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發展報告(節選16)
2008-5-14 19: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陸江會長擔任編委會主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為主編的《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將于“五一”前后出版,各地新華書店公開發售。全書分為綜合報告、專題報告和資料匯編三大部分,是了解中國物流發展的權威著作。
本文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兼研究室主任賀登才撰寫,系《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的《第一篇綜合報告》部分。本篇共四章: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環境,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的特點,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2008年中國物流發展展望。今天繼續刊登第三章,敬請關注。
第三章2007年中國物流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7年,中國物流業持續快速增長,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是多年來累積的老問題,也有在實際運行中出現的新矛盾。主要表現在:
一、社會物流總費用居高不下,但物流企業利潤率持續下滑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物流運行效率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一直在高位運行。2007年,比5年前的2003年只下降0.5個百分點,比2006年的18.3%還上升0.1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比率仍高出1倍左右。
但是,社會物流總費用持續高位運行,并沒有帶來物流企業利潤率的上升。據初步調查,物流企業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左右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倉儲企業只有3%~5%,運輸企業只有2%~3%。也就是說,制造企業和流通企業增長的物流費用,并沒有變為物流企業的利潤。
這一現象突出反映了我國物流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一是運輸費用。2007年增長17.6%,占總費用的54.4%;其中道路運輸費用增長17.9%,占全部運輸費用的63.2%。其中既有油價上漲的因素,也有運輸組織化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各種運輸方式不匹配、不銜接,難以發揮綜合優勢的原因。二是保管費用。2007年增長21.2%,占總費用的32.9%。其中利息支出增長16.6%,占全部保管費用的42.2%;倉儲費用增長19.9%,占全部保管費用的25.9%。反映出我國物流運作周轉慢、效率低的問題仍然沒有明顯改觀。三是管理費用。2007年增長13.6%,占總費用12.7%,反映出我國社會物流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社會物流總費用,對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影響極大。每降低一個百分點,就可產生200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社會物流總費用的降低,依賴于物流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而物流產業的發展,必須使其有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環境。如果物流企業利潤率越來越低,低到不足以支撐基本的運作,那么,許多企業和資本將會退出這個行業。由此帶來的只能是產業化程度進一步降低,物流總費用繼續走高。當前物流企業利潤率的下降是其發展環境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較快 (例如油價、用工等),而物流企業的分散、弱小現狀,在市場上難以取得定價的話語權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形成物流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還需要產業內外兩個方面的努力(
二、社會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但專業化的物流服務能力不強
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額一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物流業增加值的增長幅度卻低于社會物流總額5~10個百分點。這顯示出我國專業化物流發育緩慢,社會化需求水平較低。由于歷史原因,許多大中型制造和商貿企業自營物流占有相當比例,普遍擁有倉庫、車隊、裝卸設備等物流資源,大量的物流需求分散在不同的企業。同時,高度分散的物流市場、嚴重缺失的誠信體系,使物流外包存在風險,對社會物流需求的擴張和升級形成制約。制造和商貿企業不愿共享核心物流資源,物流外包局限在運輸、倉儲、配送等單一物流環節,簡單的以價格作為衡量外包的指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物流需求的聚集和釋放。企業在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又找不到合適的外包對象,紛紛增加物流資源投入,進一步抑制了社會物流化需求的擴張。此外,受現有管理體制和政策的影響,企業分離外包物流業務面臨人員安置、財務成本增加等問題,企業缺乏外包動力。這些都是物流需求社會化進程的嚴重障礙。
目前,我國物流市場仍處在粗放經營階段,初級物流服務多,高端物流服務少;單一物流服務多,一體化物流服務少。大部分企業仍然在離散的物流功能上過度競爭,把精力過多的放在成本降低和價格競爭方面,提供的產品同質化嚴重,還不能滿足物流需求社會化的需要。特別是,我國物流企業起點低,發育慢,“小、散、差、弱”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一些領先的物流企業從制造業需求出發,介入企業采購、生產、銷售流程,共享資源、共擔風險,成為制造企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但總體上來看,我國物流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的需求分析、模式創新、運作執行和管理控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難以滿足上下游企業對供應鏈服務的要求。
物流的發展應以需求為基礎,產業為依托。只有將分散的需求轉化為專業化、社會化的需求,才能推進物流的產業化運作。發展過程應該是供需雙方互相促進,共同合作的結果。如果供方總是以為需方不愿意物流外包,需方又總是不放心供方的能力,就會陷于停滯不前的窘境。任何產業如果離開了需求的推動,也就沒有供應能力的提高;當然,專業化的供應能力問題不解決,企業就不會把自己的需求轉化為社會化需求。
三、物流產業發展很快,但相關要素支撐不夠
近年來,我國物流產業得到持續較快發展,需要相關的要素支撐。隨著物流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業務范圍持續擴張,相關要素的瓶頸制約越來越明顯。
資金的壓力越來越大。缺乏企業正常發展所必須的融資渠道及流動資金匱乏,已成為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銀行信貸的抵押物仍以不動產為主,對于民營物流企業的車輛、物流設備、應收賬款等抵押擔保業務還沒有普遍開展起來。同時,行業“互保”、“聯保”等增信機制還沒有建立,政策性擔保手段還在探索中。社會擔保體系的不健全,也是物流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取得銀行貸款的一大障礙。
人力資源的制約。現代物流是一個兼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特點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務行業。目前,我國物流企業高端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同時操作性員工成本持續上升,穩定性下降。
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存在重線輕點、銜接不暢、區域不平衡的問題。道路、港口、機場、園區、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快捷、暢通、高效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東、中、西部地區和城鄉物流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難以適應物流發展的需要。
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較低。目前,我國物流企業技術裝備比較落后,企業難以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物流生產率。全行業物流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難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物流流程,提高市場反應速度。物流技術應用在模式創新和價值鏈重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對我國物流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政策環境已有較大改善,但許多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
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文件發布和2005年全國現代物流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后,政府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收到了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
(一)已經出臺的政策落實不夠
1.營業稅重復納稅的問題。許多企業已經得到實惠,但在物流稅收試點企業中,因“所屬企業”界定不明確,分支機構和控股機構還不能全面享受試點政策;試點企業使用個體運輸車輛后,個體運輸車輛運輸戶不愿意或不容易取得合法有效憑證,試點企業無法進行營業額減除,降低了試點效果;試點企業“倉儲業務”及“倉儲費”的內涵沒有明確規定,各地在執行中無法掌握;試點范圍還需要繼續擴大,試點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引導社會資源的整合和規范化管理。
2.城市配送車輛限制問題。各地對配送車輛進城通行、停靠和裝卸作業的限制式管理,難以適應城市配送的物流特點。由于缺少相對統一的指導原則,各城市自行其是,也給一些不規范、不透明的管理留下了空間。
3.物流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于中小企業沒有多少固定資產,也沒有其他企業愿意為其擔保,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大、周期長、回報慢,資金問題也是瓶頸。
(二)物流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缺乏相應的政策措施
1.促進制造業物流分離外包缺少鼓勵性政策。一些企業反映,物流業務主業分離成立專業公司,取得收入時部分原制造成本變成了營業收入,造成稅負增加;制造業企業把原基礎設施租給專業公司取得收入后也要納稅,無疑增加了分離的難度。制造業將物流分離外包時面臨富余人員和設備的出路問題,也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
2.國內企業走出“國門”缺少引導性政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中國物流企業伴隨更多制造企業“走出國門”。但目前我國尚未對企業進軍國際物流市場,在國際融資、收購、重組、審批等方面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在海外資金結算上存在不便,與所在國的政策協調也是嚴重問題。
3.外資物流企業對國內物流市場的控制力缺少約束性政策。目前,外資物流企業借助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優勢,利用中國招商引資開放政策大舉進入國內物流市場。一是通過直接投資,在港口碼頭、物流地產等方面,外商正在形成對于基礎設施的控制力;二是通過控制價值鏈的高端,來控制處于低端的國內企業;三是通過制定游戲規則,如國際標準、國際慣例來影響國內市場的發展;四是通過并購國內網絡,占領市場。在這個領域我們還缺乏相應的法規和監管體系,如不加以研究,將會影響我國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與經濟運行的安全。
(三)物流市場不正當競爭依然存在
主要是一些地方的封鎖和保護,對外地企業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行業的壟斷,對新進入者形成障礙;一些企業在競標和承運中,報出遠遠低于成本的價格,貨主單位采取價格“一票否決”,使得許多企業退出競標;還有個別地方和企業誠信度缺失,“貨運蒸發”、“卷款走人”現象時有發生,對整個物流行業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四)土地使用稅大幅度提高
倉儲企業是帶有一定公共服務性質的微利企業,但土地使用稅的大幅提高使他們不堪重負。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反映,2006年交納土地使用稅1353萬元,2007年預計增至4778萬元,將增長253%。這樣的增長速度,與其經營業務的增長不成比例。部分企業反映,由于上述種種原因,物流企業普遍出現了經營收入迅速擴大,但實現利潤并沒有相應增長,甚至下降的問題。長此以往,無疑將削弱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后勁,影響我國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