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現代物流管理 推動軍事后勤變革(下)
2008-4-6 0: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二)創新后勤保障理念,實現以配送為基礎的主動保障。
物流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Low(低費用)的3S1L原則,即以最少的費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由此可見,后勤和物流在對服務的追求上是高度一致的,嚴格說來,物流對服務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善于打破傳統的多層次職能部門的管理模式,注重業務流程管理,注重服務質量。首先,目前的后勤保障往往造成用戶被動接受供應,而現代物流卻強調主動配送。其次,在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物流配送采取從起點直達戰斗部隊的補給方式,而不是逐級前送,真正實現了伴隨式保障。第三,直接服務于用戶,掌握了用戶個性需求,可以提高運輸、接收、儲存和發放諸環節的準確性,實現了按需供應、個性化服務;同時,按需供應也實現了精確保障,而不是機械的按計劃供應或過量保障。第四,由于物流強調綜合配送、配套保障,確保了用戶及時獲取全部補給物資,避免了“車到油未到”等尷尬局面的出現。
以配送為基礎、物流理念為指導的新型后勤,依賴的是速度而不是數量,是優質的服務而不是被動的補給,是實物配送網而不是專業補給線,是信息網絡技術而不是一紙通知;因此它實現了用流動的物資代替庫存,用送貨到門代替用戶自取,用綜合配送代替單線補給,用自動化的信息系統代替繁瑣的手工查詢。正是由于這些優點的存在,世界各國紛紛重視物流和配送在后勤中的應用。美陸軍部采購、后勤與技術助理部長兼陸軍采購執行官保羅•J•霍珀在接受《陸軍后勤》雜志社采訪時指出,“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夠開始考慮將原來以補給為基礎的系統改變為以配送為基礎的系統。” 另外,由于配送體系的建立,使后勤指揮和組織更加科學,正如美國大衛•佩恩所說,“通過操作配送系統,21世紀的司令官們將 能 增強保障的快速反應能力,提高保障機構的生存能力,同時縮小后勤攤子,從而實現軍事后 勤革命。”
(三)促進后勤技術改造,實現后勤信息化。
現代物流是以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為核心,由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EOS(電子訂貨系統)等高新技術所組成的高技術群,其在后勤領域的應用,必將推進后勤技術改造速度和信息化進程。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主導,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進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以提高物資籌措速度、配送可靠性、降低成本為目的,支持物流管理決策、運營控制和業務作業的集成化的人機系統。隨著軍事網絡的不斷完善,軍事后勤完全有能力引入和開發軍事物流信息系統,建立分布式的地理、人員、物資等信息數據庫,以三維圖像、多媒體等手段虛擬物資籌措、存貯、配送、供應的全過程。正是這種保障模式,使美軍在海灣戰爭中能夠平均每天處理10萬份各種物資申請單,只需1個小時就可以從海灣戰區獲得所需的零部件,創造了跨洋實施總量13億噸英里的后勤保障奇跡,幾乎真正實現了需求和供應的數量差、質量差、時間差和空間差為零的“零點后勤”。
由物流的新理念、新技術引發的這場后勤變革正在全球興起,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角--軍事物流,其發展趨勢必將映射和影響軍事后勤的發展。
三、展望軍事物流的發展遠景
(一)全程可視化
面對未來信息化戰爭,物資保障將一改過去那種“程式化”呆板而僵硬的供應模式,建立以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對物資保障力量、保障對象、保障物資的數量和品種、保障地點等將實現全過程監控的可視化物流信息系統。依靠物流信息系統,一方面各級后勤能夠及時了解和準確預測作戰指揮官的位置及其后勤需求,及時預測補給機構和其他保障設施的配置位置;另一方面,后勤指揮人員能夠適應戰場變化,隨時修訂物資保障方案,確保物資保障在時間、地點和數量上的精確。另外,通過虛擬物流網,后勤人員有機會、有能力去融合全域資源、優化籌措供應機制、控制引導物流過程,實現保障能力的提高和保障模式的變革。美軍正在加快研制和裝備的“全資產可見性系統”,正在整合的“單一儲備基金”、“總部維修管理”、“陸軍全球戰斗保障系統”、“后勤綜合數據庫”和“總部級后勤現代化計劃”等獨立系統,便是實現可視化物流的具體措施。美軍的目標是:未來的一個軍人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一臺計算機和一張信用卡,就可以有比較地進行購物,根據質量、價格和獲取的方便程度作出選擇,訂單可不經采購辦公室而直接傳給供貨商,支付可用國際商購授權卡。這樣就把采購的選擇權交到了實際需要產品的用戶手中。這一措施代表了軍事物流可視化發展的方向,也是我軍物流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之一。
(二)運營專業化
運營專業化是提高物資保障能力、降低物資保障成本的有效途徑,也是軍事物流發展的必然結果。所謂運營專業化是指后勤在實施保障任務時,從需求鏈的生成、供應鏈的設計到實物供應的各個物流環節都由完全專業化的物流隊伍完成。目前物資保障模式中,保障對象、方案,實施步驟等均是由業務主管部門完成的,由于時間、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很難對保障方案進行從環節到整體的優化處理。而隨著軍事物流的發展,后勤系統中將逐漸出現以運輸、儲存為核心、以配送為基礎、多層次的專業化運營機構(如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通過這些專業運營機構,一是籌措、包裝、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均由專業人員作業,技術力量強、能夠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于實現物資保障諸環節的整體最優,從而形成高效、高質的物資保障體系;二是各業務主管部門能夠從繁重的日常補給工作解脫出來,進行業務理論創新和業務技術改革,重新評估需求鏈的設計,促進業務水平的提高。三是減少重復投入,降低后勤成本。美軍有人提出,要建立國防后勤軍,實現后勤保障一體化,陸海空軍作為獨立軍種繼續存在,但不再自行組織保障。其實這就是要走物流運營專業化的道路。
(三)軍地一體化
所謂“軍地一體化”,是指相對獨立的軍隊物流系統與地方物流系統經過有選擇的融合和優化,實現軍地物流高度統一、相互融合、協調發展。軍事物流的根基在于國民經濟之中,無國民經濟這一母體的堅定支持,軍事物流便是無米之炊,無水之舟。然而,由于體制的框架作用,而使軍事物流在許多方面難以與國民經濟有機結合。隨著物流整合、集成理念的不斷深入,軍事物流與地方物流必然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這是因為,軍事物流不僅是軍事物資流通與供應的支柱,而且,由于其在基本原理、運作模式等方面與地方物流的相融性,而使軍事物流更容易實現與地方物流系統的無縫對接,成為軍地之間的橋梁。重視軍事物流的研究、充分利用軍事物流的成果,有利于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來促進軍事后勤的發展;才能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大流通來降低后勤保障的經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目前,走軍、政、民結合,建立軍民兼容、平戰結合的軍地一體化保障體制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四)體系網絡化
物資保障方式是服務于戰爭的,并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推動下,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物資保障方式將發生巨大變革,它不再是單純的線性保障、平面保障,或主要依靠軍隊自身的后勤力量實施保障,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構建全軍、全國甚至全球的保障網絡,以實現將整個國家、全社會的人力、財力、物力,快速聚集起來,對作戰力量實施全方位的、立體的保障。物資保障網絡以信息網絡、配送網絡、采購籌措網絡等為基礎,實現網內和網間、信息和實物的秩序流動,提高了保障能力,降低了保障成本。未來的網絡化保障體系,從范圍上,將軍、政、民包容,將天、地、空、時一體;從結構上,由覆蓋范圍廣、功能強大,持續和再生能力強的結點,功能綜合、結構小功靈活的保障模塊,復式連通線路等組成,反應快,持續保障能力強;從功能上,能實現伴隨保障、直接補給,個性化服務、按需保障,能夠立體、全方面、快速實施聯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