勝法寶
有一組數據可以讓我們對北侖五年來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新變化一目了然: 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8.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2035美元。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是2002年的2.2倍,年均增長21.7%。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0.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10元,分別比2002年增加6723元和3192元,年均增長11%和11.4%。
二十多年來,北侖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放松,抓大、靠高、引強,招商引資呈現出更好更快的發展態勢。作為全省全市對外開發的龍頭,北侖區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吸收外資的主戰場。目前,已先后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累計興辦外資項目1627家,總投資202.2億美元,合同外資106.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3億美元,其中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380余個,有39家全球500強跨國公司落戶。
寧波開發區自初創以來,走“企業結構以外商投資為主、產品結構以現代工業為主、產品結構以出口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道路。到目前,將能源、鋼鐵、化工、造紙、修造船等列為臨港工業的支柱產業。在國家宏觀經濟不斷調整的大背景下,北侖區域的產業政策逐步明晰。現在,北侖的臨港經濟不但項目越來越密集,而且產業鏈不斷延伸,對寧波、浙江乃至長三角的能源、鋼鐵、石化等產業的影響和帶動力也越來越強,成為華東地區越來越重要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
僅2007年,北侖區域鋼鐵、石化、能源、紙業、汽車、船舶等6大臨港產業實現產業553億元,占北侖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2.7%。
在積極招商引資的同時,北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加大對裝備制造、紡織模具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支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一批技術領先、市場競爭力強、帶動和集聚效應明顯的重點規模企業發展勢頭良好。貝發集團從僅有30多名員工的作坊式制筆小廠開始創業,經過十四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筆企業,年產各類筆60多億支,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全球申請570多項專利,在72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商標。去年,貝發公司成為北侖奧運會合作伙伴,成為了浙江省唯一一個可以使用奧運會吉祥物標志的企業。
與蓬勃發展臨港大工業相比,北侖的現代服務業過去一直是條“短腿”。目前,北侖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建設環境優美、功能完備、配置合理、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國際物流中心的目標定位,北侖現代國際物流園區建設已經開工建設,一期占地面積1.63平方公里,該園區建成后將成為提升港口物流功能的標志性區塊。近日,中國最大的現代綜合物流企業集團——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的下屬子公司中國外運(行情,資訊,評論)(香港)物流有限公司,繼普羅斯、安博、馬士基等世界排名前10位的物流巨頭后,落戶北侖物流園區。目前,北侖的物流企業總數已達260多家,實現增加值超過40億元,北侖區域也因此成為全省物流業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北侖取得如此的成績絕非偶然。它的每一步都使用著這樣的“法則”:堅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實踐,在搶抓機遇過程中實現發展,在適應新形勢下取得發展,在創新創造中形成優勢。
北侖的明天
北侖,這個“長三角南翼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散發著它獨有的魅力。如今,新的發展篇章已經開啟,如何站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北侖已經做好準備。
據了解,“十一五”時期北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深入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和“六大聯動”戰略,以改革、開放和創新為動力,加快港區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實力北侖”、“平安北侖”、“生態北侖”、“法治北侖”,實現制造業基地建設、城鄉統籌發展、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的突破,把北侖建設成為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為重點、以港口物流為依托、體制機制優勢明顯、自主創新能力強、對外開放水平高、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核心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走在前列。
“十一五”期間北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5%,到2010年達到510億元。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億元,自營出口年均遞增15%,實際利用外資年均遞增6%。
臨港制造業中心初步形成。形成以石化、造紙、能源、汽車、鋼鐵、修造船為重點的臨港產業群;以塑機、汽車配件、模具、紡織、服裝、文具為主的傳統產業群;以精密機械、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為主的高技術產業群。到2010年,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占全市的比重明顯提高,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明顯提升。
同時,基本形成長三角南翼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框架。穿山港區開發完成,北侖港成為國際深水樞紐港和集裝箱干線港,港口集疏運網絡進一步完善,港口腹地進一步拓寬,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以港口物流為重點的主物流園區建成,倉儲、配送、采購、交易等功能基本完善;第三方物流有較大發展,增加值占全部物流產業的15%以上;與物流發展相配套的國內外貿易、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服務業快速發展。
另外,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城鄉統籌取得明顯進展。城區建成面積達到88平方公里,輻射能力和集聚效應增強,農村發展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基本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65 %以上。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政府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和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取得突破性進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繁榮,初步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利用外資質量提高,外貿增長方式穩步轉變,開放型經濟建設達到新水平。力爭到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義務教育普及率保持在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達到99%,普通高校錄取率達到92%。每千人擁有醫生數提高到1.94人,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達到2.66 張。
人民生活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小康。“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8%。到2010年建立完善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