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被拒絕的總是我?
2008-4-5 2:5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下進入求職高峰期,求職大軍紛紛投入緊張的找工作之路。中山市近期舉辦的人才交流會場面火爆,但記者總聽到很多應聘者抱怨“遭到了招聘單位拒絕”。在現場,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求職人員,都表示有“被拒絕”的經歷。看著別人找到心儀的工作,仍然奔忙在面試路上的你會問:為什么我總遭拒絕呢?
案例1、“默默無聞”不適合
大四學生小李去應聘中山某外企的業務經理,考官看到他的簡歷上幾乎沒有社會實踐的相關信息,就問他在校期間是否參加過社團,他回答只參加過系里舉辦的志愿者活動。小李認為大學是學習的,不是參加活動浪費時間。雖然小李在大學期間成績優異,最終還是遭到用人單位拒絕。
招聘單位說:業務經理需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要求具備一定的溝通、協調能力,并且具有創新精神。在大學“默默無聞”的人當然不合適。
案例2、“盲目求職”不對口
雖然跨專業求職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普遍現象,一般跨專業工作后也是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至于那種專業性要求很強的工作,外行人要從事還是比較困難。張先生以前是中山一名出租車司機,因為長年累月需要在車上度過,便決定換一份工作。當他看到某公司招收計算機人員,覺得自己有興趣,便參加應聘,結果以被拒絕告終。
招聘單位說:以前不是做相關工作,導致其對所應聘的工作一無所知,而且計算機人員要求有一定業務基礎和經驗,不是“想當然”的工作。
案例3、人際合作能力差
阿華是中山某高校畢業生,應聘某公司文員時,考官看他條件還不錯,各方面很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于是便準備錄用他,叫他下周來上班。臨結束時隨口問了下阿華與寢室同學的關系,于是阿華便把同學之間的矛盾一一說給考官聽,并抱怨另外三個同學性格不好。考官皺起了眉頭。
招聘單位說:一個連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同學都處不好關系的人,和同事之間能有合作嗎?而且同宿舍的人都跟他有矛盾,雖然不一定就代表這個人不好,但是不管怎么說,至少他缺乏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樣的人,我們公司不需要。
□小貼士:
應聘單位拒絕求職者的15條理由:
智海人才市場總經理符家軍認為,求職者遭到應聘單位拒絕,有時候并不是因為自身問題,與用人單位需求也有關系。
1、沒有工作經驗;
2、專業不對口;
3、不具備用人單位所需本專業經驗;
4、專業知識不扎實,各方面都懂一點,但都不精;
5、求職者本人要求過高;
6、與用人單位所需結構層次不同;
7、工作浮躁不穩定,頻繁換工作;
8、團隊合作意識不強;
9、缺乏禮貌;
10、著裝不整齊;
11、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差;
12、企業對應聘者所填寫簡歷上的學歷、經歷太高、太好有所懷疑;
13、面試時有些應聘者有人相陪,陪同者甚至代替應聘者回答應聘單位的問題;
14、投遞簡歷具有很強的隨意性,不是因為對應聘的公司、職位有所了解,認同該公司、該職位才投遞簡歷;
15、身材、樣貌太差受到拒絕。
職場專家建議:
求職是一種雙向選擇,一廂情愿是不現實的,要理性地對待競聘。在求職過程中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被拒絕”,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智海人才市場總經理符家軍說,如果你認為此單位是你的首選,那么不妨理性地分析一下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是否與企業所需的人才一致,再次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設法讓對方接納,而不要輕易放棄。如果供職和求職雙方的條件差距較大,作為求職者要有自知之明,當機立斷,毅然放棄,以免耗費時間和精力。
符經理指出,當一次求職沒有成功,就應該考慮尋找下一個應聘目標。求職者應該堅信,只要你擁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經過努力就一定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確保再次求職成功。學會及時反思求職失利的原因,吸取經驗。客觀地分析自己初次求職時的表現,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從個人的實際出發,選擇行之有效的策略,改進應聘的方法,增強自信心,客觀的、實事求是地推銷自己,為下一次求職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