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醫藥流通,誰執牛耳?
2008-4-5 12:0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受平價藥店的價格刺激,醫藥流通企業不得不絞盡腦汁節約流通成本,改造流通環節。2月底,全國首家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在北京亮相,一改長期以來我國醫藥流通領域從“倉庫”到“倉庫”的物流模式。
信息化改造醫藥流通
這一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是由北京市最大的醫藥流通企業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藥股份)投入4000萬元人民幣,對原物流中心在建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建成。這座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引進的IT元素包括:西門子德馬泰克公司的物流設備和技術、北京五凡科技開發的倉庫管理系統(WMS),以及ERP系統。中心實現了藥品驗收、存儲、分揀、配送等環節的自動化、信息化和實時化。
北藥股份的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就像一個“物流和信息流的處理工廠”:大宗藥品進倉后通過高速垂直升降機進入各樓層,然后由叉車送到高位托盤貨架和分類存儲區,各存儲區的貨物按照藥品種類和銷售快慢分區、分層存儲。倉儲管理信息和客戶訂貨信息通過倉庫管理系統(WMS)分類處理,并傳達給相應的操作人員和設備,后者根據指令進行諸如上架、移倉、補貨、盤點、揀選、傳輸、配送等操作。
“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后,訂單處理能力提高了100%以上,貨物揀選差錯幾乎為零,配送時間縮短50%,減少勞動成本40%。” 北藥股份許嘉平對于公司新建的醫藥物流配送中心評價很高。下一步,北藥股份將依托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構建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第三方物流和委托配送業務,實現服務增值。西門子德馬泰克在籌建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系統未來的擴展能力,使北藥股份為供應商和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成為可能。
華為、聯想等公司都使用西門子德馬泰克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務,原本這些只有國內IT行業佼佼者使用的物流設備,現在卻開始在醫藥流通領域應用,根本原因在于現在醫藥物流業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物流黑洞
醫藥領域有三大問題,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怎么保證醫藥供應,二是怎樣降低藥品成本,再有就是假冒偽劣藥品沖擊市場。要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認為,“只能借助物流配送中心,這是治本的辦法。現在藥品價格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物流成本高。2003年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21.5%,發達國家是10%左右。”
“業界稱這為物流黑洞”,中國民生醫藥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佘清舟談到,醫藥流通企業也因為流通領域的高成本頭疼不已。“現在醫藥流通行業的毛利潤很低,像我們這種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企業,也只有一點點利潤,年收益率肯定比你想象的要低很多”,西部醫藥的副總經理譚小凡坦言,一般醫藥流通企業的毛利率應該在15%左右,而現在大多數醫藥配送中心的毛利率不到5%,有的甚至不到1%。
在整個醫藥物流行業利潤偏低的情況下,能夠支撐醫藥配送中心正常運轉的,大多是資金實力雄厚的藥品生產企業。根據《深化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在2004年年底之前,國家將扶持建立5到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到50億元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建立40個面向國內市場或國內區域性市場、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使其銷售總額達到全國銷售額的70%以上。各個醫藥流通企業為了得到政府的“垂青”,不惜重金打造醫藥配送中心,并且大多實行低價策略以吸引購貨商,搶占市場份額。北藥股份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項目就是原國家經貿委直接聯系的34家物流建設重點項目之一,也是醫藥行業唯一的一個,也是竣工投產并通過試運行考驗的第一家。此后還有近20個醫藥物流項目引進國債計劃都在進行之中。
促使醫藥流通企業痛下決心改造醫藥流通環節的一大功臣是平價藥店。平價藥店所到之處城市整體藥品零售價格降低,2003年平價藥店攻破曾被稱為“最后堡壘”的上海,最初結成同盟誓不降價的本地藥商不久分化,約500家藥店迫于客源大量流失跟隨降價。2003年10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在上海開辦平價藥房將不再受開辦數量和地理間距的限制。平價藥店的生猛氣勢波及到被喻為“堅冰”的醫院藥品銷售體系,要降低藥品價格,就不得不降低物流成本。
與平價藥店相輔相成的是醫藥連鎖經營,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行業協會,近年來都把連鎖經營作為醫藥零售的既定目標。2003年,許多商家通過收購、合作,甚至引進外來的先進管理方法等方式進行連鎖擴張。北京同仁堂集團計劃在2005年前開設600家零售藥店,其中400家將通過加盟及專柜形式設立;海王星辰宣布了5年開設1000家的擴張戰略,預計在連鎖藥店上的資本投入達上百億;上海華源集團計劃投資至少10億元,店面首先覆蓋上海、北京、廣州和撫順四個城市,預計年底可達700家,以后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擴張;三九集團則揚言3年建立8000家門店。為提高醫藥連鎖企業的門檻,“10家以上分店,自備配送中心”是政府提出的兩條硬條件,自建配送中心存在規模小、不專業、反應不直接等缺點,導致配貨時間慢,差錯率高,這使得對于社會化的醫藥物流需求激增。
流通體系“降級”
傳統的醫藥流通環節由從國家到省、市、縣四級組成,最終到當地的醫院或者藥房銷售。佘清舟認為:“這種四級制度一方面導致很多小型不規范操作的醫藥流通企業存在,現在已經有一萬五千多家擁有醫藥批發經營牌照的企業,從1998年到現在國家再也沒有批過一張醫藥批發經營牌照,主管部門希望通過兼并以及GSP認證砍掉部分企業。層層環節也加大了流通成本,理想狀態下的醫藥流通應該是三級制的,醫院和藥店分家,從醫藥制造企業經過醫藥流通企業,直接到消費者。” 要在國內的醫藥流通市場做到這點,就必須有專業的醫藥流通服務商,或者說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這是北藥股份想做的,也是民生醫藥現在所作的。作為我國首家獲國家藥品監督局批準,由民營企業組建的公用型醫藥配送中心試點,民生是純粹的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
而要做到全國性的調配藥品,是否擁有巨大現金流是關鍵。佘清舟預測2004年,醫藥流通領域的兼并將掀起風潮,“醫藥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經營效益低、資金不足,在這種分散競爭的態勢下,一些大型醫藥物流企業通過價格戰等手段或以零利潤去搶占市場的現象都是正常的,這樣經營效率差的企業就會被淘汰,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優化組合。2004年底是最后的期限,現在已經有多家上市公司投入巨資,或并購重組醫藥流通企業,或斥資建設醫藥銷售網絡和渠道,強勢介入醫藥流通行業。”
從目前國際醫藥物流市場的結構現狀看,寡頭壟斷是市場結構的基本形態,比如美國藥品批發行業,95%的市場份額被三大巨頭占據,醫藥連鎖企業沒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藥品配送直接由各分店向批發企業要求,最后由總公司與批發企業結帳。
北藥股份做“寡頭”的想法很強烈,但如果按現在的計劃,北藥股份配送中心未來在為自己服務的同時也服務于其他供應商和客戶甚至自己的競爭對手,這種模式下的利益糾紛不可避免,能否成功有待考證,至少在其他領域鮮見成功案例。佘清舟認為民生純粹第三方物流的模式也有著巨大的風險,中國民生醫藥配送中心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倉儲物流、會展交易、電子商務(Multi-Service)網絡平臺,以及以民生醫藥綜合業務平臺為基礎,提供以數據挖掘、商業智能、供應鏈優化解決方案、學術交流、市場研究、申報代理、營銷咨詢等為代表的增值服務產品。“習慣了傳統醫藥物流的供應商,能否認可我們這種商業模式是最大的困難。因此我們現在還是試點。”
“只要有足夠的現金流,醫藥流通領域會產生如同家電零售業的國美那樣的巨鱷。”佘清舟描繪了醫藥流通業的未來,但沒有說這是不是民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