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運”背后的糧食流通體制之辨
2008-4-30 17: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至6月末,鐵道部將組織一項突擊性“政治運輸”———-60天內,被指令從東北向南方搶運1000萬噸大米。明白人一聞即知,突擊搶運東北大米與全球性的米荒加劇有關,也與平抑國內米市的價格預期-———安定民心有關。
我直接感受和閱讀到的信息是,滬上農貿市場內的零售米價已明顯往上走;在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譬如東莞等市,米市批發價開始呈現為“一天一價”;在安徽、黑龍江等大米主產區,尤其是安徽,許多從各地趕去查糧庫的記者所發回的消息確認,“天下糧倉”的“空庫”現象可能比袁隆平先生聽聞和擔心的情況更讓人不放心;在浙江,部分商人攜大把游資開始往糧食主產區炒糧;各地還不同程度出現了米商囤糧、農民惜售的情況。還有,前些天新華社已發布安民告示,說政府將嚴禁國內大米出口,可全球最大糧商———中糧集團(央企)的一位高管24日公開對媒體聲稱“中糧集團將繼續出口大米”,這一公開唱“反調”未必理解為向中央政府叫板,但至少說明全球米荒加劇,出口大米有大利可圖。我查了一下,為限止國內大米出口,從3月份起,13%的出口退稅被取消,并加收5%的出口稅。一減一加相當于增加大米出口成本18%,但上周國內出口大米離岸價每噸已暴漲至970美元,計入18%的稅負,出口價格仍然高出國內近2倍。暴利如是,想控制國內大米出口難啊。
上述信息易使人聯想到國內米市是否真如政府所強調的“心中不慌”?很顯然,搶運大米行動,如中央政府近期強化春播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一樣,試圖增加南方米市供給來消解百姓對大米漲價的憂心。
民不可一日無糧。講常識,即便非鐵路員工,人們也知鐵路是糧食運輸主渠道,在計劃層面一定是優先保障的,就像電煤、成品油運輸一樣。為什么一方面經歷6輪大提速,另一方面鐵路擴容改造力度也年甚于年,而如今連大米都非得組織“政治搶運”呢?網上有許多糧商的貼子抱怨(揭露),申請車皮代價不菲,高的一個車皮得另給5000元通關費。這等抱怨雖未經核實,但也未聞有關部門站出來斷然否認。還有,運糧是微利的,政策性的,對鐵老大效益沖擊也是個現實問題。
1990年代中期國內搞過一輪糧食產儲銷改制,中途被當時的朱總理叫停,1990年代末,糧食產儲銷部分回歸“計劃經濟”。而到新世紀初年,新一輪改制力度更大、走得更遠。經10年間兩次“翻燒餅”,各地雖還掛糧食局牌子,其機構之社會地位卻形如“看守部門”,至于米廠、倉儲設施、糧站、專業儲運企業,則基本上在改制中換了所有者。如是,很大程度上已形同“虛設”的糧食行政機構,因其自身過弱,在糧食調運上已基本喪失與鐵老大進行平等對話的地位,以及在價格、時間、數量等環節進行博弈的能力。
全球性糧荒生成于去年下半年,米荒則加劇于今年開年之后。米荒信號層層傳導達致農民耳朵,導致糧農惜售和米商囤米成為普遍現象。問題是,大米含水量高,一旦進入春夏,米的保存是個大麻煩。稍有不慎,譬如霉雨季過長,全局性損失將十分驚人。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央政府果斷啟動大規模北米南調,實乃“政治正確”———維系民生之舉。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對米的計較著重于米質和米價,媒體上的“公民表達”則更多熱衷于對“天價米”———“貴族米”———“奢侈米”的抨擊和鞭撻。我想說的是,通過搶運大米的思量,讀者至少在米質和米價之外,了解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糧食流通體制在中國遠未成型。但愿在政府的調度下,中國能從容應對全球米荒。