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三方物流市場的末梢要牢牢抓緊
2008-4-7 17:3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宅配便”改變了一般消費者運輸小型貨物時只利用郵局的舊觀念
1、“宅配便”主要是以一般消費者小型貨物為對象“宅配便”是日本道路貨物運輸企業中的特別混裝貨物運輸企業(注:如國內貨物運輸企業中的零擔貨運)所提供的運輸服務。所謂特別混裝貨物運輸企業,是指在發貨地,將貨主各式各樣的貨物收集在貨物集散站(注:如國內的樞紐),再根據發送方向分撿,混合裝載在汽車上,在確定的線路上運輸,到了終點的貨物集散站,分檢貨物,將貨物送到收貨人手里。特別混裝貨物運輸企業,是以不特定多數貨主為對象,從事多對多(manytomany)的運輸工作。
“宅配便”的服務基于這種運輸系統而產生,但又不局限于此,其與一般的特別混裝貨物運輸服務不同,“宅配便”主要是以一般消費者小型貨物為對象的運輸服務,限制一個貨物的重量一般在20~30Kg以下。
“宅配便”剛開始進行從一般消費者家庭發出,送到一般消費者家庭的小型貨物運輸;后來,還運送包含從工廠到批發店,從批發店到小商店,再從小商店到一般消費者的各種各樣小型貨物。它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服務觀念,從一般消費者的貨物那里找到了新出路。“宅配便”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提供了高質量的運輸服務,開拓了新的、以一般消費者為對象的小型貨物運輸服務市場,改變了一般消費者運輸小型貨物時都利用郵局或國鐵去郵寄的舊觀念。
2.以家庭投遞為主的“宅配便”業務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2000年,日本物流公司的“宅配便”業務量高達16億件,是當年郵政郵遞小包總量的5倍。近年來,“宅配便”的服務范圍逐步擴大,服務內容也日趨多樣化,從電器安裝、拆卸到搬家服務,甚至處理家庭廢舊物品,均是物流公司“宅配便”的服務內容。相比之下,我國的第三方綜合物流卻門庭冷落鞍馬稀,從事第三方物流末段即投遞到戶“宅配便”業務的企業更是廖若晨星。第三方綜合物流裹足不前,其最重要原因是資金與理念問題,大多物流企業設施簡單、功能單一,難以提供完備的第三方綜合物流服務,不少企業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計劃經濟時期“大而全、小而全”經營思路,自建物流體系,致使我國整體物流水平徘徊不前。然而,我國的“宅配便”業務即第三方物流末段尚未啟動的最重要原因則在于理念。因為從事“宅配便”業務靈活易行,幾乎不存在進入壁壘。
二、“宅配便”服務概念重點是到戶的配送能力
為解決物流末段的配送問題,國內存在無數方案,概括起來,其基本模式有三類,一是自建物流末段、二是依托原有局部區域單一業務的配送系統加以改造的物流末段,三則是利用專業化的行業壟斷地位進行擴展的物流末段,其代表分別是8848、上海梅林和EMS。第三方物流末段服務概念重點是到戶的配送能力,形成門對門的物流服務體系。在最初階段,第三方物流末段是從郵局小包裹、鐵路小型貨物以前占有的市場中奪取份額而成長的。在以后階段,第三方物流末段在以前的市場上,會開辟旺盛的新需求市場。像被稱為“市場創造”那樣,產生市場本身的急劇擴大。
“宅配便”成長的根源性因素是運輸服務的革新。換句話說,就是生產了前所未有的高質量運輸服務,急劇擴大了小型貨物運輸的需求。“宅配便”的高質量運輸服務,與以前的小型貨物的運輸服務比,運輸服務的自身質量被進一步高度化。具體講,日本的“宅配便”的運輸服務有以下3個特點:次日將貨物送到貨主家的服務,提高了運輸速度,縮短了運輸日數;由于用電話受理貨物范圍的擴大,明顯地提高了利用者的方便性;應用計算機進行運輸貨物的業務管理,可以知道貨物的各種“動靜”信息,提高了運輸的安全性、準確性。
三、在我國發展第三方物流末段已迫在眉睫
1.現有提供的第三方物流末段服務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消費觀念正在轉變,人們更多地注重于服務,而第三方物流末段利用它的及時、快捷、方便、靈活等特點很好地解決了服務問題,提高了顧客滿意度,成為一大競爭優勢。據國內有關學者保守估計,我國第三方物流末段服務需求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然而,網絡的進步,電子商務的發展,迫使對實物快遞的需求急劇上升,從而使得第三方物流末段即投遞到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為投遞到戶及時、快捷,很好的解決了電子商務的“瓶頸”問題。據權威機構估計:我國2000年電子商務(EC)市場銷售收入從1999年的0.66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32億元人民幣,2003年將高達83億元人民幣(中財網)。而據市場情報公司愛迪西(IDC)預估,至2003年大陸通過電子商務實現的銷售額將達315.4億元人民幣。此外,雖然電子商務的物流瓶頸嚴重制約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但現代化物流系統的建立必將帶來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增長,從而極大地增加電子商務的物流量。電子商務的發展必然會拉動第三方物流末段市場需求。在我國發展第三方物流末段不但必要,而且已迫在眉睫,第三方物流末段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而現有提供的第三方物流末段服務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在物流末段這個環節上,跨國公司并不具有優勢
根據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狀況而言,真正能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物流服務的企業并不多,更談不上普及,然而,從事倉儲、運輸、儲運等企業卻已顯得泛濫,但其規模小、資金少、設施設備簡單、物流人才短缺等都決定了其向綜合性物流發展存在相當大的壁壘。但其若向第三方物流末段轉變,卻簡單易行,幾乎不存在進入壁壘,因為這些中小型儲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與第三方物流末段存在相似性,而第三方物流末段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像個大熔爐,能吸收大量的勞動力,這使得一些幾乎面臨破產的儲運企業轉危為安。另外,中國有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吸納勞動力,系統安置大量下崗職工,必能獲得了社會的好評和政府的優惠政策。綜合以上,第三方物流末段的發展不但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又優化了物流體系。
中國已經承諾,在一定時間的過渡期內,我國商品分銷服務市場將逐步擴大開放的領域和范圍,在過渡期后,基本上全面實行對外開放。一些國際著名的專門從事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和運遞業巨頭如RPG、UPS、DHL、FedEx、德國郵政等對于中國的物流市場早已虎視眈眈,他們或結成聯盟或并購股權,組成專業化的物流企業,作為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入物流領域,為客戶提供涉及全國配送、國際物流服務、多式聯運和郵件快遞等服務。但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們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中國物流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較大是個公認的事實,但在物流末段這個環節上,跨國公司并不具有優勢。國外物流公司的優勢在物流的上游,國內的第三方物流末段公司的優勢在物流的下游,雙方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將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因此發展第三方物流末段的公司在WTO后與國外物流公司協同大于競爭。
網絡經濟的發展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只可惜只是信息上的地球村,不是真正地理上的地球村,真正地理上的地球村的實現只有靠物流,而物流的發展靠什么,只能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來解決,但既然自身能力有限,就需要搞聯合,從而實現雙贏。”因此跨國公司與第三方物流末段公司聯合,國內生產企業、批發商、物流公司等與第三方物流末段公司聯合是物流業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