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通體系的主要表現形式
2008-4-5 11:3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代流通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集中表現在流通體系的革命性變革。
1、跨國公司——更加全球化的跨國界流通的重要載體
跨國公司面向全球采購體系、全球營銷體系、全球研發體系、全球比較具有成本優勢的生產制造基地等,構成了現代流通體系。每一個跨國公司都是一個成熟的跨國界現代流通組織的載體。所謂跨國公司,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是:至少在兩個以上國家擁有生產設施的企業?鐕局辽僖ㄟ^兩個國家以上的跨國界流通,把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或者通過跨國股權資本流通,獲取他國企業的控制權,參與跨國生產或流通?鐕魍芰κ强鐕敬嬖诤桶l展的基礎條件。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2世界投資報告》統計,目前全球共有跨國公司5000家,這些跨國公司擁有85萬個國外子公司,雇傭5400萬名員工?鐕究刂屏耸澜缟a總值的40%左右,國際貿易的50%~0%,國際技術貿易的0%~70%,研究開發費用的80%~90%?鐕緝炔考跋嗷ベQ易占世界貿易量的0%以上。跨國公司國外子公司創造了世界GDP的11%和全球出口額的1/3。2002年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從1980年的30000億美元增加到190000億美元,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總額2倍多。
跨國公司通過其強大的跨國流通能力成為主導經濟全球化的主體,成為利用全球資源、全球市場,獲取最大利益的受益者?梢哉f,全球最重要的工業和第三產業都已納入跨國公司國際流通網絡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出現了新的模式,即由過去企業內的跨國分工,轉向跨國公司掌握核心技術和能力,零部件則實行全球采購,產品進行全球營銷?鐕臼欠窬哂锌鐕默F代流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鐕鹃_展的國際化大流通,是加大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推動商品、資本、勞動力、信息、技術、服務等要素稟賦加快流通的過程,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強大動力。這就使貨物和資源跨國界流通日益增強,使服務等無形商品和資產的跨國界流通日益增強,也使不同國家的市場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2、區域經濟一體化——更加便利的流通經濟圈
在加快流通的內在要求下,一些迫切需要各種要素稟賦在特定區域更加便利、更加迅捷、更加自由流通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流通的國家和地區,主動放寬或破除束縛和影響流通的規則,使某一區域成為快速流通的經濟圈,即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
現代流通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在全球范圍加速流通,使降低流通成本從而大幅度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可能。資源配置從一個工廠、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擴展到全球,國際分工以追求全球范圍資源配置的優化、并憑借國際化大流通得以更加細密,國家之間的經濟協作也越來越深入。某經濟區域一旦出現,便以其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員流動的便利化流通的優勢,成為產業集聚和貿易活躍的競爭高地。據WTO統計,至2004年1月,世界上向世貿組織通報的區域貿易協定已有293項,已經生效的有197個,其中,自由貿易區協定占72%,局部的自由貿易協定(Partial Scope Agreements)占19%,關稅同盟占9%。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按照一體化程度的高低把區域貿易協定劃分為五種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一體化和政治經濟一體化。其中,自由貿易區要求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貿易壁壘,加速商品和要素流通,因此是各國采用最多的形式。
歐盟經過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貨幣同盟四個階段,在1個國家實現了共同貿易政策、共同貨幣政策、共同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共同關稅稅率、共同農業政策,共同工業交通能源政策等,目前正在進一步探索宏觀經濟的協調政策。到今年5月份,還將有10個國家加入歐盟,屆時歐洲的2個國家將實現貨幣、資本、商品、服務和人員的自由流通,形成更加便利化的流通經濟圈。北美自由貿易區進程也在加快,由于美國等國家的推動,到2005年1月,一個包括34個國家的美洲自由貿易區也將建成。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也在加快。
近年來,在大國(如美國、日本、歐盟)與小國之間的區域貿易協定中,自由貿易區協定占絕對優勢地位。歐盟一方面與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地中海國家、非洲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簽署了多項自由貿易區協定,另一方面通過接納新成員國把原有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升級。目前歐盟已經與土耳其簽署了關稅同盟條約,與地中海國家、中東歐國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締結了自由貿易區協定,與南方共同市場、新加坡的談判也在進行之中;通過2000年的科托努協定(Cotonou Agreement),歐盟將用自由貿易區協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協定”。便利的流通使歐盟的市場成為一體,市場營銷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美國除了與加拿大、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外,還加快與以色列、約旦、新加坡、澳大利亞、巴林、新西蘭、東盟、中東等國家和地區之間商談締結自由貿易區協定。大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轉變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變成經濟區域之間流通能力的競爭。各國為了尋找在順暢的流通中效用的最大化,以某種形式的讓渡、以國界的虛化換得流通的更大自由。據統計,規模最大的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的GDP占世界GDP的85%,區內貿易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奧古斯特·勒施形象地比喻說,一般來說,國家的有形國界表現為政治境界線,“國家像大沙漠中的綠洲分離存在著一樣,被關稅、法律、語言、社會意義、不安全感、命運和其他偶然事情分離著!雹賴业恼谓缇像一條裁剪線,剪斷了極其錯綜復雜的市場網絡,而流通所形成的經濟景觀,則像錯綜復雜的市場網絡組織中的一條條接縫線,把政治境界剪斷了的地方連接起來。當流通發展為國際化、社會化大流通時,如果不能使整個世界流通順暢,一國或幾國的流通發達已不能使自身更大程度的獲益,人們寧愿以讓渡部分國家主權來換取便利流通帶來的利益。
3、供應鏈體系——按市場需求鏈組織流通的虛擬企業群體
以市場需求為起點,由供應商、經銷商、生產商組成市場供給方的完整供應鏈。這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并不靠產權關系或任何行政關系維系,而是按照現代流通規律,特別是按照現代物流技術和理念整合成一個虛擬企業群體。處于上、下游的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改造和集成業務流程,使供應商、經銷商以及客戶建立協同的業務伙伴關系,真正成為以供應鏈為紐帶的群體企業。過去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一個群體企業與另一個群體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一個物流配送體系與另一個物流配送體系之間的競爭。正如英國經濟學家馬丁?克里斯多夫所指出的:“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一個企業所參與的群體規模越大、流通效率越高,流通成本越低,企業的競爭力就越強。供應鏈體系把企業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變為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共贏”(Win-Win)關系。
供應鏈體系的形成,通過系統內資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供應鏈總成本,如降低了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庫存水平,甚至可能使大部分企業實現零庫存。再如通過加快信息的應用和流通,增強信息共享水平,保持戰略伙伴相互之間操作的一貫性,并產生更大的競爭優勢,以提高供應鏈上所有企業整體競爭力。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能力成為能否取勝的關鍵。這種群體企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打造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使企業從國際比較中的垂直分工邁向水平分工,在水平分工的條件下參與企業購并、重組或整合,在快速流通中實現效用最大化,加入快速流通的供應鏈體系,是企業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通路之一。供應鏈體系的形成,使大量企業的非核心業務與核心業務分離,外包業務比重不斷提高,流通速度大為加快。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目前世界上年收入50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普遍開展了業務外包。美國最大的企業資信調查機構鄧白氏公司的《1998年全球業務外包研究報告》表明,全球年營業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公司在1998年業務外包的開支上升27%,比1997年業務外包的總開支將增加近2350億美元。迄今為止,全球的所有業務外包活動,約有0%集中在美國。1998年,該地區的業務外包開支增加21%,即增加250億美元,達到1410億美元,而上年的增長率卻只有15%。與此同時,歐洲的業務外包活動也在增加,其中最活躍的是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事實上,歐洲這方面的開支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還要快,增長率為34%。到1999年初,歐洲的業務外包開支已經超過920億美元。目前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基本上都形成了社會化的物流配送體系,以社會化物流體系為平臺,以第三方物流為紐帶形成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鏈,重建了新型分銷體系。
4、連鎖經營——突破企業邊際理論的現代流通組織形式
連鎖經營是近年來出現的現代流通嶄新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把原來垂直鏈條型的組織結構轉變為扁平網絡型的組織結構。通過直營連鎖、特許經營連鎖和自由連鎖三種形式,實現了流通組織結構的網絡化,低成本擴張企業規模,加速了資本和資源的集中過程,大大提高流通企業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從而達到了經濟學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連鎖經營突破了傳統經濟學關于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企業的邊際憑借連鎖的組織形式無限擴張,而流通效率和效益卻大幅度提升,這對傳統的經濟學提出了挑戰。據調查,在美國已經有近0個行業采取連鎖經營的組織形式,包括商店的連鎖、醫院的連鎖、旅店的連鎖、學校的連鎖等。連鎖化成為現代流通企業普遍采用的企業組織形式。連續兩年位于世界500強第一位的沃爾瑪,在全球擁有的各種連鎖店鋪超過4800家,2003年營業額達到250億美元。著名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在全球的店鋪網點超過2萬個,僅在日本就超過8000家。星巴克咖啡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里,在全球發展到8000多家店鋪。目前全世界按銷售額排位在前20名的流通企業,無一例外是連鎖企業。特許經營是連鎖經營中發展最快的形式,據WFC統計,歐美11個國家,特許經營企業00個,加盟商25萬個。APFC公布,亞太7個國家和地區特許經營企業4700個,加盟商也達25萬個。中國目前特許經營企業1500個,加盟店7萬個。連鎖經營的組織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跨國連鎖經營集團已經把采購網絡、經銷網絡、現代物流配送網絡和信息傳輸網絡遍布全球市場。
5、協調全球流通的組織——流通規則的制定和仲裁者
流通是一種解放,是一種開放,是一種沖擊力,是一種推動力,又是一種內生力量,它把整個世界納入自己的范圍,并不斷對阻礙其流動的各種規則和制度進行揚棄,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存在方式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斷進行改造,F代流通的“游戲規則”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制定和維護國際流通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在國際化大流通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目前世界上已有14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其成員,相互之間的貿易,已占到世界貿易量的98%。從關貿總協定(GATT)的自由競爭原則、互惠原則、非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公平貿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關稅為唯一飽和手段原則發展到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非歧視貿易、可預見的和不斷增長的市場準入程度、促進公平競爭、鼓勵發展和經濟改革原則。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50多年的歷程,從貨物商品的規則,發展到服務貿易規則和知識產權交易的規則,一條主線就是不斷制定和創新流通規則,力求創造世界范圍公平、透明、開放的流通秩序,不斷減少或取消人為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以及其他要素流動的自由化。通過參與流通過程的行為者的相互協商、彼此之間的妥協而非暴力解決阻礙流通的問題,使參與者共同接受國際化流通的“游戲規則”,現代流通協調組織的作用從來沒有這樣重要,須臾不可缺少。也正因為如此,每個國家都希望通過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而獲益。一些大國力求獲得區域內的主導權,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區域合作的內部收益,更重要的是為擴大其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的籌碼,進而獲得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過程中的主導權,
最終把區域內規則轉化為多邊貿易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國是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者。大國把區域貿易協定內的規則推廣為多邊貿易規則的過程被稱之為有順序的談判(sequential negotiation)。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有順序的談判是大國利用區域貿易協定影響全球經濟規則的主要手段(Van Grasstek,2000)。烏拉圭回合談判所涉及的許多新領域,實際上在美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區協定中都已經存在,如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自由化、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等。美國曾多次威脅用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替代WTO的多邊貿易談判,如環境保護、競爭政策等,美國力圖把自由貿易區協定中的意志轉化為多邊貿易的規則。值得重視的是,目前跨國公司在不斷開拓國際市場中,總是率先打破舊有的貿易規則,直至最后改變全球的貿易規則。
作者: 陳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