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臺灣物流業狀況一覽

2008-4-7 17:5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臺灣物流業一直是隨著地區經濟的增長而不斷蓬勃發展,尤其是在8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的迅速崛起,臺灣成為許多跨國公司的重要原材料、零配件供應地,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物流配送的發展,其現代物流業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對物流的認識 
  臺灣地區對物流概念的正式引進緣起美國。美國物流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 Management)于1985年時將“物流”定義為“自起始點至消費點有效率的規畫、執行、控制,并將成本流、原物料、在制品與制成品及相關信息加以整合,其目的在滿足顧客的需求”。而于1993年時,臺灣地區物流協會對物流一詞所下的定義是:“物流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行為,在流通過程中,透過管理程序有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信息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以創造價值、滿足顧客及社會需求”。因此,簡言之,物流是指在商品販賣交易程序及所有權移轉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商品流動的活動。
  物流既是與商品流動有關,因此隨著商品形式的不同,物流也可以大致分成三種來探討。根據臺灣地區經濟部商業司所發行的臺灣地區《連鎖店發展年鑒(1994)》中,認為物流基本上可以區分為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及銷售物流三種。
  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及銷售物流構成廣義的物流范圍,供應物流與生產物流負責的是生產前與生產中的物品流通,目的在于能及時、有效的提供生產所需對象,而銷售物流負責的是生產后的物品流通,目的是將制成品從生產地點運送到消費地點。狹義的物流就是指銷售物流,也就是以下所要探討的物流范圍。
  物流具有聯結上流生產者與下流消費者的機能,意即扮演著生產制造部門與零售消費部門的中介機能。物流包含6項活動。
  首先是透過搬運工具、設備的使用,而進行裝載與卸貨的活動。
  其次是將貨裝載之前的收集、整理及包裝活動。
  第三是儲存、保管貨品的活動。
  第四是輸送貨品活動。
  第五是依照客戶要求,改變貨品包裝的流通加工活動。
  最后一個則是將物流與信息加以整合的活動。
  因此,物流就是整合裝卸、包裝、倉儲、運輸、流通加工、信息等機能,有效運送商品的活動。而所謂的物流業就是,具備聯結制造商與消費者、滿足多樣少量的消費需求、縮短流通通路、降低流通成本等機能及效益,從事商品之加工、包裝、倉儲、分類、配送等活動之作業者。由此可知,物流業與一般僅負責商品之加工處理、包裝、倉儲、批發,而不從事配送活動的倉儲批發業不同,也與單具配送機能的運輸業大不相同,物流業可說是結合信息功能,充分整合與發揮倉儲批發與運輸業的功能。
  物流業發展概述
  臺灣最早的物流業,是在1975年由聲寶和新力兩家公司為配送旗下家電而共同投資成立的東源儲運公司,時至今日,臺灣物流業者百家爭鳴,由傳統多層次而復雜的配送通路,包括大批發商、大盤商、中盤商、小盤商、中間經銷商等等,轉化成今日由供貨商直接透過物流中心將商品運送到各零售賣場據點或是個別消費者之手的型式。
  根據臺灣地區產業年報,物流業依其發展特性的不同,可以分為4種。
  首先是由制造商向下整合發展的物流中心,由于制造商為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增加商品的競爭能力,便自行出資設立物流中心,這類由制造商發展的物流中心,包括統一集團的捷盟物流、泰山集團的彬泰物流、味全集團的康國物流、聯強物流等。其中捷盟物流僅單純配送體系內所需物品,其主要客戶便是7-Eleven、統一面包的加盟店等。
  第二種是由經銷商或代理商向上整合所成立的物流中心,如德記洋行、農林集團的僑泰物流等,其供貨商品廣泛,包括食品、日用品、冷凍等,且供應對象不拘,包括全省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零售商、量販店等各種零售通路。
  第三種是由零售通路業者向上整合發展的物流中心,如頂好惠康超市的惠康物流、全臺物流等,前者便是負責提供頂好惠康超市的各種食品及日用品。
  第四種是由貨運業者發展的物流中心,如大榮貨運、新竹貨運、中連貨運等,其主要客戶不拘,囊括全省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零售商、量販店等,提供其低溫及常溫商品。這種由貨運業者發展的物流中心,相較于其它物流中心而言,先天就具備有專業、熟練的物流技術、區域性配送能力,以及廣布全省的配送網絡等優勢。
  物流業者除了因其發展特性不同而有所區別之外,有些物流中心因其提供特別的機能而與一般功能型物流中心有所區別,例如轉運型物流中心、中繼站或轉運站,一般這種物流中心平時并不囤積庫存,生鮮處理型物流中心,如臺北農產、中青生鮮等,區域型物流中心,如世聯貨運、環瑋流通等,型錄販賣商成立的物流中心,包括安麗、統一超商等。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當地政府在推動物流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去年5月,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在與臺灣物流業研究學者的交流中曾了解到,島內所制定的政策對業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有關方面的協調、扶持也有很大影響。他說“這種環境如何建立非常關鍵,相比大陸在這一方面還做得不夠,應努力完善適應業者發展的法規。”
  總體而言,臺灣物流業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6、70年代,當地政府大力推動“十大”建設,進行高速公路、機場與港口的建設,打通了北高兩市交通的任督兩脈,使臺灣一下子成為亞洲地區的重要樞紐,商貿活動開始頻繁起來,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物流的重要性。
  第二個階段是80年代臺灣完成工業化之后,經濟部商業司緊接著推動流通自動化,將自動化擴展到資金流、信息流、商流與物流4大領域之中,至此物流正式成為臺灣發展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
  2004年5月,臺灣物流協會秘書長鐘榮欽先生造訪北京時對臺灣10年來物流發展因素進行了三個方面的總結。
  一、企業市場國際化,方可實現規模化
  臺灣物流發展與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臺灣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很大,企業的彈性應變能力很強。臺商到各地經商,使本地經濟延伸至國際市場,促使了企業規模化。臺灣電腦制造業占世界市場的50%,上中下游的協調非常重要,供應鏈運作相當成熟。10年前物流業在臺灣興起,也接受了國際上的先進理念和技術,特別是日本的。經過引進、吸收、改造。逐步實現了物流理念和技術的本地化,目前而言,臺灣的食品和飲料的物流配送技術和物流中心的建設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可以說,哪個產業的友展程度好,與之相適應應的物流業的發展出就成熟度高。
  二、產業結構轉型,物流業得到升級
  由于制造業向內地轉移,很多產品需要進口,流通服務環節就成為影響臺灣經濟貿易成敗的關鍵。物流業因此受到各界的關注,從事國際物流的企業,得到了許多的便利。而吸引國際物流資本也從多方面提升了臺灣物流產業的技術標準。10年來.臺灣流通連鎖業的發展,促進的物配配送業進步。7-11在臺灣的經營就非常成功,后期的物流管理得到很好的體現。
  三、供應鏈鍛煉了物流企業實際運作能力
  跨國公司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在原材料最便宜和最適合生產的地方設立工廠,在價格最好和市場最有前景的地方行銷產品,在人才最豐富的地方設立研究和發展中心。各種不同公司的機構散布的各個國家相地區,要克服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全球物流網絡成為十分關鍵的問題。臺灣主要以外銷為導向,許多企業到內地、到東南亞到世界各地投資。外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很大,如IT業的許多產品實際上都外包給臺灣的廠家,為了配合國際大客戶的需要,臺灣企業就必須克服物流上的困準,發揮供應鏈上游零部件、制造商和下游裝配廠商作用,滿足客戶對產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要求。這就在客觀上訓練了臺灣物流企業跨區域的實際運作能力。
  物流龍頭企業及其運作模式
  一、“雙子星座”領銜臺灣物流業
  時至今日,臺灣物流業已初步形成了以大榮貨運與東源物流為龍頭,眾多專業物流公司百家爭鳴的競爭格局。大榮貨運與東源物流以其各自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臺灣物流業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明星,當之無愧地成為領銜臺灣物流業的“雙子星座”。
  大榮貨運是臺灣目前最大的物流公司。大榮創建于1954年,以新臺幣17萬元,貨車10輛起家,主要經營路線貨運;經過47年經營發展,企業實力和規模不斷擴大,到2000年資本總額已達52億新臺幣,員工近4000人,貨運車輛達2700多輛,具備較強的陸、空貨運能力,年營業額高達45億新臺幣。
  相比老資格的大榮貨運,作為“新貴”的東源物流只能算“小字輩”。1975年,由聲寶、新力、王冠電器等公司共同投資1000萬新臺幣成立了東源物流公司,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臺灣地區最早成立的專業物流公司。東源物流最初主要為股東提供家電產品的配送;到70年代末,由于臺灣推動自由化經濟政策,歐美家電產品開始大量進入臺灣市場,使得物流配送需求劇增,東源物流適時轉型為第三方物流公司,綜合經營倉儲、貨代、配送等業務,2000年營業額達10億新臺幣之多。
  除了上述兩家龍頭企業之外,臺灣近幾年還涌現出來了許多專門從事第三方物流配送、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現代物流公司,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使本來競爭就很激烈的物流行業更是顯得空前熱鬧,臺灣物流社會化的程度也得以不斷提高。
  二、資訊科技決定企業經營績效
  大榮貨運與東源物流能在內部作業流程與外部配合機制異常復雜的物流業中保持長青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擁有穩健的資訊(信息)科技基礎,否則很難達到快速交貨與高品質的顧客服務。
  首先對大榮來說,資訊科技為大榮帶來了更為廣闊的服務空間,除了原先經營的路線貨運,已形成快速宅配、常溫與低溫作業三大服務體系,并成為全方位的物流供應者。目前大榮以IBNAS/400電腦作為資訊基礎,為了強化競爭優勢,大榮執行董事陳漢宗從1997年開始逐步規劃ERP、CRM與KM三大信息管理系統,現階段已完成呼叫中心建設,目前正計劃與臺灣資策會合作安裝Lrout平臺,逐步進行知識管理。
  另外,資訊科技對于大榮的下單與貨物追蹤兩項系統的效益提升很多。例如,以往客戶,必須通過傳真或電話進行下單,現在只需通過“跨平臺數據傳輸系統”,就可以讓客戶進行資料連接與信息共享。目前,大榮正積極與微軟公司合作設置Biztalk系統,提供客戶另一個作業平臺。此外,在貨物追蹤系統部分,除了大榮員工可以通過內部網絡掌握貨物的流向外,客戶不論身在何處,只要在大榮網站首頁上輸入托運單號碼,就可以清楚查詢貨物的動向。
  目前,大榮正積極轉型為國際物流企業,并選定由CA公司的子公司“組合建致國際公司”提供的“MK-TPL第三方物流資訊系統”,協助大榮建設專業國際物流管理系統。此套系統除了能讓大榮透過增值服務的提供,增加客戶滿意度外,更可利用系統控制點達成倉儲作業標準化,增加資源利用率及降低管理成本。其全方位智慧倉儲管理系統功能中多公司、多幣種、多語系、平臺與資料庫獨化的系統架構,可完全配合大榮走向國際舞臺。
  對東源來說,其業務涵蓋倉儲、共同配送、宅配以及搬運四大服務體系,其中以倉儲最需要依賴資訊科技。無論是收受單據與發票,還是進行貨物盤點,或是貨物追蹤等,都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這兩大系統作為物流信息技術支撐的骨架。資訊科技不但為東源順和進行單據收受作業提供了技術保證,同時也讓廠商能夠隨時掌握庫存數量,最重要的是每天所進行的貨物盤點,可以讓廠商清楚產品的銷售狀況,有助于行銷決策的參考。
  盡管大榮與東源的資訊科技建設相當完善,但他們卻認為,來自不同產業客戶使用不同的平臺是目前最大的管理障礙,光靠買套軟件難以克服這種障礙,加強研究開發共通平臺才是當務之急。(未完待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